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册语文孩子应掌握哪些知识
(一)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⑴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⑶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⑷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温情提示。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这里,我们要说,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远比让学生僵化地、机械地去记住一个生字更重要。(1)有些字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借助注音、生字表、工具书,或是请教别人,能够学会,那您就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好了。
您要做的也许就是在课堂上去检验他们自学生字的效果,然后想办法去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去矫正那些容易写错的、经常写错的字。我们反对让学生反复地抄写生字,但是,对那些难写的字,在教给“学生怎样去写”以后,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加以落实。
⑵不知您想过没有,那些在生字表中列出来的字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生”字。也就是说,识字应该是个性化的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您就可以让那些“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学生”当“先生”,这样做可谓“一举而多得”,不信您算算帐!⑶识字有方法,写字有讲究,您不妨多和学生一起给生字“相相面”。比如,一课有十个生字,我们原来的习惯做法是按照顺序一个个地处理。
现在,您不妨先把它们分分类,看看哪些是形声字,可以借助“行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去记忆;也可以看看哪些字是结构相同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宽右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右等宽”;还可以将一组字对比着来区分清楚……⑷“提笔忘字”是常有的事,而经常“见面”就会避免遗忘。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那您就不妨“对症下药”,让您的学生们与生字、生词来个“当天见个面,三五天碰次头,每周照回面”,一回生,二回熟,巩固识字效果也就不再是老大难。
其实不仅仅是识字,其他的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同理。⑸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汉字就没有了生命力。
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师在让学生孤立地去识字。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学以致用。
您一定清楚,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但是并不一定这三者一齐处理。结合读课文解决字音,借助理解课文把握字意、词意,设置专门的书写环节掌握字形。
这是一条不错的思路。您认可吗?⑹软笔字的书写练习有被逐渐淡化的危险,这要有个对策才行。
当老师如果用“墨香”去熏陶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上它。即使没有专门的书法课也没有关系,反正光靠那么几节课也练不出像样的毛笔字来。
因此,教师应该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帮助学生选择字帖,督促学生养成习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书法家,所以对多数孩子来讲是普及;我们也有以往培养小书法家,因此对少数孩子来讲要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兴趣小组”、“书友会”之类也许是不错的选择。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用对;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写好。
写一手漂亮的字,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如何去做,您是否已经心里有了底?也许,继续选择与课本配套的《写字》,将会给您和您的学生带来便利。
(二)阅读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阅读的基本要求。⑴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⑷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⑸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⑹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⑼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⑽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关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温情提示。⑴当您明确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您的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但是,怎样去教好一篇课文呢?当您面对一篇老课文的时候,您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原来是怎样教的,哪位名师是怎样教的;当您面对的是一篇新课文时,您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看看参考书中是怎样设计的。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静下心来把课文读几遍,弄明白关于文本的这样几个问题:事理:文章写了什么?情理(或道理):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怎样的道理?文理:文章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学习借鉴的?学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⑵除了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您还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是因为编者把它选入了教材?那就太简单了。
2.四年级上册语文孩子应掌握哪些知识
(一)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⑴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⑶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⑷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温情提示。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这里,我们要说,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远比让学生僵化地、机械地去记住一个生字更重要。(1)有些字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借助注音、生字表、工具书,或是请教别人,能够学会,那您就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好了。
您要做的也许就是在课堂上去检验他们自学生字的效果,然后想办法去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去矫正那些容易写错的、经常写错的字。我们反对让学生反复地抄写生字,但是,对那些难写的字,在教给“学生怎样去写”以后,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加以落实。
⑵不知您想过没有,那些在生字表中列出来的字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生”字。也就是说,识字应该是个性化的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您就可以让那些“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学生”当“先生”,这样做可谓“一举而多得”,不信您算算帐!⑶识字有方法,写字有讲究,您不妨多和学生一起给生字“相相面”。比如,一课有十个生字,我们原来的习惯做法是按照顺序一个个地处理。
现在,您不妨先把它们分分类,看看哪些是形声字,可以借助“行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去记忆;也可以看看哪些字是结构相同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宽右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右等宽”;还可以将一组字对比着来区分清楚……⑷“提笔忘字”是常有的事,而经常“见面”就会避免遗忘。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那您就不妨“对症下药”,让您的学生们与生字、生词来个“当天见个面,三五天碰次头,每周照回面”,一回生,二回熟,巩固识字效果也就不再是老大难。
其实不仅仅是识字,其他的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同理。⑸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汉字就没有了生命力。
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师在让学生孤立地去识字。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学以致用。
您一定清楚,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但是并不一定这三者一齐处理。结合读课文解决字音,借助理解课文把握字意、词意,设置专门的书写环节掌握字形。
这是一条不错的思路。您认可吗?⑹软笔字的书写练习有被逐渐淡化的危险,这要有个对策才行。
当老师如果用“墨香”去熏陶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上它。即使没有专门的书法课也没有关系,反正光靠那么几节课也练不出像样的毛笔字来。
因此,教师应该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帮助学生选择字帖,督促学生养成习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书法家,所以对多数孩子来讲是普及;我们也有以往培养小书法家,因此对少数孩子来讲要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兴趣小组”、“书友会”之类也许是不错的选择。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用对;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写好。
写一手漂亮的字,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如何去做,您是否已经心里有了底?也许,继续选择与课本配套的《写字》,将会给您和您的学生带来便利。
(二)阅读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阅读的基本要求。⑴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⑷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⑸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⑹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⑼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⑽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关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温情提示。⑴当您明确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您的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但是,怎样去教好一篇课文呢?当您面对一篇老课文的时候,您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原来是怎样教的,哪位名师是怎样教的;当您面对的是一篇新课文时,您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看看参考书中是怎样设计的。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静下心来把课文读几遍,弄明白关于文本的这样几个问题:事理:文章写了什么?情理(或道理):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怎样的道理?文理:文章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学习借鉴的?学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⑵除了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您还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是因为编者把它选入了教材?。
3.四年级孩子应该学习哪些语文知识
1 、四年级语文学习目标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年级是小学中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让 学生在前六册感性学习的基础上,悟出一些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是四年级语文学习的主 要任务。目标一: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
四年级并非削弱字、词、句的学习,更不是不要字、词、句的学习,相反地,它是以一种更 开放的姿态、更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⒈以书后“写字表”为参照,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常用汉字。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照书后“写 字表”自行检查,掌握其中的常用汉字,这是下限。⒉以学生实际水平为参照,适当增删。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识字量,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 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摘录笔记是学习的工具,至少应该做到两步:一是学前记。
学习课文 前就应该让学生记摘录笔记,记什么呢?①生字新词。②重点词句。
③精彩词句。二是学后 改。
学完课文后,要腾出时间,让学生增、删、改。目标二: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 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⒈提问。到了四年级,除了爱问,还要善问。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比较系统地 掌握提问的方法。首先,要了解问题的类型:①是什么。
这类问题还包括不是什么,不属于什么,等于什么„„ ②怎么样。这类问题还包括什么样,怎样,还可能怎样„„ ③为什么。
这类问题还包括为什么不„„ 阅读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内容的角度进行提问,还可以从体会写法的角度进行提问,而且要贯穿整册教学。⒉概括。
学生概括、把握主要内容的6 种水平:离文型。概括出来的内容与原文不符,完全脱离本段内容。
个别词句型。只能机械地抄录个别词句,不能概括段落大意。
次要情节型。掌握了课文的部分情节,但不能分清主次,段落大意只反映了内容的次要方面,2 、概括很不全面。
主要事件型。能舍弃细节,抓住主要事件加以概括,但有重要遗漏,概括欠全面。
全面概括型。能分清主次,把主要内容正确而全面地概括出来,但用具体的语言来叙述,不 够精炼。
抽象概括型。能分清主次,正确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语言精炼。
抽象概括型是概括主要内容的最高水准,具体讲有几个指标:①分清主次抓重点;②全面概 括不遗漏;③语言精炼不啰嗦。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⑴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什么内容。
包括课外阅读,都要让学生自觉地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什么内容?⑵每篇课文、重点段落都要让学生练习概括主要内容。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恰当评价。
家长的具体指导是非常重要的。①在必要的情况下,朗读并抄写概括的段意、课文大意,体 会老师是如何概括的。
当然,不能让学生背记教师或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概括。②学习并练习 使用上一平台的词语。
在指导概括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并练习使用这些词语,使概 括更精炼。③当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后,让他们删去次要内容,不断地删,直到不能删为止,这样概括出来的内容才是简明扼要的。
⒊感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思想内容呢?阶段目标中的三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⑴体 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我们在启发学生谈感受时,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关键词句出发细细品味。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古文时要让学生好好 读一读,可以唱读,可以吟诵,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古文的韵味。到了四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静心读书的习惯,在家里要留给学生静心读书的时间,让他们 静静地默读、思考、做笔记。
除了抓关键词句和朗读这两种通用的方法外,教材还在这方面提供了两种具体的方法,一个 是设身处地地感受,另一方法就是写批注笔记。写批注笔记要做好以下几件事:①画出重点 词句;②记下不懂的问题;③简单的归纳概括;④读书的体会。
我们在每教完一个主题单元后,会让学生对单元的主题有所感悟,可以引导学生从词语的本 意、联想意、引申意等角度进行感受。⒋积累。
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的内容,对于语句优美、表达很有特色的课文或段落,鼓励学 生背记下来。目标三: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 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会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3 、在引导学生筛选生活素材时可以在“最”字上作文章,让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 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只要学生愿意写,有的写,写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最难的还在于把想说的意思说明白,文通句顺地表达。
因此,我们要 在引导学生“通顺地表达”这方面多下点功夫,给孩子。
4.小学四年级语文应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
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学期一年级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
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学生基本情况简要分析 一年级(3)班全班26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5人。
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初步接触过汉语拼音,但不系统、不规范、发音不够准确。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个别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大部分学生能认少量汉字;个别学生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正确书写。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个别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部分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对于5、6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掌握抽象的汉语拼音,显然是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汉语拼音。 2、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低年级学生容易记住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有颜色的材料,所以在识字的教学中,将加强形象化、直观性,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加上丰富的意象,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汉字。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时,把阅读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把课外阅读所得运用于课内,二者紧密结合,协调发展阅读能力。 4、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勤于质疑发问,在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并有一定的悬念,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去说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新课程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
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情绪激昂、忘情投入的时候,难免会有“吵闹”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
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要点有那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知识点 一、汉语拼音:(一)多音字1课:称、薄 2课:缝 6课:铺 13课:供 20课:舍1课:号(3页) 4课:模(15页) 6课:空(25页) 13课:角(64页)14课:当(69页) 15课:折(72页) 16课:恶(74页)18课:几(88页) 19课:乘(94页) (二)易错字1课:昂、贯、薄 3课:规 5课:疑 6课:虎、叠 7课:蔽、搜9课:覆 11课:融 13课:餐 15课:贪 17课:旋 21课:暴25课:嚷 30课:捷 二、汉字:1、会读会写生字表(二)中的200个生字。
2、会认生字表(一)中的200个生字。3、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1课:笼、罩、恢 3课:灿、烂、规、律、寂、隙 5课:疑6课:均、匀、触 7课:宅、蔽、掘、抛 9课:溢、凝、拆11课:融、伐 13课:脾、餐 15课:贪、凭 17课:旋、隔、魄、智、慧18课:雕、筑 20课:陵、辞 21课:暴、裤、情 22课:彼、袭25课:租、嚷、惩、巡 26课:荐、洽、燥 29课:赖、耕、幻、潜31课:顿、吨、盈、敏、捷 三、词语:1、词语盘点:读读写写(194个)、读读记记(177个) 第一单元:(17页)读读写写(22个)、读读记记(27个) 第二单元:(28页)随遇而安 (35页)读读写写(23个)、读读记记(24个) 第三单元:(58页)读读写写(22个)、读读记记(22个) 第四单元:(77页)读读写写(29个)、读读记记(21个)、(79页)日积月累(16个) 第五单元:(95页)读读写写(26个)、读读记记(24个) 第六单元:(116页)读读写写(25个)、读读记记(14个) 第七单元:(138页)读读写写(23个)、读读记记(23个)2、第一单元:(156页)读读写写(22个)、读读记记(27个)3、课后思考题:(72页)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84页)体会带点词语意思 (145页)体会带点词意思4、文中的泡泡:(28页)随遇而安 (143页)“发现”与“发明”区别5、日积月累:(79页)16个6、查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 乱改成语滥用成语 四、句子部分:1、积累佳句:(1)课文中的形象、生动的语句:(P4)第三题;第3课第二题(P13);(P27)第三题;66页:课后练习;72页:课后练习“关联词”;105页:课后练习;151页:课后练习;第13课第三题(P66);第21课第三题(P105);第31课第三题(P151)。2、名言警句:(1)对联: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回文联”(P19);20页:趣味语文“对联”;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P98);98页:日积月累“风景名胜”对联;(2)花名歌谣: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P38);(3):102页:选做题“人间真情”古诗词;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P119)田园风光古诗名句;关于成长的古代名句: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P141);(4)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P158)2、理解句子的意思:(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想象画面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第3课“小泡泡”(P10);70页:小泡泡;(2)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意思:第3课第三题(P13);第17课第3题(P84);第29课第三题(P145)(3)想象画面理解句子:3页:泡泡;第9课第三题(P44); 44页:课后练习(抄写句子) (4)体会句子的含义:第5课第二题(P24);第26课第二题(P129)。3、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第18课第三题(P90);90页:课后练习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4、体会句子的作用:第13课“小泡泡“(P63)5、体会句子的修辞方法:体会拟人句的作用:第7课第三题(P31)6、体会引号的作用:五、阅读:1、理解课文内容:(1)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第1课第二题(P4);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P19)“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 (2)由果追因地进行思考:第6课第二题(P27);第17课第二题(P84);第25课第二题(P122);第9课“小泡泡”(P43);第31课“小泡泡”(P149)。
(3)抓住联系进行思考:第22课“小泡泡”(P107);第21课“小泡泡”(P103);第7课第二题(P31) (4)顺着文章思路进行思考:第18课第二题(P90) (5)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第29课“小泡泡”(P144) (6)有条理地复述:第31课第二题(P151)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朗读和想象,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第9课第二题(P44);第11课第二题(P53);(2)联系文中的具体事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5课第二题(P72);(3)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第17课第三题(P84);第20课第二题(P102);(4)联系上下文从句子中体会人物的想法:第21课第二题(P105);第22课第二题(P108) (5)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思想感情:第29课第二题(P145) (6)领悟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第13课“小泡泡”(P63);149页:小泡泡“点睛之笔”3、阅读方法: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4、阅读积累:背诵课文:(1)全文背诵:第5课《古诗两首》、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20课《古诗两首》 (2)选段背诵:第1课《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