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外生变量有哪些
这要看是什么模型、什么理论流派的主张了。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其实是“被假设”的。
比如国民收入方程式Y=C+I+G+X-M,凯恩斯假设消费C和进口M是内生变量,即与收入Y有关,其他变量(消费I、政府支出G、出口X)是外生变量。并认为是外生变量I、G和X在一起共同决定了Y。
比如现金-存款比率,理论上一般假设是常数,也就是外生变量。
比如货币流通速度V。在费雪方程式中,费雪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外生变量,是不变的,而剑桥学派却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可变,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函数不变。凯恩斯也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可变。
2.什么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一)GDP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国内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统计时,要将出口计算在内,但不计算进口。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人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
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
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着意追求的目标。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就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总需求膨胀、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态势。
(二)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 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用符号M0表示),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用符号Ml表示),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用符号M2表示),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 M2与Ml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三)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失业率上升与下降是以GNP相对于潜在GNP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
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人减少,在此期间,经济的问题还可能影响人们阶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指数总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之差,即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总水平一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促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 通货膨胀有被预期和未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则有温和的、严重的和恶性的三种。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则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常会导致高失业和GNP的低增长。
(五)利率 利率或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
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3.宏观经济学上,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怎样理解
宏观经济学上,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
状态变量是用来描述某一状态范围内所给定的变量,可以看成是外生变量,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状态变量的值也就是一定的。
控制变量是在作模型分析时提到的概念。当一个模型中存在多个变量,要分析每个变量对最后结果的影响,通常是假定其他变量不变,只有一个变量变动时对最后结果的影响,这个变量就是控制变量。
在一个规划问题中:1外部变量:它影响系统的外部性质,其中可以控制的变量称为控制变量。2状态变量:它描述系统的状态。
经济学中的动态规划,并不一定需要很多数学知识,区分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会写FOC,然后熟悉数值解法。
4.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变量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变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
一个国家宏观经済运行质量一般可以
从4个方面进行考察,即国民产出,就业
状况,价格变化和对外贸易。
1、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成就最
终是以一国的国民产出水平,国民的人均
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志。实际的
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快速,稳定,均衡的
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追求的首要目标。
2、保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
的第二个目标。就业水平与产出水平密切
相关,高产出意味着高就业,即人们能够
较容易地寻找到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水平
的工作岗位。政府一般将高就业与低非自
愿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ー。
3、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第三个目标。价格总水平也与国民
产出有较高的相关度。国民产出增长过
快,容易刺激物价的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的局面;国民产出增长过慢,会减少人们
的购买力,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因此宏观经济追求
的目标是高产出与低通胀相对应的经济格
局。
4、宏观经济的第四个目标涉及到一国
的对外经济关系。在开放经济中,一国与
别国的经济关系包括商品及劳务的进口与
出口,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技术的引进与
输出等。因此保持汇率的稳定和进口大致
的平衡是各国对外经济方面力求达到的宏
观经济目标。
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上述4个宏观经济目标是相互联动的,一个经济目标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经济目标的实现。例如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会影响汇率的稳定。同时,洽理通货膨胀也会影响产出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以上供参考。
5.宏观经济变量有哪些指标
有以下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统计时,要将国内生产而输出国外的包括进去,在国外产生而在本国消耗的则不计算在内。
区分国内产生和国外产生一般以“常任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任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任居民是指:(1)居住在本国的公民;(2)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着意追求的目标。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就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
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总需求膨胀、物价指数上升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态势。因此,应该追求适度经济增长这一目标。
2.失业率。 高就业率(或低失业率)是经济社会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失业串上升与下降是以GNP相对于潜在GNP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在这种时期经济的痛苦还会蔓延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通贷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常被视为经济的头号大敌,政治家和银行家天天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作出判断。各国政府都曾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过猛烈的行动。
那么通货膨胀究竟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总的来说:(1)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2)不同商品相对价格和产量的纽曲,有时甚至是整体产量和就业的扭曲。但是这种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因为,通货膨胀从方式上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有被预期和末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则有温和式、严重的和恶性的二种。
温和式通货膨胀(年率低于10%)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严重的通货膨胀则指两位数的广阔空间;恶性通货膨胀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无论通货膨胀的实际或者觉察到的代价究竞如何,各个国家在今天都不会长期容忍高的通货膨胀率。
或迟或早,它们要采取厦步骤减轻通货膨胀,但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反作用通常是高失业率和GNP的低增长,因此而损失的产量和就业数量本身作为通货膨胀的代价是很大的。 4.利率, 利率或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对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也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除了跟整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之外,利率还受到物价上涨幅度的牵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已经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5.汇率。 汇率是外汇市场上—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
实质上可以把汇率看作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一方面,一国的汇率会因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另一方面,汇率及其适当波动又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分工异常发达、各国问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以及国际问的经济联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为了不使汇率的过分波动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或收购外汇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外汇供求,进而影响汇率。
此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国对外贸易结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实际利率水平等因素,从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各国金融当局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地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外”还出现了几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
6.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核算财政收支总额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
6.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5个)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常用的是支出法。
其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代表“净出口”。 2。
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 二是收入法 3。
失业率 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4。
通货膨胀 是指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两种方式: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 通货膨胀的3种分类:温和、严重、恶性。
通货膨胀产生的三种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请访问考试大网站/ 5。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二)投资指标(3个)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 按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外商投资三个方面。 1。
政府投资。 2。
企业投资。 3。
外商投资。 外商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 (三)消费指标(2个)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四)金融指标(4个) 1。
总量指标 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总量。 (1)根据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流通中现金(M0)②狭义货币供应量(M1)③广义货币供应量(M2)。
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为准货币。 (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3)金融资产总量 2。
利率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利率的分类: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
再贴现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是基准利率。 (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2)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同业拆借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与拆出利率。同业拆借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3。 汇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此确立了人民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外汇储备 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
一国的国际储备除了外汇储备之外,还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 (五)财政指标(3个) 1。
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 3。
赤字或结余。
7.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是什么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5个)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常用的是支出法。
其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代表“净出口”。 2。
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 二是收入法 3。
失业率 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4。
通货膨胀 是指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两种方式: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 通货膨胀的3种分类:温和、严重、恶性。
通货膨胀产生的三种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8.宏观经济变量有哪些指标
有以下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统计时,要将国内生产而输出国外的包括进去,在国外产生而在本国消耗的则不计算在内。
区分国内产生和国外产生一般以“常任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任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任居民是指:(1)居住在本国的公民;(2)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着意追求的目标。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就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
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总需求膨胀、物价指数上升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态势。因此,应该追求适度经济增长这一目标。
2.失业率。 高就业率(或低失业率)是经济社会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失业串上升与下降是以GNP相对于潜在GNP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在这种时期经济的痛苦还会蔓延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通贷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常被视为经济的头号大敌,政治家和银行家天天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作出判断。各国政府都曾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过猛烈的行动。
那么通货膨胀究竟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总的来说:(1)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2)不同商品相对价格和产量的纽曲,有时甚至是整体产量和就业的扭曲。但是这种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因为,通货膨胀从方式上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有被预期和末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则有温和式、严重的和恶性的二种。
温和式通货膨胀(年率低于10%)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严重的通货膨胀则指两位数的广阔空间;恶性通货膨胀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无论通货膨胀的实际或者觉察到的代价究竞如何,各个国家在今天都不会长期容忍高的通货膨胀率。
或迟或早,它们要采取厦步骤减轻通货膨胀,但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反作用通常是高失业率和GNP的低增长,因此而损失的产量和就业数量本身作为通货膨胀的代价是很大的。 4.利率, 利率或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对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也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除了跟整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之外,利率还受到物价上涨幅度的牵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已经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5.汇率。 汇率是外汇市场上—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
实质上可以把汇率看作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一方面,一国的汇率会因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另一方面,汇率及其适当波动又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分工异常发达、各国问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以及国际问的经济联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为了不使汇率的过分波动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或收购外汇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外汇供求,进而影响汇率。
此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国对外贸易结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实际利率水平等因素,从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各国金融当局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地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外”还出现了几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
6.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核算财政收支总额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状况的对比。
9.宏观经济模型
哈罗德-多玛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数学表达式为:G=s/v。
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
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
它所对应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储蓄率和投资者满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n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34 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
则会导致经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它放弃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力不可替代及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假设,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前提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得出结论,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他们的理论具有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的痕迹,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提出该模型基本公式的是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James E.Meade)。
米德在分析中首先提出了与哈罗德不同的假设: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2.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资本一劳动比率是一个变化的量。
3.储蓄总能转化为投资。即I-S。
4.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根据以上假设,该模型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得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入均收入增长率(GY—GL)=(1 )·(GK_GL),其中,GK-GL表示入均资本装备率。所以,要使入均国民收入上升,就必须使资本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
而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模型为(GY—GL):(1吨)·(GK—GL)+X,可见,与没有技术进步时(k-0)情况不同,若X>0,则即使入均装备率不变。入均收入也仍然增加。
3.内生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1997,p.180):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⑵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⑶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