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游语言的定义是什么
导游是一种社会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的语言——导游语言。导游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导游语言是指导游员用于同游客进行交流、传播知识、介绍景点、实现沟通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广义的导游语言是指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必须熟悉掌握和运用的所有具有一定意义并能引起互动的一种符号。其中的“所以”是指在形式上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而且还包括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副语言;“具有一定意义”是指能够传递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而所谓“符号”,是从语言学意义上来讲的,指含有一定意义的媒介物。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用来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导游员在讲解中通过运用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大好河山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死而复活,使优雅的传统工艺品栩栩如生,从而使游客感到旅游生活妙趣事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导游工作要求导游员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而正确、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所以每一位导游员都应练好导游语言这一基本功,并使其语言水平不断提高。
2.优秀导游讲解的语言艺术是什么
一讲解的口语艺术 1。
准确恰当 导游人员的口语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遣词用语的准确性。讲解的词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做到就实论虚,入情入理,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的词语。
如把二百年历史的“古迹” 夸张为五百年的历史,动不动就是“世界上”、“全中国最美的”、“ 最高的”、“ 最大的”、“独一无二的”、“ 甲天下的”等,这类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会使稍有见识的游客产生反感。 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对讲解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讲究斟词酌句,要注意词语的组合、搭配。
只有恰当的措辞,相宜的搭配,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要从纷繁富丽的词汇海洋中选取恰当的词语来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是件不容易的事。
马克思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一丝不苟,“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忆马克思》)。 斯大林说,列宁也非常重视“文字上的修饰”,因此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斯大林全集》)。
伟人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的精神是我们运用语言时应当效法的榜样。 2。
鲜明生动 在讲解内容准确、情感健康的前提下,语言还要求力求鲜明生动,言之有神,切忌死板、老套、平铺直叙。 一般地说,导游人员要善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借代、映衬、比拟等来“美化”自己的语言。
只有“美化”了的语言,才能把导游内容亦既故事传说、名人轶事、自然风物等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才能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游客去领会你所讲解的内容,体验你所创造的意境。 请看实例: 有位导游员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时,这样讲解道:“苏州城内园林美,城外青山更有趣。
那一座座山头活脱脱像一头头猛兽,灵岩山像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金钱豹;金山像卧龙;虎丘山犹如蹲伏地的猛虎;狮子山的模样活似回头望着虎丘的狮子,那是苏州一景,名叫狮子回望看虎丘。 ” 另一位导游员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时,是这样讲的:“那是灵岩山;那是天平山;那是金山;那是虎丘山;那就是狮子山。”
从上述两例可看到,例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苏州城外的青山讲得活灵活现,用词遗句富有文学色彩,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例2简单抽象,仅仅向游客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枯燥乏味,干巴,无法使人产生美感。
3。风趣活泼 风趣活泼是导游语言生动性的一种表现。
导游人员要善于借题(景或事)发挥,用夸张、比喻、讽刺、双关语等,活跃讲解气氛,增强艺术表现力。请看实例: 有位导游员在讲岳阳楼旁的“三醉亭”(传说诗酒神仙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故建此亭)时说: “女士们,先生们!岳阳有句俗话,叫做三醉岳阳成仙人,各位是不是想成仙呢?” “成仙?当然想啊!”几个游客高兴地答道。
导游员说:“大家若想成仙人,有两个条件。一是醉酒;二是吟诗。”
客人们乐不可支,有的说会吟诗,可惜不会吟酒;有的说会饮酒,可又不会吟诗。气氛十分活跃。
这位导游员又推波助澜地说:“如果谁又能饮酒,又会吟诗,而且到过岳阳三次,那么就会想吕洞宾一样成仙。 如果只会饮酒,不会吟诗,或者只会吟诗,不会饮酒,那就只能半人半仙了。”
客人们都兴奋地笑了起来。 这种机智、风趣的讲解语言,不仅能融洽感情,活跃气氛,而且能增添客人们的游兴,获得一种精神享受。
4。幽雅文明 讲解用语要注意讲究幽雅文明,切忌粗言俗语,切忌使用游客忌讳的词语。
有的导游员由于平时文明修养不够,在讲解时不知不觉“冒”出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如:“那个老家伙”、“放屁”、“好”、“胖得像肥猪私的,”“老母猪打架——光使嘴”等等。如果改用文明词语就幽雅得多。
如: 那个老家伙——那个老头,那个老头儿; 放屁——胡说,瞎说; 胖得像肥猪似的——胖得像弥勒佛似的; 老母猪打架——光使嘴——啄木鸟找吃——全凭一张嘴。 5。
浅白易懂 导游讲解的内容重要靠口语来表达,口语声过即逝,游客不可能像看书面文字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当时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才能理解,所以要根据口语“ 有声性” 的特点,采用浅白易懂的口语化讲解。
口语化的句子一般比较短小,虽然也有属于长句的,但一般要在中间拉开距离,分出几一个小句子来,如:“这座大佛高17 米,他的头发就有14米长, 10米宽,头顶中心的螺善可以放一个大圆桌,大佛的脚背有8米多宽,站100个人,一点也不拥挤。 ” 句子多停顿几次,说起来就毫不费劲,因为一口气不可能说太多太长,不然,听者也会因句子太长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现在有的导游讲解缺乏口语特点,听起来就像背导游词,如:“各种质地的象,经常是皇帝的陈设品,象高大威严,体躯粗壮,性情温柔,粗大的四蹄直立于地,稳如泰山,象征着社会的安定和皇权的巩固。 这是一对铜胎法琅嵌料石太平有象,它能通四夷之语,身驮宝瓶而来,给皇帝带来了农业的丰收和社会的太平,故御名曰‘太平有象’ 。”
这段讲解的每句话经过细心雕琢的痕迹很重,词语使用过于文绉绉的。如 “体躯粗壮” 、“ 通四夷之语”“身驮宝瓶而来” 、“ 故御名曰”等等,这都是书面语,而。
3.为什么导游需要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游人员应具有较广泛的基本知识,尤其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国情、风土人情、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要求,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报考导游资格证,这是报考导游资格证最起码的学历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度假外,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见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就对导游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和日常交谈,都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游客的这种需要,导游人员知识面要广,要有真才实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均应知晓。这样讲解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做后盾,做到内容丰富、言之有物。由此可见,丰富的知识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前提。
二、导游人员应具备较强语言表达能力。
导游员必须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导游员是靠嘴巴“吃饭”的。导游讲解就是通过导游员的语言表达,向旅游者传达各种信息,使之从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这就要求导游员的嘴巴功夫要过硬。导游讲解是否动听,能否吸引住旅游者是导游工作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导游讲解时应运用各种讲解技巧,无论是使用外国语、普通话、地方语还是少数民族语言,都应做到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切中要点、引人入胜和富有表达力。
4.做导游的基本是什么
丰富的知识是搞好导游工作的前提:
1、语言知识:语言导游人员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导游服务的工具;
2、史地文化知识: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人员的看家本领;
3、政策法规知识:这也是导游人员应必备的知识;
4、心理学和美学知识:5、政治、经济、社会知识: 6、旅行知识: 7、国际知识。
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
较高的导游技能 :
1、丰富的语言; 2、准确的讲解; 3、合理的安排; 4、营造融洽的氛围。
5.试举例说明导游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
一、语言知识
语言是导游人员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导游服务的工具。导游人员若没有过硬的语言能力,根本谈不上做好服务工作。导游讲解是一项综合性的口语艺术,要做到信、达、雅。信即讲解的内容要准确、可信;达即讲解的内容要通俗易懂;雅即导游要讲技巧、导出文采。
二、史地文化知识
史地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宗教、民族、民俗风情、风物特产、文学艺术、古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人员的看家本领。
三、政策法规知识
政策法规知识也是导游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这是因为:第一,政策法规是导游员的工作指针。导游人员讲解、回答有游客对有关问题的询问或同游客讨论相关问题是,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指导。否则会给游客造成误解,甚至给国家造成损失。第二、旅游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导游人员要以国家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正确的处理。第三、导游人员自身言行更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
四、心理学知识
五、美学知识
六、政治、经济、社会知识
七、国际知识
八、旅行知识
如果上面的你觉得对的话,我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