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球算力产业的话语权与坐标系,或将移至东方。
在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AI能源悖论”的概念频繁出现在多场讨论中。
一方面AI技术可以通过算法优化来显著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其高密度计算需求导致了电力消耗增加。
追求算力、控制成本、实现低碳,构成了一个看似无解的“不可能三角”,困扰着整个行业。
在此背景下,被誉为“中国电算龙头”的山高控股(00412.HK)以其独特的“绿电+算力”双轮驱动模式,不仅成功破解了这一行业难题,更凭借净利润同比暴增506%的亮眼业绩展现出巨大潜力。
这家被视为“稀缺标的”的公司,究竟做对了什么?它的成长故事,是刚刚开始的序幕,还是已然进入高潮?
01 破壁:打通“电算一体”,铸就稀缺生态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曾在2025云智算大会上抛出一组关键数据:到2028年,推理算力需求将首次超越训练算力,成为AI运行的关键资源。同期,中国智算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2.5倍,年均增速近40%。这使得破解“不可能三角”变得更为紧迫。
而当传统的解决方案难以系统性地破解这一多维难题时,山高控股默默地为这道难题提供了破局的关键钥匙。
2024年,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山高控股和世纪互联三方共同推动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落地,构建“就近发电-就地消纳”的创新机制。
图源:草原云谷乌兰察布
据了解,该项目不是简单的在数据中心旁边建设光伏电站,而是将“源-网-荷-储”全链条进行了全局设计和一体化运营:
- “源”头把控: 依托内蒙古丰富的风光资源,为算力中心提供廉价且绿色的电力来源;
- “网”络优化: 通过智能电网技术,有效平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与波动性;
- “荷”载协同: 创新性地将波动性的绿电与持续稳定耗电的算力中心精准匹配;
- “储”能调节: 利用储能系统削峰填谷,保障算力中心7×24小时的稳定运行。
据中泰证券研报,该项目达产后年发电量约为8.6亿度,100%供电的乌兰察布三期总计1GW容量数据中心项目完全达产时,预计每年约可产生增量经济效益13亿元。这意味着,山高控股的这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化的可靠算力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深度的产融合一模式需要资本实力、金融牌照、产业资源、技术整合能力和强大国资背景的极致协同。而这正是山高控股最深的护城河。
背靠山东高速集团控股山高新能源(1250.HK)提供绿色能源底座,战略投资世纪互联(VNET.US)构筑算力核心,并拥有香港证监会多项金融牌照赋能产融结合,山高控股几乎是国内市场唯一能调动如此多要素、并成功跑通全流程的公司。这种能力的稀缺性,使其商业模式难以被简单复制。
而当商业模式跑通后,其“电算一体”战略的前瞻性与正确性,也在业绩中得到验证。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山高控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03亿元,其中来自新兴产业的收入占比高达96%;净利润达到4.76亿元人民币,同比暴增506%。
在算力基建部分,山高控股通过派驻董事及高管参与世纪互联重大决策、资源赋能,使后者经营指标及财务数据呈现量质双升的发展态势:世纪互联二季度总营收达24.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基地型业务收入达到8.5亿元,同比增加112.5%。
这份成绩单清晰地表明,营利双增的业绩是山高控股“绿电”与“算力”协同效应初显的结果。而资本市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价值,多家机构给予了“增持”评级并看好其长期价值。这标志着,山高控股通过乌兰察布这一标杆项目,已成功验证其独特生态的巨大价值,其“电算一体化龙头”和“稀缺标的”的市场定位也已形成共识。
不过,对于山高控股来说,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只是起点,其“电算一体”战略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02 裂变:三大引擎开启,驱动量级增长
之所以说山高控股的成长通道才刚刚打开,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仅是“预演”,是因为前面提到过,山高控股的“电算一体”模式并非简单的“数据中心+光伏电站”的静态资产组合,而是一个具备强大裂变能力的生态系统。
这使得其未来的想象空间,可以随着业务边界的不断扩张而变得无比广阔。具体来看,将有三大引擎正共同驱动其迈向量级增长。
首先是模式的“复制引擎”。
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成功,验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这一标杆项目不仅解决了绿电与算力协同的实际运行问题,更提供了可向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的标准化模组。
乌兰察布绿色算力基地 图源:山高控股官网
据公司披露,山高控股旗下山高新能源2024年共获取新能源开发指标超4GW,包括山东菏泽380MW、新疆1GW、广西400MW等优质项目。而今年6月以来,山高新能源的风电项目也捷报频传,在甘肃张掖、黑龙江绥化斩获总装机容量达600兆瓦的多个重点项目,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开拓能力。
这些不断扩充的绿色能源资产,为山高控股复制并推广“乌兰察布模式”奠定了坚实的项目基础,让其可以依托世纪互联等行业伙伴,将“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成熟范式拓展至更多清洁能源富集区域。例如,山高新能源此前已经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签署5GW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合作协议,这也意味着,在青海等风光资源优越的地区,山高控股有望推进“清洁能源+AIDC”协同示范工程,实现绿色电力与智算基础设施的深度结合,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放大其电算一体化的生态效应与商业价值。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地区项目的规模化推广,山高控股的资产规模和收入结构也将迎来几何级数的增长。
其次是合作的“进化引擎”。
今年5月,山高控股母公司山东高速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高控股作为主要承载方,将为合作提供算力基础设施及新能源底座,在零碳园区、车路协同、智能驾驶等项目提供绿电供应和算力支持。
要知道,与华为战略合作,能收获的不仅是品牌背书,更是“1+1>2”的技术融合与生态共建。
例如,双方共同打造的“零碳智慧园区”示范项目,深度融合了山高控股的绿色电力优势与华为的数字能源技术;在车路协同和智能驾驶大模型领域的合作,则有望借助山东高速集团丰富的路网资源,打造出行业领先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这些合作不仅将显著提升算力基础设施的能效水平和运营效率,也为山高控股的“电算一体”模式找到了更多的落地场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零碳园区、智慧交通等应用市场。
最后是资产的“数字引擎”。
发行香港首个企业票据代币化产品,是山高控股极具前瞻性的一大布局。
通过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模式,山高控股未来可将旗下的绿色电力收益权(绿电RWA)、算力租赁收益权(算力RWA)乃至碳信用资产(碳信用RWA)进行通证化,从而开辟全新的融资渠道和盈利模式。
据东方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全球RWA赛道规模正呈现指数级增长,2030年预计达到16.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提前布局的山高控股有望在全球数字金融浪潮中,抢占“绿电RWA”与“算力RWA”的定价先机,成为“AI+RWA”数字生态的构建者。
综上所述,山高控股的成长并非线性,而是具备裂变潜力,三大引擎共同驱动其从单个项目的“样板间”走向规模化复制的“电算帝国”。
只不过,蓝图固然宏大,但这需要企业保持战略的长久定力与执行力。而向来信奉长期主义的山高控股,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03 基石:“耐心资本”赋能,锚定长期主义
山高控股所有战略布局的背后,都贯穿着一个核心基因——“耐心资本”的长期主义。而这种“耐心”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其对核心资产的长期培育与深耕。
回顾其转型之路:2021年6月,山高控股启动推进向产业投资集团转型的战略布局;2022年,山高控股以46.85亿港元控股山高新能源,迅速切入新能源赛道,奠定了绿色能源的基础;2023年底,又通过一笔2.99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入股中国老牌IDC企业世纪互联,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从而锁定了数字新基建的核心载体。
图源:观察眼看世界
通过深耕产业运营和战略投资构建生态,将产业协同的长期收益作为发展目标。这是其区别于传统财务投资机构的最显著标志,也是其能够攻克“电算一体”难题的底层逻辑。
这种追求长期主义的顶层设计,赋予了山高控股敢于投资建设周期长、门槛高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勇气,也让其有能力去探索RWA等前沿领域。
同时,山高控股的长期主义内核,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高度同频。它专注于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也因此,能获得更稳定的政策预期和产业资源,其成长确定性远高于追逐风口的公司。
而这一“耐心资本”的特质,也成为投资者对其未来保持信心的基石。德邦证券就曾指出,山高控股是电算一体化龙头,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中泰证券更是大胆预测,完成电算一体化布局的山高控股,将从“中国电算龙头”成长为“全球电算王者”。
总之,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革命交汇的历史节点,山高控股凭借“电算一体”模式,不仅率先破解了算力时代的“不可能三角”,更构建了一道兼具规模、技术与生态壁垒的护城河。
当前这份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无疑只是其宏大故事的开篇。随着“电算一体”模式的加速复制,与华为合作的前沿技术持续落地,以及各类优质资产通过RWA等创新方式实现价值重估,山高控股的成长空间将不可限量。届时,全球算力产业的话语权与坐标系,或将移至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