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嘀嗒出行正式迎来成立十一周年。当天,嘀嗒出行发表了主题为 “一份热爱,一路同行”致嘀嗒同路人的一封信;同时,嘀嗒出行从产品普惠、车主体验焕新、车后市场开拓、以及半熟人出行打造四个维度,分享了过去一年的探索实践,并首次提及第二增长曲线的一系列新展望。
在嘀嗒出行迎来十一岁生日之际,这家深耕顺风车领域的平台正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嘀嗒出行的新驱动力究竟在何方?我们不妨结合嘀嗒的答卷来看看:
首先,嘀嗒出行的新增长动能正源于其对“顺风车本质”的坚守与深化,尤其是在产品普惠维度上的持续突破。成立十一年来,嘀嗒始终锚定顺路、低价、高效的核心逻辑,而2025年站点拼车的稳步扩张,则标志着其普惠战略进入成熟期。数据显示,站点拼车价格仅为传统拼车的六成,且订单平均距离更长,精准覆盖了双城通勤族、县域出行者、大学生及老年群体等长距离、低预算人群。这一产品创新不仅提升了匹配效率,更通过小程序未登录询价、个性化站点设置等功能降低使用门槛,实现了“让出行更可预期、更可负担”的社会价值。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精细化运营,构成了嘀嗒在存量竞争中巩固用户基本盘的第一驱动力。
其次,嘀嗒出行正以“车主为中心”的体验升级为抓手,构建平台生态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认证车主突破1990万,同比增长超10%,且新车车主占比显著上升,说明顺风车已从“兼职副业”演变为“有车族的出行共识”。嘀嗒敏锐捕捉这一趋势,通过常用路线优化、自动抢单功能普及(开启率超八成)等AI赋能工具,极大提升了车主接单效率与时间掌控感。更重要的是,平台发现超五成乘客“有车会开”,这意味着用户身份高度重叠,天然具备车后服务需求。由此,嘀嗒提出打造“车生活圈”,联合第三方拓展维修保养、保险金融、二手车交易等全周期服务,将顺风车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车后服务生态,实现从出行平台向“汽车生活服务商”的战略跃迁。
第三,嘀嗒出行的差异化优势正体现在“半熟人出行”所构建的信任经济与情感连接上。通过同行邀请、兴趣标签、微信拼单群等功能,嘀嗒将机械的A-B位移转化为带有社交属性的温暖同行。这种“轻社交、重信任”的产品设计,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与复购率,更强化了“同路人”的身份认同。在算法匹配之外,嘀嗒正通过社群运营与成就体系,培育一种共享、互助、友善的平台文化。这种情感价值难以被简单复制,成为其抵御同质化竞争的护城河。
可以说,这种“核心业务+生态扩展+情感连接”的三维驱动模式,正是平台型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未来,嘀嗒能否给出更好的答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