1.1957年“反右”时知识分子到底向党提了什么意见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4月10日,毛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继续放手,贯彻双百方针”;4月27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什么要整风”的社论,进一步号召人们向党提意见。经中共各级的反复动员、说服和党报多次社论的号召、鼓舞,许多人开始信任共产党,打破顾虑,愿意“帮助党整风”。在短短时间里,全国各地召开的各类会议上,共搜集到针对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以及党员的数十万条意见。这些意见的核心是希望获得根据1954年制定的首部宪法中也保障的公民固有的民主自由权利,没有人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资格提出异议。文革结束后逐渐开启的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党要管党自己”等口号正是当时的一些意见中的内容。然而,13天之后的5月15日,毛泽东写下“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认定: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新党员中有严重修正主义思想,跟社会上的右翼知识分子互相呼应,而在民主党派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在发至17级以上干部的此文中,毛制定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表示,还要让右派们猖狂一个时期,让其走到顶点,“他们越猖狂,对我们越有利”。至6月8日公开号召全国反右,各级各地党委继续鼓动人们向党提意见,遂使更多人遭受“请君入瓮”的命运。毛本人事后在驳斥对他的批评时,把这一做法称为“阳谋”。右派被定性为敌我矛盾,与“地富反坏”并列,但 “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分别受到降级降薪、劳改劳教、发配农村边疆、留职停薪、开除公职、只发生活费、关押监狱等处罚。
被打成“右派”的55万人大多经历了悲惨的命运。等到20年后中共给“右派”平反时,活下来“右派”只有10多万。
从1978年到1980年,“右派分子”绝大多数被平反,但仍有少数“右派”得到的是“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的结果。这些人中包括中共中央认定的五名大“右派”: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以及由各地认定的90多名“右派”。
2.反右运动开始于
反右运动开始于1957年。
反右运动,中国1957年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决定从1957年起开展党内整风运动。1957年 4 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正常步骤。广大群众、党外人士和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建议。但也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1957年 5 月15日毛泽东撰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要求认清阶级斗争形势,注意右派的进攻。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 》,同日 ,《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右派的斗争。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这对于分清大是大非,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一大批忠贞的中共党员、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民主党派朋友、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们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多数被错划的右派分子都得到了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