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中医走红背后。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三伏灸贴服务一号难求、八段锦跟练风行网络、中药茶饮发布即售罄……谁能想到,曾经被边缘化的中医,现在竟成了流量担当,热度居高不下。
从去中医院配药材煲汤到根据个人体质配专属泡脚包,不少医院的中医门诊一号难求;从夏天去医院敷三伏贴到冬天配固本培元的膏方,中医院不再是“吃苦”之地,而是变成了可以治愈部分年轻人“脆皮”身体和“脆弱”心灵的养生福地。
各大中医院推出的“乌梅汤”“轻盈茶”“穴位减肥贴”等中医处方,订单量也出人意料地火爆。以风靡全国的某中医院的“乌梅汤剂”为例,上线首日就成交超过115万帖,其中最高一天还突破了1000万帖,一度造成系统瘫痪。
在医院内部,中医科的地位也在发生着逆转。当骨科、心内科等传统“重量级”科室在集采与控费夹击下举步维艰时,“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设”的中医科正以“四两拨千斤”的姿态重构医院运营生态。
中药饮片享有25%加成,多在门诊治疗、几乎不受支付方式改革(DRG/DIP)限制,不需要大型设备,成本相对更低……种种利好之下,中医科打开了医院增收的新通道,给医院带来了实打实的收入,成为了不少医院大力发展的新着力点。无论是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还是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类科室的中医医疗服务量,在近几年间都有迅速增长。
另据《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蓝皮书》显示,我国中医养生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中医走红的背后,折射出中医药与年轻群体的“双向奔赴”。而年轻人对中医越来越接受的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的交织。
01
从边缘化爆火回归
中医为何突然翻红?
国人对中医的争议,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
在拥护者眼中,中医是民族瑰宝,有着调节人体功能、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涵盖哲学、伦理、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理论丰富、实践性强。
中医上认为,人体是依靠经络系统,将身体内外各个局部联系成有机的统一整体,通过经络气血运行,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中医更讲究辩证治疗,倡导“治未病”,关注人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除了对症施药外,还采取综合治疗法,包括针灸、推拿、食疗、气功等,以达到相互配合的作用,对身体进行保健。
在反对者眼中。中医理论不成体系,因人而异给药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临床价值不明确,治疗效果也不那么确切。
诚然,比起西医,中医在各方面显得“温吞”许多。西医能直接给病症贴标签,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且有对应的治疗方法,病因在哪、用什么仪器检查、药效如何,几乎都能说的明明白白。
而中医诊断出的病名就有些“似是而非”,比如肝气郁结、脾虚湿重、痰湿阻滞,让人听得云里雾里。最重要的是,中医吃起来还繁琐,西药则方便简单得多,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效果也很直接,比如发高烧,一颗布洛芬下去,一个小时之后就退烧了,虽说会反复,但当下能起效,和以“慢调理”见长的中医形成鲜明反差。
潜移默化下,中医科沦为了医院的边缘科室,中医科在不少医院仅仅是作为政策性必设科室存在,可有可无。甚至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中医科通常只有门诊,没有病房,连门诊也处于门诊大楼的偏僻位置,只配在夹缝里开门诊。
更憋屈的是,由于创收能力差,即使在中医院里,仍有大量的患者采取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为了拉动中医科的创收,有关部门不得不对中医医院提出了“中治率”等考核指标,即患者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时,使用中药产品和中医药治疗技术的费用占患者所有看病总费用的比例,来挽救下本就“势单力薄”的中医科。
这种褒贬不一的看法,让中药企业同样处于尴尬境地。尤其是2018年之后,国家大刀阔斧地进行药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医保资金由仿制药向创新药倾斜,在国家大力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牵一发而动全身,久而久之,中医药与有着完整理论体系、成熟药物评价机制的化药和生物药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导致中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比较弱,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是整个医药制造业中研发投入最小、技术实力最弱的板块。
就在中医日渐走向式微之际,它却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再度走红。
02
年轻人推动中医热
背后原因所为哪般?
中医命运的转折点,来自国潮复兴。
随着深植于国人基因里的“传统血脉”觉醒,体验中医养生就像穿汉服、听国风音乐一样,成为年轻人追求传统文化、表达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
而中医养生之所以能成为“爆款”,也得益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针对年轻人普遍好奇心强、抗拒“没苦硬吃”的特点,乌梅汤、艾灸、养生操等“轻量版”中医养生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让中医养生更亲民,不再是“阳春白雪”“药罐子”,年轻人在吃吃喝喝和玩玩逛逛中就能学习知识、强身健体。
自带流量和话题度的社交网络平台,又为中医的养生传播插上翅膀,大幅提升了中医药养生手段的触及率。很多中医专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普及养生知识,指导放松颈椎、膝关节、教八段锦、易筋经的视频深受年轻人喜欢。
近年来涌现的中医药主题的动漫、综艺、纪录片,给中医的普及再添了把火。如动漫《中医故事》、综艺《国医少年志》、纪录片《本草流芳》等,这些作品有的将复杂、宏观的中医药文化转化为通俗、有趣的故事,有的采用真人秀方式解读底蕴深厚的医药文化,吸引年轻人主动了解中医药知识。
与此同时,年轻人自发发布的经验交流分享帖,既鲜活又具有参考价值,简直是中医养生最好的“广告”。借力网络平台,中医养生还具备了社交属性,跟网友和“搭子”约一场中医理疗,已经成为年轻人社交“养身局”。
▲图/小红书
从针灸、推拿、拔火罐、三伏贴等中医特色项目,到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中医功法,再到黑芝麻丸、阿胶糕等中式滋补产品,“中医药粉”越来越多,形成井喷之势,根据数据显示,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中医养生相关话题总阅读量已突破120亿次。
当然,年轻人主动拥抱中医药,并非盲目的怀旧式回归,而是基于理性审视和现实需求的融合。“熬夜肝方案,脱发到焦虑”“体检报告全是箭头”……当亚健康成为常态,西医检查“查无此病”,中医“调气血、辨体质”的特性,成了年轻人的“救命稻草”。
中医养生并非玄学,其科学逻辑正在日益明晰。比如中药中的黄芪、枸杞等被证实含有多糖、皂苷等活动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调节免疫;十二时辰养生法与人体昼夜节律基因调控高度契合;八段锦被哈佛大学证实可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
最重要的是,中医多样化的治疗手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当下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理念高度契合。失眠喝酸枣仁茶,湿气重买红豆薏米茶,肝郁气滞用玫瑰花泡水,中医“千人千方”的个性化方案,完美匹配年轻人“既要又要”的想法。
加上中医疗法特有的“整体观”原则,又融合了医学、哲学、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可以指导年轻人对自己更温柔、更宽容,好好爱自己,这种独属于中医养生背后的精神慰藉,让年轻人对中医疗法“情有独钟”。
年轻人不再盲目迷信“快速药到病除”,开始学会用中医的智慧修复被内卷透支的生活。正如《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或许这场中医热,正是浮躁时代里一场迟到的“身体觉醒”。
03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光之下问题凸显
保持中医药在年轻人中的“热度”,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和推动。
2017年《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中医药多领域、全方面、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中医药委员会;2022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落地,预计到2026年,全国将建成5个国家级中医药大数据中心。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中央财政投入从2016年的60亿元增至2024年的223.63亿元,并通过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简化注册审批路径(如允许“人用经验”替代部分临床试验)等政策,为中成药市场拓展提供稳定空间。
从去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各地持续涌现的八段锦大型展演、中医药文化夜市等一系列中医生活化主题活动,让中医药真正成为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中医药文化从小众爱好转变为大众潮流。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中,“中医热”背后涌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首先是中药材造假,今年的315晚会,中药材市场成了“重灾区”,部分热销的中药泡脚包不仅功效虚假,更暗藏致命病菌,菌落总数超标900倍,真菌落菌数超标1100倍,甚至检查出了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
此外,安徽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批发集散地,也被曝出假药泛滥的问题,独活冒充当归、染色扁豆冒充酸枣仁等造假手段层出不穷。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抹黑了中医形象,加强市场监管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行业的整顿力度,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
其次是人才培养问题。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部分中医毕业生临床能力不足,这就要求院校教育既要优化课程设置,也要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同时,完善民间中医师承制度,为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提供发展空间,壮大中医人才队伍。
在国际传播上,中医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中医需要积极与现代医学对话,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举办学术交流等方式,阐述中医理论和疗效,提升国际话语权。
全民追捧中医,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在掌声与质疑的双面镜下,保持清醒、正视问题、积极破局,“中医热”才能避免昙花一现,在兴盛之路上行稳致远,真正造福人类健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健闻咨询《骨科式微后,中医科正成为医院里的高利润科室》
2.浙江宣传《中医养生缘何“圈粉”Z世代》
3.健康县域传播平台《从边缘科室到流量担当,中医科如何逆袭成医院新质生产力?》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网、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