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法治国的理由包括哪些
依法治国的理由如下: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含哪四方面的内容
主要议题是依法治国 这个口号是习上去后提出来的,其实原来胡也在说 只是力度不够尤其四中过后 这个主要的主题至于怎么真正的依法治国 我觉得不能只看口号 !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和平发展 坚持持续循环!反腐依然是以后的重点,关切民生 是推进基层建设的基础,弘扬法治 是进步的步伐!这是四中的主题和口号!至于能不能实行 就不好说了!二中时 说 官员财务公开 2年过去了 也没见公开三中说,加快基层建设 确保 看起病 上起学 ··· 也没见进步大多···你就等着 法治吧!哪天你房子被拆了!你告诉我 怎么维权就可以了。
3.知识包括哪些方面
知识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有关知识的名言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诺思科特: 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识之光,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
弗莱克斯: 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力争解决难题,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尔德: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宋·朱熹: 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英·拉尔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
切斯特菲尔德: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
塞·约翰逊: 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
·里格斯: 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
科尔莫戈罗夫: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赫·斯宾塞: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约瑟夫·鲁: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奥·霍姆斯: 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叔本华: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论衡: 人有知识,则有力矣。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爱因斯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4.学问和知识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知识和学问的区别: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知识:
(1)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指有关学术文化的。
2、学问: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2)知识;学识。
二、出处不同
1、知识:朱自清 《论老实话》:“大家在知识上要求真实,他们要知道事实,寻求真理。”
2、学问: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学问。”
三、侧重点不同
1、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表现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是感性知识。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2、学问:是通过学习、实践、借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以及遇事多分析、多总结、逐渐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