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双降”,泸州老窖,该如何突围?

十年前,泸州老窖管理层换新。

在董事长刘淼、总经理林锋走马上任后,公司随即提出了“重回行业前三”的战略目标。

然而,如今十年时间已经过去,泸州老窖不但还未实现“重回行业前三”的目标,反而距离“行业前三”渐行渐远。

根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营收前五的上市白酒企业分别为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和洋河股份,其中排在第三的山西汾酒上半年实现营收239.6亿元,而泸州老窖同期的营收为164.5亿元,两者营收相差了75.1亿元,差距已经拉开。

%title插图%num

除了营收被拉开差距之外,更致命的地方在于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业绩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具体数据方面,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实现营收和净利润164.5亿元和76.63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67%和-4.54%。拉长周期来看,这也是泸州老窖自2014年之后再度遭遇中报业绩双降。作为对比,山西汾酒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239.6亿元和85.05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35%和1.13%。

在中国白酒行业的黄金时代,“茅五泸”这一组合一度是品质与价值的代名词,作为“浓香鼻祖”的泸州老窖其实也具备重新回到行业前三的硬实力。但是,过去十几年来泸州老窖在产品力上被五粮液拉开身位,营收则接连被洋河股份、山西汾酒超越。

“大客户依赖”困境难解

最近这些年泸州老窖之所以会被超越,和渠道失衡有很大关系。

当下,白酒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产量从2016年的1358万千升峰值,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414.5万千升,降幅接近70%;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1563家锐减至2024年的989家。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酒企之间的竞争主要聚焦在渠道和产品两点,而由于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渠道无疑是更关键的“胜负手”。

实际上,过去这些年泸州老窖之所以能稳住行业前列的位置,渠道创新所带来的优势可谓功不可没。

在2006年之前,泸州老窖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层级分销模式,这种模式依赖于各级经销商的层级分销,厂家对终端的控制力较弱,市场反应迟缓。为了打破僵局,泸州老窖开创性地推行“柒泉模式”:泸州老窖销售人员和核心经销商共同入股各区销售公司,经销商在赚取价差之外还享受分红。同时,泸州老窖还下放了销售主导权,柒泉公司可自主决定各自区域内的产品销售与资源分配。

在柒泉模式的推动下,泸州老窖一方面精简了销售队伍,节省了销售费用,另一方面成功调动了渠道积极性,以较低成本快速实现了全国化扩张。从最直观的营收数据看,自2005到2013年期间,泸州老窖的营收从14.57亿元飙升至104.3亿元,同比增长615.85%。

然而,到2014年,随着白酒消费大环境的变化,泸州老窖逐步将柒泉模式改为品牌专营模式,契合大单品战略,缩减渠道层级,强化渠道管控。所谓的品牌专营模式,其保留了以股权为纽带的经销商联盟形式,但把按区域划分改革为按品牌划分,设立窖龄酒、特曲等品牌公司。原先柒泉公司的参股经销商根据其对品牌的运作成熟程度,重新分配到国窖、特曲、窖龄专营公司来进行管理。

在品牌专营模式逐渐推广后,泸州老窖在此基础上又逐渐演化出久泰模式、厂商1+1、经销商主导形态。整体而言,品牌专营模式的优点很多,尤其是可以让各品牌公司围绕品牌特点和战略意图进行差异化运作,在空间维度上统一管控,更加有利于培育全国性大单品,但品牌专营模式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手握核心产品的经销商会逐渐形成较大的优势,而泸州老窖则陷入了“大客户依赖”的困境之中。

从经营数据来看,泸州老窖一直都存在“大客户依赖”的问题,2022到2024年期间,第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4.6%、43.85%和41.17%,第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都在四成以上。来到2025年上半年,其“大客户依赖”问题进一步加剧,第一大客户上半年实现营收80.19亿元,营收占比为48.73%,第二大客户上半年实现营收21.54亿元,营收占比为13.09%,第一、第二大客户合计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了60%。

在行业下行周期、产品不好卖的时候,营收高度依赖大客户则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动销放慢,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的存货周转天数为1152天,而在2023到2024年,其半年度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715.3天、876.3天、1092天以及1117天,可见存货周转天数逐年增长;还比如存货压力加剧,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的存货高达137.8亿元,创历史新高。

产品结构失衡

除了渠道问题之外,泸州老窖在产品上的问题同样严峻。

整体来看,泸州老窖的产品结构体系是非常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结构,顶端是以国窖1573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中部是窖龄、特曲等系列酒,底部是头曲、黑盖等低档产品。不过,和渠道上依赖大客户相似,泸州老窖在产品上也有过度依赖高端产品的问题。

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的中高档酒类实现营收150.48亿元,营收占比为91.45%;其他酒类实现营收13.5亿元,营收占比为91.45%,营收占比为8.2%,可见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的营收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高档酒类。

诚然,营收大部分来自于中高档酒类也有优势,例如可以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的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87.09%和46.07%,而同期山西汾酒的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76.65%和35.57%,泸州老窖的盈利能力其实更胜一筹。

但是,高度依赖中高档酒类也有劣势。一方面,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定位越高、价格越高的产品越容易出现倒挂的情况,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倒挂程度前三价格带分别为800-1500元、500-800元、300-500元。而泸州老窖的主销产品正是集中在这三个价格带,其核心的国窖1573和特曲系列酒都出现了“价格倒挂”的情况,这又会反向对经销商形成冲击,加剧渠道方面的压力。

为了稳住价格,近年来泸州老窖频繁“控量稳价”,例如在今年4月份,泸州老窖对全国全品系停止订单接收、停止发货,到端午节前全国各公司 (国窖、特曲、怀旧、窖龄、大成、浓香)将全面清理价格渠道和政策,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泸州老窖业绩增长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并不具备茅台在高档酒上的垄断实力,泸州老窖想要维持中高档酒类的销售,那就必须在营销费用上做持续投入。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的营销费用高达23.82亿元,而去年同期销售费用为20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超过15%。在上半年净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泸州老窖的营销费用却是不减反增,可见其在维持中高档酒类销售上承受了多大的销售压力。

而除了上面两点之外,高度依赖中高档酒类还导致其低档酒发展缓慢,据媒体统计,泸州老窖的“其他酒类”营收增速从2022年的30.52%持续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6.86%;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0.68%骤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9.61%。

整体而言,和其他酒企相比,泸州老窖的特点较为突出——渠道上依赖大客户,产品上依赖中高档酒类。这样的经营特点,在行业上升期时容易加速,但在行业下行周期时也很容易遭遇瓶颈。从目前看,泸州老窖想要突围,恐怕并不容易。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