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贡献了超过半数的税收,六成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其发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活力、产业竞争力与长远发展潜力。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从整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持续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发展“含新量”攀升等几大特征。
与过去相比,民营企业500强的整体规模持续提升。2024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至270.2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3.05万亿元;户均营业收入861.02亿元,较上年增长2.72%;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共105家,较上年增加8家。
浙江嘉兴工业区 图源:图虫创意
入围企业的利润也在持续提升。民营企业500强净利润合计1.80万亿元,户均净利润36.05亿元,增长6.48%。净利润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0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4家,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有19家。
从民营企业500强的区域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保持着领先优势。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榜单发现,排名前十的省(市、区)分别为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北京、福建、上海、河南和湖北。其中地处东南沿海的浙、苏、鲁、粤、闽五省贡献超过6成以上的席位,进一步凸显了东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头部集聚效应。
江浙沪占比达42.8%
先看民营企业500强各省份的分布情况。
浙江以107家上榜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且实现连续27年全国第一。江苏以90家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第二,山东和广东均有51家企业入围,并列第三。在头部省份之后,河北(32家)、北京(22家)、福建(20家)、上海(17家)、河南(15家)和湖北(13家)分别排在5到10位。
从全国整体格局来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民营企业500强上榜覆盖地区达27个,西藏、青海、黑龙江与甘肃暂未出现上榜企业。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情况与这四个省份产业结构偏重传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因素相关。
若按照四大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以397家的数量遥遥领先,中部地区有62家,西部地区37家,东北地区4家。东部地区的数量优势极为明显,这既源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也得益于长期积累的市场化经验与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分区域细化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民营经济的核心承载区,持续保持优势并占据主体地位,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这四个经济大省,500强企业总数达到299家,占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总数的59.8%。若聚焦长三角核心区域,仅浙江、江苏和上海三地,上榜企业就达214家,占全部上榜企业的42.8%。
华北地区中,河北和北京两地上榜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2家和22家;中部省份里,河南、湖北和安徽表现突出,分别排在全国第9、10和12位,上榜企业数量依次为15家、13家和11家,展现出中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崛起潜力;西部地区则以四川的11家居首,成为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此外,上榜企业数量小于等于5家的省份共有12个,这些省份多集中在东北、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从这一明显的分布差异中能够清晰看出,我国民营经济目前仍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如何推动偏远地区民营经济提质增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制造业“含新量”逐步提高
从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榜单,亦能窥见头部民营企业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变。
这一转变首先体现在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布局上。在500强企业中,实际填报的309家企业已投资627个相关项目,涵盖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同时,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多数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超八成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研发经费的投入数据,也直观印证了民营企业“含新量”的持续提高。此次民营企业500强中,实际填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1.13万亿元,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7%。
其中,研发费用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71家,超过30亿元的企业有64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37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9家,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6个行业。
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超过10%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03家、14家。
若选取上榜企业最多的浙江作为典型案例,纵向对比2020年与2025年的入围名单,能够更直观地感知到我国产业不断升级的发展轨迹。
时代周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2025年浙江共有107家企业上榜,其中制造业企业达到68家,占比为63.6%。
这一比例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制造业的占比(66.4%)基本吻合,体现出制造业在浙江民营经济乃至全国民营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服务业领域,浙江有28家企业上榜,占比26.2%,涵盖了互联网、物流、房地产等多个细分行业。此外,综合类企业有11家,占比10.3%。
若将2025年的浙江上榜企业名单与2020年进行对比,整体产业结构虽未发生大幅变动,但制造业的 “含新量” 正在逐步提升。
在2025年的上榜名单中,新增了零跑、天能等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同时,新材料领域的企业也表现亮眼,像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材料和钴新材料研发的华友、主营硅基新材料的宁波合盛以及从事特种不锈钢材料生产的永兴等企业均有上榜。这些企业的崛起,进一步凸显了浙江制造业在新兴领域的布局与突破。
新能源汽车工厂 图源:图虫创意
实际上,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的这种变化,与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高度契合。
对此,付一夫分析指出,与往年相比,2025年榜单新增产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
“如新能源领域,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电池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半导体行业中,中芯国际、长鑫存储等企业在芯片制造、存储技术方面取得进展,成为榜单新势力。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车载、工业互联等细分赛道。”他说。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当天也明确表示:“从行业结构来看,500强企业中科技型企业的占比正在不断提升,这表明我国民营经济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他指出,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出企业自身对研发和技术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反映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民营经济正逐步向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领域迈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