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中科学的知识结构

1.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波普尔:观察始于问题

(1)从理论发展的总过程看,问题是旧理论的终点与新理论的起点。

(2)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资料。

(3)与认识来源于实践有关联:“问题说”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观察说”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二者层次不同,实质统一。

2、科学问题的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4)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

(5)社会需要与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3、科研选题原则

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具体化。

(1)创新性原则:前人未解决或未完 全解决的问题

(2)科学性原则: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考虑

(4)需要性原则:社会(实践)与学科 (理论)发展需要

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1、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与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依赖感官与仪器(3)不改变研究对象,自然发生

2、科学实验: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借助于科学仪器,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的特殊作用

(1)简化研究对象

(2)强化研究对象

(3)经济实用

(4)降低科学研究的风险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传统的看法:观察独立于理论

—波普尔等:观察渗透理论

—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观察与观察者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关;

◎观察与观察者的注意力有关;

观察的客观性的保证

◎标准方法、先进的观测仪器;

◎正确理论的指导、严谨的科学态度;

◎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理解相一致;

◎与真理观相一致。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机遇是因意外事件导致的科学新发现。

*机遇产生的客观原因:

自然界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如何利用机遇:

世界观上的认识;开放的思路;广博的知识背景;敏锐的洞察力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

1、科学假说的构成: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与预见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3、假说的检验:

(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3)判决性实验;

四、科学理论的创立

1、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1)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2)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2 、科学语言:(1)科学术语(2)科学命题(3)科学符号

3、科学思维方法—演绎方法:(1)演绎推理(2)公理化方法(3)理想实验

4、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

2.自然辩证法 本学科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桥梁,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者,都需要以此来构建最完善的知识结构。我们作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诗歌研究中我们同样能寻找到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契合点。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自然辩证法理论知识对于诗歌研究、诗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诗歌研究者应该掌握的一门学科。 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法则,在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普遍存在。

文学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对立统一的规律,形成文学艺术的辩证法。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反映于作家笔端,就形成了文学艺术的辩证法。

批评方法则是文学艺术辩证法的一个分支,更是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1]古代诗论家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识鉴诸家”等重要批评方法,这些方法自成系统,不但对古代诗歌的创作、批评及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一)客观分析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以诗解诗”是王夫之提出的诗歌批评方法,它要求评诗者按照诗歌本身的特点、规律去客观地评论诗歌。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帖垫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

陋于学诗,其弊必至于此。”这样解诗评诗,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违背了诗歌的基本规律,势必曲解诗意。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若忽视这一特点,而拘泥于诗之字句形迹,则无法理解诗的真正意蕴。谢榛《四溟诗话》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若“泥其迹”,只能割裂诗之本义精神。古代“不以诗解诗”者常有之,这种错误的评诗方法多为古人所指斥。

如清代黄锡磺《汉诗总说》云:“世之说汉诗者,好取其诗,牵合本传,曲勘隐微,……执词指事,多流穿凿。又好举一诗,以为此为君臣而作,此为朋友而作,此被谗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拟度,失本诗面目。”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诗歌具有言简意丰、言外有意等审美特点。[2]古代诗歌贵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强解”,甚至考据式地解诗,不但无法把握这些诗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

因而,诗“皆宜细参,不得强解”。 “以诗解诗”,一是要求解诗者不能局限于诗歌的表面文字,而应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为主,以韵为次,对于诗中“韵变而意不变者”,不能以韵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拟度”、“强解”、“穿凿附会”等方式解诗。

而应入乎诗内,把握诗歌之本义、诗人之本义。这样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王夫之的“以诗解诗”说是一种十分科学的评诗方法,它体现了评诗应从诗歌本身特征出发的客观精神,它是根据古代诗歌自身审美特征及古代诗歌批评的常见错误而提出来的。这种批评方法不但对于批评古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它文学样式的批评,甚至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批评方法,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状况等;“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知人论世”要求批评家必须对诗人及所处时代有比较全面地了解把握。

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作品与作者及时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孟子认识到了诗歌创作受时代社会因素的影响,时代社会影响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影响着诗歌作品,即时代→诗人→诗歌。诗歌受时代社会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制约,因而,只有把诗歌与诗人的身世及所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批评方法将诗歌批评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古今学者在研究、评论具体作品时,都离不开对作者身世遭遇历史背景的研究。

很多诗歌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理解其本义内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写寒江独钓的渔翁,若不了解柳宗元当时的遭遇、处境、背景,就很难能理解此诗的真义。不知其人、论其事,对诗歌就无法“得其义、知其味、会其精神之妙”。

[3]“知人论世”不但是诗歌批评方法,也是其它文学样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批评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文学批评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横向比较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选诗是古人表述自己诗歌审美态度的一种方式,如徐陵选《玉台新咏》、殷选《河岳英灵集》、方回选《瀛奎律髓》等,选诗也是一种诗歌批评,体现着一定的批评标准。

选家选诗须“识足以兼诸家”,这样才能进行比较、鉴别,从而选出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诸家而进行横向比较,以显示出优劣高下,也是古人进行诗歌批评的常用方法。

如钟嵘的《诗品》将122位诗人的诗歌分为三品,主要就是用横向比较法。《文心雕龙》中多处运用比较法,陈。

3.结合实例,谈谈自然辩证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8](第1卷,第21页), 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10](第3 页)也正由于自然辩证法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等许多学科领域,因而开展这项研究工作,需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合作联盟,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4.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由什么组成

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即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研究的问题、内容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辩证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

对于一门实际的科学门类,研究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这有许多划分方法。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把一个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第二层是科学层次,第三层是技术层次,最后一层是具体的应用层次。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

计算机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事物,它的计算过程是类似人脑的,计算机能不能思维,是不是会有意识,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就是哲学层次的问题。而自然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就是在科学层次和技术层次,主要是在比如图灵机原理这些问题。

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自然科学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1998年图灵奖的获得者提出了计算机领域当前研究的12个重大问题,里面有一些科技问题,也有哲学层次也就是自然辩证法的问题。

也就说明,在科学研究这个领域,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

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

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从具体的例子上讲,自然辩证法中有一个问题,复杂的自然界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同时在生物信息科学技术中,发现生物体含有的信息量是非常大,非常复杂的,这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现在有了一个解释。

这就是著名的“元胞自动机原理”。也就是:基本的规律非常简单,但是进行数以万计的叠加后,所得到的结果就会看起来非常复杂。

这个规律后来应用于生物学、计算机学、地理学等学科,解决了相当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互相促进的例子。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不断发展,互相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时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很多自然科学实现的东西,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由于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现在产生了两个认识:一方面有人认为,机器有可能产生意识。

另一个方面,有人发现计算机是人做程序指挥它来做的,根本离不开人的意识,它是严格按照人的设定执行的机器,可人的意识是相对独立的,两者可以说有本质的差别,也就是机器是不可能产生人的意识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却说明哲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相互作用,互相给对方提问题,互相给对方提供方法来解决问题。

自然辩证法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很多自然科学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是在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的。

在自然科学的计算机存储研究中,对于网络海量存储的研究,从长远来看,有可能作出无限的存储量。但是,哲学指出,一切概念都是相对的,无限只是相对于有限而言。

计算机在早期的时候,只有几M的硬盘,现在几十G 的硬盘对于那个时候来说,可以说是无限。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只要作到适合用的存储量就可以了。

当前,基于哲学思想,微软公司正在研究一个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记录下来,事件小到日常的生活,每件事如何处理都有详细记录。显然总结大量的著名科学家,企业家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这对于高等教育一定会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对于自然科学某一专业的学生,哲学能够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哲学明确指出,一些科学家,尤其是取得极大成功的科学家,它们不一定毕业于本专业,而是他们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极大的兴趣;还有学科是分层次,分类别的,应该不仅仅只会本层次本专业的知识,知识是触类旁通的。

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无用的人,没有无用的知识。在哲学的价值观里经常提倡的职业精神,学习也要有一种专业精神,如果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没有高人一。

6.科学是什么

“科学”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

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贩的性质和特点。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科学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家规模和跨国规模,使“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界说成为人们的共识。

因此,我们不应把科学理解为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单一的社会活动。 前苏联科学拉契科夫认为:“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