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A股竟然有这么一家“袖珍”上市公司,一个季度营收只有14.4万元,还不如你家门口小超市的淡季业绩。
近日,*ST沪科发布了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这家公司的总营收是440万元。乍一看好像还行?但拆开一看,问题就藏不住了:第一季度做了425.6万,而第二季度(4月–6月)居然只进账了14.4万元。
平均到每个月,只有4.8万。再摊到公司全部18名员工头上,每人每月只创造了2667元的营收。
怪不得有网友直接喊它“混子公司”,真不是没道理。
曾经也风光过,如今却“混”成这般模样
别看*ST沪科现在这么惨,它可不是一直这样。
这家公司最早叫“异型钢管”,1992年就上市了。那时候他老老实实做钢管生意,虽然不算大红大紫,但小日子也还过得去。
变化出现在本世纪初。国企改制大潮中,一位叫严晓群的民营老板接手了公司。他一上来就把公司名字改成了“上海科技”,但他并不专注做实业,而是玩起了“资本游戏”。
严晓群对实业并没太多耐心。他一边把上市公司当提款机,用股权质押、资金挪用等方式不断抽走资金;另一边又四处投资,想靠财技翻身。
结果你也猜到了:玩脱了。
到2006年,他已经占用了上市公司超过6亿资金。2008年,严晓群因投资失败背上一身债务,所持股份被司法拍卖。但他留下的烂摊子,尤其是那笔几个亿的占用资金,至今都没还清。
从此,这家公司就开始了它的“流浪之旅”。
几次易主,几次试图“重生”,却次次落空
严晓群之后,2010年,云南的史佩欣通过拍卖成了新实控人。他原本想借这个壳装进地产资产,结果撞上了房地产宏观调控,计划黄了。
于是控制权又被转手卖给了昆明国资。
国资接盘之后,也想借此壳注入资产——这次是基建投资业务。他们火速发布了重组预案,结果……还是被否了。
重组不成,那就只能先保壳。
怎么保?卖资产。
如今的*ST沪科,总资产只剩下1.2亿元,固定资产更是只有可怜的9.9万元。你没看错,不到10万块——可能还不如一些创业公司的办公室值钱。
资产卖得差不多了,主业也就没了方向。公司开始做起了“商品流通”生意——说白了,就是倒买倒卖,靠混圈子做贸易。
它曾经混过有色金属圈、化工树脂圈,甚至还卖过农用产品。圈子在的时候,生意还能凑合,最高一年能做到11.9亿营收。
可圈子一旦散了,生意说没就没。
今年二季度只做了14.4万,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说它是“混子公司”?
评判一家公司是不是在“混”,不能光看营收低不低,还得看它有没有在做实事。
*ST沪科现在做的贸易,几乎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任何壁垒。完全就是靠资源、靠关系、靠圈子吃饭。圈子一换,业务就断。
再加上公司也没心思深耕某个行业,哪个圈子能混就混哪个,混不下去就换。这种打法,短期也许能赚点小钱,长期来看根本就是在“裸奔”。
更离谱的是,这家公司一共才18个人。人少不是问题,问题是人均贡献低得可怕——2667元/月,这放在任何一个正经公司都说不过去。
哪怕这18个人下班之后一起去摆地摊,卖卖袜子、手机壳,估计都不止这个数。
所以说它“混”,真不是冤枉它。
退市危机已在眼前,唯一出路是重组
根据最新的退市规则,主板*ST公司如果营收低于3亿元且净利润为负,就可能会被终止上市。
*ST沪科上半年营收只有440万,想要全年冲到3个亿,基本是不可能的。利润方面,多年以来它基本都是负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干预,这家公司离退市真的不远了。
那它还有救吗?
有,但只剩一条路:重组。
现在的*ST沪科,虽然业务一塌糊涂,但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干净”。没太多资产,也没太多负债,纠纷也处理得差不多了。说白了,就是一个现成的、没负担的“壳”。
就看昆明国资愿不愿意、能不能往这个壳里装进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了。
如果还继续这样“混”下去,它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