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车,前景几何?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你就劝他去造车吧。”小鹏汽车(09868.HK)创始人何小鹏近日在与罗永浩的对谈中,这样调侃道。

何小鹏的话音刚落,新能源造车领域就迎来一位跨界玩家。红星资本局注意到,8月28日,扫地机器人企业追觅科技官宣造车。

有从业者直言,追觅科技在这个时间点宣布造车,可能进场太晚,“国内车市卷到没边,利润薄得像刀片。”还有从业者认为,小米跨界造车成功,并不代表追觅也能成功。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旭对追觅的造车计划持谨慎的观望态度。“这件事极具挑战性。他们有技术切入点和破局的勇气,但造车是个资本、技术、供应链和品牌‘四位一体’的超长周期竞赛。”

红星资本局就此次宣布造车的相关问题采访追觅科技,截至发稿暂无有效回应。

%title插图%num

资料图 图据IC photo

首款车对标布加迪威龙

目标“在超豪华市场树立全新秩序”

在28日发布的内部信中,追觅汽车团队表示,早在2013年就有造车计划书,对造车很敬畏并且非常坚定,强调这不是一时的风口追逐,而是经过十二年的等待和准备。

追觅科技表示,其目标不是追随,“而是以‘中国品牌’的身份在超豪华市场树立全新秩序。”

首款车对标的布加迪威龙,是德国大众集团旗下超豪华品牌布加迪的旗舰跑车,诞生于2005年。行业网站显示,这款车在国内市场售价2500万元起,高性能版本售价可达43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超豪华汽车市场较为小众,超豪华新能源车更甚。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零售价格超过101.7万元的超豪华车销量为3.7万辆,同比大幅下滑49%。在细分动力类型中,传统燃油车的销量达到3.3万辆,占比接近九成。

保时捷玛莎拉蒂等传统超豪华品牌,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也陷入销量下滑困境。2024年,玛莎拉蒂在华销量1228辆,同比暴跌70%,全球销量也下跌57%至1.13万辆;保时捷2024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为5.7万辆,同比下滑28%。

追觅科技是国内智能清洁巨头,成立于2017年,曾是小米生态链成员,主要生产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无线吸尘器和高速吹风机等产品。2024年4月,追觅科技以200亿元的企业估值入选《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509.6万台,追觅科技以11.3%的份额排名第三,仅次于石头科技和科沃斯。目前,追觅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

初期面向海外市场

已开始招聘海外渠道销售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造车初期,追觅汽车计划出口海外市场。

追觅科技方面表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锂矿开采、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形成闭环。一辆追觅汽车从生产到销往海外,可以做到尽可能利用产业链最大优势。此外,叠加追觅在海外的品牌号召力,以及渠道优势,助力追觅汽车走向海外开展差异化竞争。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追觅科技招聘”网站已开放大量与汽车相关的社招岗位,范围涵盖销售、产品经理、研发工程师等,具体岗位有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汽车业务负责人、汽车灯具主管工程师、汽车海外渠道销售等。

%title插图%num

网站页面显示,汽车相关岗位发布时间可以追溯至去年12月甚至更早。薪资待遇上,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追觅科技给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开出了3万-5万元/月的薪酬。

%title插图%num

对于追觅造车“定位超豪华、海外优先”的市场策略,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旭认为这可能是一步险棋,但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定位豪华的好处是能避开国内20万-50万价格区间的残酷竞争,并且能迅速制造话题,拉高品牌形象。

“当然,产品对标,不一定价格也要对标。但风险在于,超豪华品牌卖的是品牌底蕴和身份认同,一个家电品牌想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为此支付巨额溢价,我觉得非常困难。当然话又说回来,产品对标也不一定要价格对标。小米也对标保时捷,但价格杀疯了。”

张旭表示,选择海外市场可以暂时避开国内的激烈竞争。“先在海外一些有机会的市场打开局面再回国,是一条常见的路径。不过,海外市场有非常高的法规认证壁垒,建立渠道和服务的成本也极其高昂,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挑战。”

“将进行长期投入

蔚来李斌曾称:没有400亿可能造不了车

追觅科技表示,将对汽车领域进行长期投入。目前,该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研发及生产团队,规模仍在持续扩大。

早在2024年,追觅科技就被曝启动造车业务,首款车型为增程式SUV,预计2027年量产上市。

今年1月,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俞浩间接持股80%,为公司的最终受益人和实际控制人。

%title插图%num

今年3月20日,上海临港新片区公示的一则名为“星空项目”的文件显示,星空项目用地规模合计41.44万平方米,所属工厂临近特斯拉储能、宁德时代工厂。

有消息称,星空项目实际是星空计划的汽车工厂,星空计划或将借用上汽的生产资质。红星资本局向追觅科技方面求证上述信息,截至发稿没有回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表示,这些企业在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一般都是轻资产,也就是跟传统车企进行合作,包括生产资质、生产硬件等。比如蔚来和江淮、华为和众多车企合作,实际上都是这个路线,这是比较明智的。

因为企业造车,难以避开的一个问题就是“烧钱”。

2016年,蔚来汽车(09866.HK)创始人李斌曾抛出经典造车门槛论——造车是一个很烧钱的事,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以上的资金准备。2021年12月,李斌将造车门槛的难度再提升一个台阶:“几年前我说是200亿元,现在没有400亿元可能干不了。”

追觅科技并非第一家跨界造车的企业,甚至不是第一家“扫地机器人造车”的企业。在追觅之前,有从手机品牌跨界而来的小米、从地产公司跨界而来的恒大,还有追觅同行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打造的极石汽车。

2024年底,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总支出大概在300亿元左右。2022年7月,恒大汽车旗下第一款量产车型恒驰5面世,当时有媒体计算,恒大集团或已经为此“烧钱”超过500亿元。

分析师:追觅有技术切入点

但造车是超长周期竞赛

8月28日,红星资本局就追觅造车采访了多位汽车行业从业人士。

有从业者表示,追觅科技在这个时间点才宣布造车,将面临诸多困难:进场太晚,国内车市卷到没边,利润薄得像刀片,政策补贴窗口期已临近,供应链话语权低,电池、激光雷达拿不到优先配额等。

还有从业者认为,小米跨界造车成功,并不代表追觅也能成功。“小米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就算是扫地机器人里追觅也不是最大体量的品牌,如何快速获取消费者是个难点。”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旭告诉红星资本局,从技术角度看,追觅在智能家电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智能汽车确实有可以复用的地方。追觅的核心优势在于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路径规划,以及基于激光雷达和视觉的避障算法,这些都与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技术同源。另外,追觅在高速马达上的积累,可能也让公司对电驱动系统有一些初步的理解。

不过,他同时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举个例子,就有点类似做洗衣机的企业现在要去做浓缩铀离心机了。这不仅是复杂度的差异,更关键的是,汽车需要确保在高速、开放、各种极端天气下的“功能安全”。这是一个从消费电子产品到交通工具的根本性跨越,对可靠性、安全性、供应链的要求完全不同。比如整车的热管理、底盘调校、碰撞安全这些,都是追觅需要从零开始的领域。

“总而言之,我对追觅的造车计划持比较谨慎的观望态度。这件事极具挑战性。他们有技术切入点和破局的勇气,但造车是个资本、技术、供应链和品牌‘四位一体’的超长周期竞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表示,在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以科创企业为代表的新势力入局不足为怪,其定位“先海外再国内”也是一条创新的营销路线,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海外市场的情况会比国内市场更加复杂,区域不同,对于产品的要求、政策也不同,有待进一步关注。

另有一名从业者告诉红星资本局:“追觅要造车的事在行业内不是秘密,但首款车是对标布加迪令人有些惊讶。现在中国品牌都在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培养,这些投入并非一个小数字,并且周期很长。希望能够在技术层面看到追觅新的突破。”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符小茵

编辑 余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