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IPO|北矿检测近八成报告由一名退休返聘人员签发,市占率创四年最低,自称订单响应慢致客户流失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陆烁宜

%title插图%num

来源丨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丨陆烁宜

编辑丨郑琳

8月18日,北矿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矿检测”)提交注册,距其IPO申请获受理仅8个月。

招股书显示,北矿检测是国内有色金属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之一,专业从事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及仪器研发。此次IPO,该公司拟募资1.79亿元用于先进检测仪器研发基地及检测能力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北矿检测的营收和净利润整体保持增长。其中,2021—2023年,该公司凭借约3%的市占率,在有色金属矿产品检验检测领域排名第一。

然而,时代商业研究院注意到,自2020年以来,北矿检测同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减少,2024年更是出现“断崖式”下降,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而在这一背景下,北矿检测的市占率却不升反降,或与其无法快速响应新订单导致客户流失有关。

此外,2022—2024年(报告期),北矿检测超99%的检测报告由李万春、袁玉霞二人签发。其中,李万春退休返聘人员,退休返聘止于2024年7月,而原副总经理袁玉霞已于2025年1月辞职。

7月8日,就公司存货周转率异于同行的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北矿检测发送邮件询问。7月9日,北矿检测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存货周转率下降主要因报告期内合同履约成本显著增加,公司各期合同履约成本涉及的项目投入与项目进度基本匹配,合同履约成本金额变动合理。

检验检测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占率逆势降至四年来最低

自2021年以来,北矿检测的业绩整体保持增长趋势。

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北矿检测的营收分别为0.95亿元、0.92亿元、1.10亿元、1.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9亿元、0.32亿元、0.46亿元、0.55亿元。由此测算,2021—2024年,北矿检测的营收、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09%、12.63%。

%title插图%num

尽管营收直到2023年才突破1亿元,但是北矿检测自称其早已成为行业龙头。

招股书显示,作为国内领先的有色金属检测机构,北矿检测在市场占有率、标准制定能力以及品牌公信力方面均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据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出具的情况说明,2021—2023年,北矿检测在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品检验检测服务领域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1%、2.72%、3.04%,在有色金属矿产品检验检测服务领域排名第一。

这或与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品检验检测服务领域市场规模较小有关。

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品检验检测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1.48亿元、33.73亿元、36.35亿元、56.15亿元。由此测算,2024年,北矿检测的市占率为2.64%,降至4年来最低水平。

不过,这一变动趋势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并不一致。

招股书显示,虽然采矿、冶金检测领域的市场规模总体逐年递增,但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总体出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行业竞争压力逐步减弱,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采矿、冶金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高达636家,此后连年下降,2024年降至358家,跟2023年相比下降了32%。

%title插图%num

对于该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减少的原因,北矿检测在2025年7月4日披露的《关于北矿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下称“第一轮问询回复”)中表示,一方面,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新进入的竞争者较少;另一方面,推动检验检测行业“集约化”发展也是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方向。

因此,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下,现有市场中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品牌公信力强、综合竞争优势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够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内竞争对手不断减少。

然而,在竞争对手数量持续减少、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作为行业龙头的北矿检测,2022年的市占率也一度出现下降。对此,在第一轮问询函中,北交所曾要求其说明2022年市占率下滑的原因及合理性。

第一轮问询回复显示,2022年受到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北矿检测采取了控制到岗人员数量、重点监测人员闭环管理等防控措施,导致当年营收出现下滑,市占率也出现下降。

存货周转率远低于同行均值,自称无法快速响应新订单致客户流失

2024年,北矿检测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3.99%,但是市占率同比却下降了0.4个百分点,或与无法快速响应新订单有关。

招股书显示,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北矿检测北京总部的实验室场地和设备利用已经饱和,严重影响检测服务周期,客户等待时间较长,客户有所流失,实验室场地不足、检测人员不足、检测仪器设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存货周转率较低可能也是北矿检测无法快速响应新订单,导致订单流失、市占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一轮问询回复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北矿检测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6.57次/年、9.69次/年、11.00次/年,而同行可比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均值分别为42.06次/年、49.76次/年、50.03次/年,远高于北矿检测。从单个企业来看,除了钢研纳克(300797.SZ)、国检集团(603060.SH),其他4家同行可比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均远高于北矿检测。

%title插图%num

而对于存货周转率异于同行的问题,北矿检测对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存货周转率下降主要因报告期内合同履约成本显著增加。2023年以来,公司合同履约成本大幅增加的项目主要受仪器业务领域的项目影响。公司各期合同履约成本涉及的项目投入与项目进度基本匹配,合同履约成本金额变动合理。

第一轮问询回复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北矿检测的合同履约成本分别为69.30万元、451.35万元、279.04万元,占存货的比例分别为36.78%、73.23%、66.23%。相比之下,同期末,同行可比公司的合同履约成本占比在20%~30%之间,低于北矿检测。

一般来说,合同履约成本形成的存货主要为“专用性资产”,变现灵活性较差,因此合同履约成本较高,可能意味着其资金被过度占用,对业务扩张产生一定的限制。

北矿检测在第一轮问询回复中称,2023年以来,公司合同履约成本大幅增加的项目主要为全反浮选智能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磷矿浮选工艺系统在线激光光谱分析技术与装备应用项目以及200万吨/年磷矿选矿及管道输送项目,上述项目均为公司仪器业务领域的项目。

参与研发的退休返聘人员激增,李万春一人签发近八成报告

除了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北矿检测可能还面临着人才梯队建设的问题。

北矿检测将研发人员定义为研发工时占比超过50%且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按照这一标准,报告期各期,其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1人、20人、19人。

按照上述定义,该公司检验检测部研发工时占比超过50%的退休返聘人员不属于检验检测部研发人员或生产人员。然而,同期北矿检测工资薪酬计入研发费用的非研发人员中,签订退休返聘合同的人数激增,分别为1人、10人、13人,呈持续上升趋势。

对此,北矿检测在第一轮问询回复中表示,2023—2024年参与研发工作的退休返聘人员增加较多,主要是因为公司年度研发项目数量较多,研发工作压力较大。公司退休返聘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经验,尤其在处理非标准化检测项目方面。因此,公司根据研发项目需求,合理安排退休返聘人员参与研发项目工作。

而在众多退休返聘人员中,扮演签发人角色的李万春尤为引人注目。

第一轮问询回复显示,北矿检测的检测报告涉及的主要人员包括编制人、审核人、签发人,其中审核人和签发人均需对程序规定的审核项目正确性负责,而授权签字人又在报告管理流程中最后的签发环节承担签发检测报告的角色。

报告期各期,北矿检测的检验检测报告数量分别为2.37万份、2.89万份、3.25万份。其中,由李万春签发的报告数量分别为2.26万份、2.72万份、1.74万份,占比分别为95.35%、93.97%、53.49%。

尽管2024年李万春签发的报告数量占比大幅下降,但是根据北矿检测披露的数据测算,报告期内,李万春合计签发的报告数量达到6.7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比例高达78.91%。

招股书显示,此前李万春曾担任北矿检测的副总经理,已于2021年9月退休。而第一轮问询回复显示,李万春是报告期内18名退休返聘人员之一,返聘后担任北矿检测的技术顾问,退休返聘的时间为2021年9月—2024年7月。

在李万春彻底退出北矿检测之际,签发报告的重担主要落到了时任副总经理袁玉霞的身上。

第一轮问询回复显示,报告期各期,袁玉霞签发报告数量分别为1098份、1733份、14530份,占比分别为4.64%、5.99%、44.75%。由此测算,报告期内袁玉霞签发的报告总数占同期报告总数的比例为20.41%,与李万春合计签发的报告占比高达99.31%。

然而,招股书显示,原副总经理袁玉霞因工作调整,于2025年1月14日向董事会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

(全文3357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