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的知识

1.谁知道夏朝的有关知识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

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

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

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

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

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

桀被商汤战败,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种制度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铸铜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进步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部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五百多年时间。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国号释义 据《史记》引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 公元前2100年的世界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

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大禹治水图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 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禹老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

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会。

夏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使新生的专制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原始的民主推举制被强制取代。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

2.有关夏商周的知识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

商朝开始出现青铜器、甲骨文

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西周在前东周在后

建立西周的是周武王,使西周成为东周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东周也可以称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开始,周王室末落,开始了诸候争霸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第一次学术大动荡,经典代表有儒家,道法,墨家,兵家,法家……)

商鞍变法就出自这个时代,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使秦国国力大幅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中国夏朝的地理知识

中国古代龙山文化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防御设施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冈及淮阳平粮台城堡,这就是初期的城市。

城市的诞生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标志。传说夏朝以前已经开始筑城,如“夏鲧作城”;“鲧作城郭”;“昔者夏鲧作九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这里讲的鲧即崇伯鲧,尧时夏部落酋长,禹的父亲。那时候的城市还不可能是后业用砖头或石头修筑的城市。

以王城冈来说,这是四千多年前修筑的东西骈列的两个方形小城堡,城墙用夯土筑成。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

西城西墙长94.8米,南墙长97.6米。从年代上看,与夏代纪年相吻合。

在山西夏县埝掌乡东下冯村北青龙河两岸台地上,曾发现一座小规模的城堡遗址。南城墙长约400米,宽约8米,残高1.8米,夯土筑成,距今约4000年。

从年代上看,也与夏代纪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谓“夏墟”的地区内。因此,可以说城市起源于夏代。

4.夏朝的知识点 土地为主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5.夏朝的文化

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朝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羡和、钱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①,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态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学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颇远,但都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又《竹书纪年》谓夏策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于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饺普遍.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数得天”《左传》,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吁亏夏之时”《论语》.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朝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袜若同志所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朝,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从殷墟时朝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6.中国夏朝历史经济,文化,政治框架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

传至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官职制度: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世袭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

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礼记·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 夏后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 夏朝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有扈氏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

《史记·夏本纪》云:“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

御非其马之政,汝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子则帑僇女。

’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启在战争开始之前,召集臣属,声讨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诫将士,要忠于职守。立功者赏,违命者严惩不贷。

启灭有扈氏之后,诸侯皆臣服。誓词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军队将士的称谓。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六事之人”,集解引孔安国曰:“各有军事,故曰六事。”

“左”、“右”,集解引郑玄曰:“左,车左。右,车右。”

“御”,集解引孔安国曰:“御以正马为政也。” 九州的五服贡赋是夏后氏的主要经济来源,“夏后氏官百”中当有诸多官员专司赋役征发事务。

车战是夏代的主要战斗形式。蔡沈《书经集传音释?甘誓》云:“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刺,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

此种由左、右、御三人组合而成的车战形式,一直延续至商、周时期。 正,是夏代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之通称。

见诸文献的有车正、牧正、庖正等,分别为管理车辆、畜牧和膳食的官吏。《左传·定公元年》云:“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曾为有仍氏牧正。

后“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夏朝设置太史令。

太史令终古以谏桀无效而奔商闻名于世。 《墨子·耕柱》记载夏后启铸造陶鼎于昆吾时曾通过他的卜官,翁难乙,求问天神。

《夏书》载,“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夏后向四处巡征诗歌和意见的官员称作“遒人”、“瞀”、“啬夫”应该都属于“工”级的小吏。夏后可能还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占”。

《夏书》又载,“辰不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讲述发生日食的时候,有“瞀”官击打大鼓以示于众,官吏和庶民各自奔走相告。 夏朝有监狱。

《史记·夏本纪》云,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索引曰:“狱名”。

夏朝有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云;“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

《尚书·夏书》中有关于设官分职过程的概述,载道“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夏王还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犹如后世之钦差大臣。

《史记·夏本纪》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集解引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也。”

夏朝已制定刑罚。《左传·昭公六年》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史记·夏本纪》所载《甘誓》,对军队的刑罚有具体阐述。“用命,赏于祖。”

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即赏祖主前,示不专也。”

“不用命,僇于社。”集解引孔安国曰;“又载社主,谓之社事。

奔北,则僇之社主前。社主阴,阴主杀也。”

“子则帑僇女。”集解引孔安国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也。”

文化:夏朝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

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马贺山认为: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夏篆的记载,[。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