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间,滴滴(ADR)收涨3.74%,主要是滴滴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
2025年二季度,滴滴国内出行业务表现稳健:GTV达到825亿元,同比增长12.3%;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季度日均3710万单;收入实现503亿元,同比增长约10%。国内市场的亮点不仅在于量上小幅超预期,更在于滴滴通过提效释放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国际业务方面,季度订单量达10.88亿单,同比增长24.9%,季度日均1196万单,海外单量继续快跑。但由于补贴投入和外卖业务重启,亏损有所扩大;再加上诉讼带来的一次性费用计提,使得GAAP利润表面承压。不过,若剔除一次性因素,滴滴的真实经营状况依然在改善。
总体来看,滴滴二季度的成绩单可以用“国内稳健提效、海外持续投入”来概括。
国内盈利有支撑
2025年二季度,滴滴国内出行GTV达825亿元,同比增长12.3%,高于上一季度的9.3%,是因为滴滴仍在加大对乘客的补贴力度,刺激了订单量,但也略微拉低了收入增速。本季度,滴滴国内出行实现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约10%。
这一表现大体与大盘相当甚至略优。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网约车订单总量同比增长约11%。整体来说,受益于商务出行和旅游恢复,用户需求在慢慢增加,尤其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表现更稳。
从订单维度看,滴滴中国出行订单量同比增长12.4%,与GTV增速基本持平,说明客单价变化不大,用户打车仍是刚需消费,溢价空间有限。这也与行业研究中的“价格弹性理论”吻合:出行类服务价格弹性较低,用户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有限,因此增量更多来自于需求恢复和订单规模扩大,而非提价。
国内市场不只是单量稳,关键是平台净变现率继续提升,把利润拉得很漂亮。
本季度,滴滴国内业务调整后EBITA利润为36.2亿元,利润占GTV的比重达到4.4%,环比提升了0.4个百分点,这说明滴滴不仅在规模上稳住了基本盘,更通过效率提升释放了利润。
滴滴国内平台销售额在本季度实现180亿元,同比增速为24.3%,大幅跑赢GTV和收入增速,这反映出滴滴在每单上“留存”的金额比之前更多,变现率继续走高。
妙投注:滴滴出行的GTV(总交易额)指的是平台上已完成订单的交易总金额,包括税费、通行费等,未扣除用户激励、司机及合作方分成等;滴滴国内网约车最终收入为GTV减去用户补贴和税费后的金额,司机收入和激励则计入成本;平台销售额是指GTV扣除司机及中间方分成、奖励后的数额。
根据平台经济学理论,平台型企业的盈利模式往往经历“流量导入—补贴扩张—效率提效—利润释放”的路径。滴滴的国内业务正在从“补贴驱动”逐渐过渡到“效率驱动”,这一点对资本市场信心的提升尤为关键。
海外投入换未来
市场对滴滴的期待,不仅在于国内业务稳定,保持盈利基本盘,更在于海外业务能否继续高歌猛进。从最新财报来看,滴滴海外的成长性显然没有让市场失望。
2025年二季度,滴滴国际业务GTV达到271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27.7%。
在巴西,滴滴旗下的99外卖表现亮眼:继在今年4月宣布重启外卖业务以来,99外卖在巴西城市戈亚尼亚上线45天完成100万单,8月12日已覆盖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吸引2万商家入驻,超过5万摩托车骑手加入送餐队伍。
这种“出行+外卖”的双轮驱动,能够提升用户粘性,形成生态效应。学界通常称这种模式为“平台多边市场效应”,即一个市场(出行)的增长能够带动另一个市场(外卖)的发展。
不过,高速增长背后离不开高额补贴。拉美市场用户价格敏感度更高,滴滴不得不在商户侧给予佣金减免、对骑手发放补贴,同时对用户实行免运费或低运费策略。这些手段有效放大了GTV,但平台“净留存”被稀释,导致本季度国际平台销售额增速仅约16%,远低于GTV增速。
从订单量看,国际业务单量为10.88亿单,同比增长24.9%。从表面上看,国际GTV增速跑输单量,这主要是汇率逆风(拉美货币贬值)。如果按不变汇率算,GTV增速能到27.7%,和单量增速基本一致。
收入方面,国际业务实现34亿元,同比增长28%,与不变汇率下的GTV增速也很匹配。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整体来看,滴滴二季度海外业务增速也是比较“惊艳”的。但难的一面是,巴西本地市场已经有强势玩家(iFood等),竞争较为激烈。滴滴不得不投入补贴换市场,这就导致本季度海外业务的亏损在扩大。本季度,滴滴海外业务亏损约7.5亿。
根据“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理论,平台在早期必须通过补贴拉动规模,待用户、商户和骑手形成稳定网络后,才能降低补贴,实现盈利。滴滴海外业务正处于“拼增长”阶段,虽然短期亏损,但只要生态成功构建,长期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整体利润上,虽然滴滴二季度GAAP报表显示亏损,主要因一次性计提了7.4亿美元的股东诉讼费用。但如果剔除这部分,滴滴利润水平依然超预期。
从成本端看,滴滴本季度毛利率为19.6%,同比与环比均有所提升,主要是因为滴滴的主营成本很大一块是对外分成(司机/合作方端),当平台在每一单上“留存”的比例提高(净变现率上行),毛利率自然会同步走高。
费用端则体现了管理层的克制。
滴滴本季管理费用一次性计提了股东诉讼相关费用,把GAAP利润拉成了当季亏损,但这不影响整体判断,因为这笔钱跟日常经营无关,只是一次性的账面损失。如果剔除这部分损益,滴滴管理费同比仅同比增加4%,说明其经营层面是有所改善的。
研发与运营费用均保持个位数增长,表明公司在稳步投入创新,同时避免了过度扩张;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5%,是费用端增长最快的一项,主要是因为滴滴在海内外市场都在加大获客投入。
这种“毛利率提升+费用可控”的组合,使得滴滴盈利质量得到改善。
整体而言,滴滴国内业务靠提效,利润“质量”更好;海外拼增长,用投入换空间;一次性费用只是报表噪音。如果生态做起来,海外业务的潜力会比国内更大,滴滴的估值逻辑也将不再仅仅是“出行平台”,而是向“出行生态”转变,只不过这需要市场有足够耐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55510.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