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导读
在武大樱花树下卖奶茶,去河南乡镇刷墙,益禾堂用“城乡双轨制”打破茶饮内卷死局。
作者:李佳蔓
来源:新消费智库
新茶饮们,别再搞“一线城市内耗”!
当所有新茶饮品牌都在一线城市CBD卷生卷死,用“高端”“轻奢”“第三空间”等标签包装自己时,益禾堂却悄悄玩起了“城乡通吃”的野路子。
一边在武汉大学樱花树下搞沉浸式牧场旗舰店,收割大学生社交打卡的流量;一边在河南乡镇的土墙上刷满“薄荷柠檬水,清凉解暑就喝它”的魔性标语,攻占“信息洼地”里的下沉市场。
图片来源:腾讯公共图库
是不是像极了当年拼多多用“砍一刀”攻占五环外市场的野蛮生长?
但益禾堂的野心更大。
益禾堂要的不是简单的“农村包围城市”,而是用同一杯柠檬水,同时满足都市青年对“樱花浪漫”的想象,和乡镇居民对“解渴便宜”的刚需。
网友“小海呀。”评论:“老实说,新出的薄荷柠檬水真的很好喝,能比雪王柠檬水好喝很多。”
网友“Magnolia”吐槽:“能不能做个不加果蜜不加糖的选项啊?我一点糖都喝不了,每次店员都要给我加果蜜,备注不加都没用。”
你看,虽然有抱怨,但消费者还是在用脚投票。
一线城市的“伪精致”正在失效,而城乡结合部的“真需求”正在崛起。
一、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得靠“仪式感”撑场
2024年底,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第21届“鼎业杯”广告模拟竞标提案会,益禾堂直接杀进校园,和一群00后大学生玩起了“创意共创”。
学生们以“樱花+江城文化”为灵感,设计出各种脑洞大开的广告方案:有的把薄荷柠檬水包装成“樱花树下的初恋味道”,有的把“薄荷奶绿”和武大老斋舍的百年历史强行绑定,甚至还有人提议在樱花季推出“武大限定款杯套”,扫码就能看到珞珈山的3D樱花全景。
品牌负责人陈英婕在点评时说:“年轻人要的不是一杯奶茶,而是一张能发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于是,益禾堂樱花旗舰店直接把“牧场”搬进了玻璃幕墙里—顾客点单时能看到店员现场手打柠檬,背景是投影的樱花雨;取餐时杯子上会贴“武大专属樱花贴纸”;喝完的空杯还能扫码参与“樱花摄影大赛”,赢取武大文创礼品。
但是,其产品力的不足,也暴露重营销后遗症。
网友“Lamo”吐槽:“点名批评,为什么无糖那么甜?是不是加了什么料?我连续点了楼下几天无糖薄荷柠檬,发现都很甜。”网友“N.”却力挺:“无敌好喝。有我一杯。”
你看,哪怕被吐槽“无糖也甜”,但“樱花+牧场+社交打卡”等等组合拳,以及各花入各眼的口味,还是让益禾堂在新青年心里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毕竟,在一线城市,年轻人愿意为“仪式感”买单,哪怕这杯柠檬水比乡镇贵3块钱。
二、乡镇土墙,攻占下沉市场
当所有品牌都在讨论“如何用数字化营销触达Z世代”时,益禾堂却悄悄在河南乡镇的土墙上刷起了广告。
2025年8月,益禾堂在河南多个乡镇完成了“刷墙行动”。
图片来源:腾讯公共图库
墙体广告上,薄荷绿的品牌色配着“薄荷柠檬水,清凉解暑就喝它”的标语,下面还附上加盟热线。选址也很有讲究:围绕乡镇门店辐射,覆盖中小学周边的必经之路,确保学生上下学、居民赶集时都能看到。
这波操作,像极了当年“脑白金”在县城刷墙的野路子,不过,益禾堂更聪明。
乡镇市场的逻辑和一线城市完全不同:这里没有小红书种草,没有抖音挑战赛,甚至没有外卖平台。
但这里有最真实的消费需求:解渴、便宜、好喝。
益禾堂的“薄荷柠檬水”完美契合了这一点:4块钱一杯,比蜜雪冰城贵1块;比喜茶便宜10块,但口感清爽不腻。
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高端”“轻奢”的包装,乡镇居民要的不是“拍照发朋友圈”,而是“喝完能解渴,价格不心疼”。
网友“夏至”建议:“可以转去乡镇,比较大的乡镇,过年一个月营业额都有10多万。”网友“金灿灿的爱”反驳:“一年营业额10万?一个月1万。怎么挣钱?扣去房租和物料成本,要吃土吗?”争议背后,是下沉市场的真实生态:平时人少,但逢年过节爆满;租金便宜,但客单价低;需求简单,但竞争激烈。
不过话说回来,益禾堂的“土墙广告”,本质上是用最低成本完成了“品牌渗透”。
当学生每天上下学都能看到“薄荷柠檬水”的标语,当居民赶集时总能路过益禾堂的门店,品牌自然会成为他们的“默认选择”。
这比在一线城市CBD投电梯广告,划算多了。
三、审美可以土,但品质不能土
益禾堂的“城乡通吃”策略,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乡镇市场当成“低配版都市”,而是真正去理解下沉市场的真实需求。
比如,在乡镇门店的产品策略上,益禾堂没有简单复制一线城市的菜单,而是做了本地化调整:
例如,推出“超大杯”版本,乡镇居民干活时需要更解渴,1升装的薄荷柠檬水卖6块钱,比标准杯贵2块,但销量暴涨;
再比如增加“热饮选项”。冬天乡镇比城市冷,薄荷奶绿可以做成热的,搭配红薯、玉米等小吃,客单价直接翻番;
最后是简化包装,一线城市用纸杯+塑料盖,乡镇直接用透明塑料杯,成本降低30%,但消费者觉得“更实在”。
但是网友“从心开始”还是吐槽:“益禾堂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和蜜雪冰城重复了。”网友“万事顺遂”反驳:“他比蜜雪早,但是没干过蜜雪,蜜雪价更低。”
不过,益禾堂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和蜜雪冰城拼“价格”,而是拼“品质”。比如,薄荷必须用薄荷叶泡,不能用香精;甚至店员培训时都要求“笑迎顾客”。
这些细节,让乡镇居民觉得“益禾堂比蜜雪冰城高档一点”,哪怕只贵1块钱。这就像拼多多和淘宝的竞争。
益禾堂的“乡镇战略”,本质上是新茶饮行业的“乡村振兴实践”:它没有用都市的审美去改造乡镇,而是用乡镇能接受的方式,提供“不土”的品质。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益禾堂虽有一批忠实消费者,却整体“存在感”偏低。
据波特的定位理论,市场定位决定了品牌的发展路径。益禾堂作为区域性茶饮品牌,将门店集中布局于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覆盖率较低。这如同在广袤的市场版图上,它选择深耕一方“沃土”,虽能精准服务特定区域消费者,却也限制了品牌步伐,曝光度受限,难以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再看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品牌传播与营销投入紧密相连。头部茶饮品牌每年豪掷数亿元用于广告宣传与联名活动,通过全方位、高频次的营销轰炸,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强大的品牌认知。
而益禾堂更倾向于凭借口碑和下沉市场积累用户,这种稳健的营销策略虽能收获忠实粉丝,却如细水长流,短期内难以形成广泛认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声量不足。
当然,“不火”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从长尾理论来看,下沉市场茶饮消费增速连续三年超过一线城市,益禾堂精准定位这一潜力市场,以高性价比和差异化产品吸引消费者,满足了下沉市场消费者对品质与价格的双重需求。
四、结语
无论如何,益禾堂的这场实验,已经给行业指明了一条新路:拒绝内耗,放下“高端”“轻奢”的虚荣,需要去理解城乡两代人的真实需求。
当所有品牌都在一线城市卷生卷死时,益禾堂用“樱花牧场+乡镇土墙”的组合拳,证明了一件事:新茶饮的未来,不止在CBD的玻璃幕墙里,或也在城乡结合部的土墙上;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还有可能还在乡镇居民的口渴瞬间。
毕竟,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从来不是靠“伪精致”撑场,而是靠“真需求”活命。
下一杯柠檬水,你会选择在樱花树下喝,还是在土墙边喝?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