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调了!彻底告别“摊大饼”

%title插图%num

8月28日, 一份重磅文件出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文公布。

这份文件正式明确了中国城市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 “存量提质增效” 为主的阶段。

绘制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下一步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果你还在纠结“房子还能不能买”“哪个城市更有潜力”,说明你还没看懂这一轮城市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人口增加到9.4亿人。数字背后,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十年前,城市化的主题是“跑马圈地、大干快上”。2015年会议还在强调“救楼市、去库存”,鼓励扩张。但现在,意见明确:中国城市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外延式发展——靠卖地、盖新城、推高房价——已经走不下去了。

现在的核心就一句话: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内涵式发展”不追求空间越来越大,而是在有限范围内提升人才密度、功能紧凑度,用最小成本创造最好效果。

城市更新,就是关键手段: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公共服务、打造智慧城市、加固房屋安全、更新老化管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里子工程”。

说白了就是, 未来城市发展基本上就是立足于当下的面积,然后不断的在里面去进行翻新、进行调整、进行改造,让它慢慢的变得更加的宜居,变得更加的让人喜欢。

那具体怎么做呢?

1、城市新格局:北上广深独大成为过去式

2015年的时候,资源还在向东部城市群集中,北上广深是绝对主角。

但现在政策变了: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为什么?因为人口流动方式变了——跨省流动减少,省内、市内流动增加。中西部比如川渝地区,人口外流已经大幅减缓,本地新中心逐渐成熟。

政策明牌了!中小城市和县城不再是配角,而是吸纳新人口的主力战场。

农村人去县城,县城人去都市圈中小城市——资源要在城乡之间高效配置,不是一味向大城市堆积。

政策鼓励回乡创业、发展县域经济、搞特色农业,让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安家。

2、新动能从哪里来?从“存量”里找

意见提出 :

要“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明确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这里可以说是整个文件中最具实操性的核心环节。

它解决的是一个根本问题: 在城镇化速度放缓、房地产转型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从哪里来?

过去那种“一个药方治百病”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比如: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产业转型

沿海城市需要科技创新

旅游城市需要提升服务品质

老工业基地需要改造升级

每个城市都可以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力。即使是小城市,如果能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也能活得很好。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句话很有深意。它意味着企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 产业链生态。

比如深圳的电子产业、杭州的电商产业、苏州的生物医药,都是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在一个集群里,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创新和成本优势明显。

还有个重点是,提到了要“ 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 ”。

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

这意味着未来城市不再需要盲目扩张,而是要通过盘活现有资源获得发展动力。对于投资者和企业来说,关注点应该从“新区开发”转向“存量改造”。

3、城市更新是什么?未来的家什么样?

很多人以为城市更新就是改造城中村、稳房价,其实远不止如此。

过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喜欢去到外面去跑马圈地,在新的土地上面凭空去建立起来城市,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那个时候城市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

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 全国范围内有太多新城没有兑现当时建设初期的承诺了 , 很多规划就不得不烂尾。

自此,城市更新登上舞台。

城市扩张争夺的是增量,城市更新盘活的则是存量。当增量资源见顶,存量资源便成了发展的主战场。

所以楼旧了并不是拆掉重新来去建设,而是要不断的去更新和改造 。

这一轮更新,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彻底告别:

不再外扩,而是立足现状,翻新、调整、改造,让城市更宜居、 更让人喜欢。

因此城市更新的 概念远远要大于城中村改造, 它的核心使命就四个字: 扩大内需 。今年首场国常会已经明确表示,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本次 意见 还 首次系统提出了推进 “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点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

所以,以后判断一个楼盘值不值,别光看单价,更要看它的品质、服务和周边社区环境。‘好东西’才抗跌保值。

4、安全是第一底线:别再迷恋‘高楼大厦

意见第一次将“城市安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文件提出了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增强高空消防能力。实施城镇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动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这些措施直面了近年来群众关心的房屋安全问题—— 很多房子交付质量非常差,一些楼龄才二十来年的房子就出现外墙体剥落,这些都是要命的安全问题。

还有老旧管线改造、防洪减灾,这些都是真正对老百姓有益的“里子工程”。

以及政府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北方地区冬天取暖方式会更环保,5G网络覆盖会更全面、城市里会有更多公园和绿地等更多精细化治理的模式,都是要落地的方向。

这么多年来,影响国运的大基建都是举国体制的,比如说高铁、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等。城市高质量更新可以看做是新时代的举国体制,为的是下一步的户籍城市化做准备。

城市化进入尾声,房地产使命已经转为民生保障。

城市高质量发展可以理解为未来5年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主要放在城市民生领域,涵盖教育、医疗、管网、公园、社区服务等等。

这是对经济直接的拉动,虽然见效慢,但是温和没副作用,对于投资、消费且都是正向的的拉动。

这是新时代的大转向。大船的船头都已经调整了,那作为参与历史转向面对时代拍浪的我们,也要及时调整自己和家庭的坐标。

资本市场还有哪些机会?大盘如何走?行情接下来调整还是继续上攻?

定时发布最新资本市场分析情报,和管清友、吴小平、潘向东等一起了解政策趋势和经济走势,找到确定性机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