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最强危机感,巨头突围!对话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得服务者得天下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嘉祥

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

“2025年是平安成立37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中说。

8月27日,中国平安举行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马明哲携一众高管出席。在会上,平安高管回应了投资策略、寿险改革、“AI in all”战略等市场关切问题。

上半年,中国平安交出一份“特殊”的成绩单,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归母净利润680.47亿元,同比下降8.8%。对于净利润下滑,平安高管解释,主要受并表平安好医生、发行可转债、600亿元股票投资浮盈不计入利润表等因素影响。

“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彰显发展韧性与创新动力。”这是马明哲对半年报的评价。历经6年深耕,由他亲自挂帅的寿险改革正进入红利收获期。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大增39.8%。

“在较高基数基础上,寿险新业务价值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实属不易。”业绩会结束后,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寿险改革几年后,多渠道策略、“产品+服务”、AI赋能的三重红利正在释放,成为平安近期业绩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公司对寿险业务全年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新业务价值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

郭晓涛于2023年9月出任中国平安的联席首席执行官、副总经理,负责主导平安“医疗养老”战略及金融赋能业务相关战略,同时分管保险事业群及相关成员公司。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现在,金融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逐步进入到同质化竞争阶段,“得服务者得天下”,只有增值服务才能构建真正的差异化优势,拿下更多市场份额。平安通过布局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两个赛道,为客户提供医疗养老等差异化服务,并赋能金融主业。

%title插图%num
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 图源:受访者供图

医疗养老的“四到+六最”

面对金融行业同质化竞争,万亿巨头中国平安持续打造差异化优势。

“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是两个规模大、增长高、协同性高的赛道,两个赛道都超过20万亿,尤其是医疗养老,会成为我们进入长寿社会、银发经济时代的核心服务”郭晓涛说,在金融行业竞争逐步进入存量化、同质化的阶段,“得服务者得天下”,平安通过医疗、养老等服务,可以有效地解决客户的核心痛点,从而打造平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郭晓涛用“四到”和“六最”来总结平安的医养服务体系。“四到”包括:“到线”指通过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提供在线健康咨询、疾病管理、慢病管理等服务;“到店”指依托线下医疗网络、体检网络、健康管理网络,为客户提供就近便捷服务;“到家”是将医疗检测等服务送上门;“到企”指深入企业为员工定制健康管理服务,拓展B端服务场景。

郭晓涛介绍道,“四到”服务体系旨在实现“六最”目标:让客户找到最合适的医生、选择最合适的医院、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采用最适合的药物或药械、安排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满意的客户体验和治疗效果。

%title插图%num
马明哲携高管出席业绩会。图源: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三高”+“三促”。

郭晓涛解释道,中国平安客户数近2.47亿,希望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实现“高价值、高成长、高留存”,持续提升平安的高价值客户占比,今年上半年已增长120万;平安成长客户(30—45岁)数达1.2亿,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客户会为公司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此外,平安的客户留存率超过90%。

所谓“三促”,平安希望通过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能够赋能主业,促销售、促跃迁、促留存。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在平安近2.47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2025年上半年,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近870亿元,其中医疗险保费收入超410亿元,同比增长3.3%。2025年上半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

郭晓涛透露,平安寿险代理人有70%的新单新业务价值,是由医疗健康养老增值服务带来的,每一单的件均(平均金额)提高3.5倍,有效促进了销售;平安95%的绩优代理人,是通过销售医疗健康养老的增值服务保单,实现逐级往上跃迁;现在有医疗养老服务保单的继续率超过99%。

郭晓涛表示,通过实现“三高+三促”的效果,公司看到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这两个赛道的广阔发展空间,能够给平安持续带来竞争优势和业绩推动动力。

寿险改革迎来收获期

自2019年11月启动至今,平安寿险改革历经6年,进入了红利收获期。

今年上半年,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延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近四成,达223.35亿元;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1.6%;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8.6%。

在郭晓涛看来,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已进入黄金发展期,成为中产阶级财富配置的压舱石。寿险经过“产品+渠道”的改革,开始释放多渠道策略、“产品+服务”、AI赋能三重改革红利,驱动业务增长。

改革后,平安寿险从单一的代理人渠道,拓展至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渠道等多元渠道。郭晓涛说,2025年上半年,非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占比超过36%,比去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社区网格渠道增速超160%。

%title插图%num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推进实施“报行合一”、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推动个人代理渠道转型升级。

郭晓涛认为,“报行合一”政策有利于行业稳健发展,平安积极拥抱、坚决落实。今年一季度,虽然对个险渠道产生了暂时的负面影响,个险代理人收入有所下滑,但二季度已经回升,预计下半年持续优化,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至于个人营销体制改革,郭晓涛表示,这对行业发展同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平安积极拥抱、坚决落实相关要求。平安内部在几年前就推行寿险改革,与监管方向一致。希望实现代理人的分层分级管理,能够让客户、代理人、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效地匹配,从而持续提高代理人队伍的素质、产能、收入。

“我们期待增长势头能够持续,代理人队伍在做优、增优、育优,在个人单兵作战+团队拓展能力的基础上,相信代理人队伍的品质和业务的增速能够继续保持。”郭晓涛表示,平安银行渠道有强劲发展,仍在持续开拓其他银行渠道的阶段,预计银保渠道全年能够保持相对高速增长;同时,预计社区金融渠道在2027年成为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通过多渠道轮动协同,共推业务增长,因此对寿险业务全年保持增长有非常强的信心。”郭晓涛说。

在“产品+服务”改革红利方面,郭晓涛介绍,平安通过“保险+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养老”这样的增值服务,有效驱动客户购买寿险产品,给公司提供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AI赋能也是改革红利之一。过去几年,平安持续投入资源去打造销售队伍的AI销售辅助工具,利用数据分析,持续提升销售队伍的获客、营销、转化效率。

郭晓涛强调,平安在AI方面推行“五智”战略,包括智能化营销、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经营,核心逻辑是“AI in All”,用AI把整个金融和医疗养老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新能源车险首度承保盈利

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COR)明显改善,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保险服务收入1656.61亿元,同比增长2.3%;整体综合成本率95.2%,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车险深化“报行合一”改革,持续推进费用精细化管理、优化费用投入。

在充分竞争的产险市场,COR优化的“含金量”十足。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在业绩会上表示,车险业务通过科技赋能,三年的运营成本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这是很难的。比如每年车险保费2000多亿,COR下降一个百分点,就能带来20多亿元的利润。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平安通过科技能力持续创新改造运营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定价能力,综合施策产生的结果。

财报显示,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0.56亿元,较去年同期99.54亿元同比提升1.0%。

当下,新能源车险市场成为各家险企重点发力方向,但承保亏损问题也困扰着险企。上半年,平安产险的新能源车险首次实现了承保盈利。

2025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27.6%,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21万亿元风险保障;同时实现当期新能源车险业务承保盈利,成本呈可持续优化趋势。

郭晓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平安新能源车险高速增长并实现承保盈利,主要是通过优质客户服务、持续优化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三大方面实现的。平安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留存,客户留存的时间越长,公司对客户了解得就越多,就能够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客户预防车辆事故,从而减少赔付成本。

在持续推动成本优化方面,郭晓涛介绍,在承保之前,深化承保模型,在中间聚焦风险减量服务,进一步优化客户体验,如推出新能源车驾驶安全教育、驾驶培训。同时,在服务端,汽车零配件、服务厂商建立起优质的售后服务体系,能够完善平安的理赔标准,从而降低公司的服务成本。

郭晓涛表示,平安坚决落实监管推动的“报行合一”,同时通过科技和AI赋能,优化销售、理赔、运营、作业等费用,完善反欺诈体系,从而实现费用精细化管理。这三个方向共同发力,提升了新能源车险板块的服务体验,又能实现承保盈利。

强化资产负债匹配

今年以来,中国平安频繁“举牌”多只银行股H股,甚至时隔多年举牌保险同业——中国太保,其资产配置策略备受市场关注。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2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2%。2025年上半年,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3.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按投资品种来看,截至6月末,中国平安持有股票账面值为6492.94亿元,较2024年末的4373.79亿元有明显增长。

%title插图%num

郭晓涛表示,中国平安投资同业公司和其他金融行业公司主要会坚持“三可”原则,即经营可靠、增长可期、分红可持续。

“平安投资策略并非孤立的,而是公司资产匹配的核心环节,要做到与负债端匹配。”郭晓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平安投资策略有五个匹配,包括久期的匹配、成本的匹配、现金流的匹配、收益率的匹配以及监管要求的匹配,才能有效地让投资端与债端联动,从而产生息差收益,这是平安要关注实现的核心目标。

“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平安会适度加大权益配置,主要围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股、高分红的价值股。”谢永林说。

在负债端,平安持续从传统险向分红险转型,努力降低负债成本。郭晓涛介绍,今年上半年平安的分红险占个险比例在40%左右。预定利率的下调,虽然会让产品回报率看起来没有那么高了,但是平安的分红险结算利率仍具市场竞争力,这来源于资产端有效配置。

平安的资产配置,13%在权益类、65%在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股票投资)。在郭晓涛看来,这一系列资产配置可以帮助平安有效提高投资收益率,在负债成本和投资收益之间产生一个好的利差。平安的资负匹配、投资回报做得好,就能让分红险产品产生足够强的竞争力,抵消预定利率下滑的影响。叠加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构建产品差异化优势。

在低利率时代,保险业面临利差损风险挑战,从“利差依赖”向“三差平衡”转型至关重要。利差、死差、费差是寿险公司的核心利润来源。

郭晓涛强调,对平安来讲,既没有费差,也没有利差,也没有死差风险,“三差”对平安都是正贡献。平安通过改革提高NBEV、投资回报收益率、新业务价值率,降低费用率、赔付率,通过科技和AI赋能,真正实现“三提两降”;同时,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平衡客户、公司与队伍三方利益,从而实现“三差”均呈正贡献,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平安提高分红率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