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狭义的知识论

1.什么是广义,什么是狭义

我自己的话,应该好理解,哈

广义:相当于宏观概念,是狭义内容的升华,高度的提升,范围的拓展。

狭义:相当于微观概念,什么是“狭”?因为内容狭隘具体,范围窄所以称为“狭”

广义包含狭义,例如:狭义上咱俩都是人,广义上咱俩都是动物

呵呵,如果广义起来就会没边没沿,用于名词解释上说广义什么,狭义什么,都没用,很简单,想象就知道。

一句话:广义是爹,狭义是儿,爹可以有很多很多儿女。嗯当然,儿也可以有大爹、干爹、丈人等,这就是看什么角度了。

2.什么是狭义论

马赫和休谟的哲学对爱因斯坦影响很大。

马赫认为时间和空间的量度与物质运动有关。时空的观念是通过经验形成的。

绝对时空无论依据什么经验也不能把握。休谟更具体的说:空间和广延不是别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见的对象充满空间。

而时间总是又能够变化的对象的可觉察的变化而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指出,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实际上说明关于“以太”的整个概念是多余的,光速是不变的。

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是错误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物,时间测量也是随参照系不同而不同的。

他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提出了洛仑兹变换。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维时空观上的一个理论,因此要弄清相对论的内容,要先对相对论的时空观有个大体了解。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

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在此不做讨论。 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感知。

我在一个帖子上说过一个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

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

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

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

在今后论及广义相对论时我们还会看到,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狭义论原理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

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 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

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整个宇宙的整体运动状态,因为宇宙是封闭的。

爱因斯坦将其引用,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

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由这两条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

比如速度变幻,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一辆火车速度是10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车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时,这种效应明显增大,比如,火车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么地面观测者的结论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

车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来的光也没有变慢,对他来说也是光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

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

3.请问,什么是狭义,什么是广义

狭义就是从小范围来说

广义就是从大范围来说

比如“雷峰”

狭义是雷峰本人

广义是所有为人民服务的人

如果是问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依据两个公设与一个变换。

一个变换是洛仑兹变换(不同惯性系之间的变换必须是loretz变换)。

两个公设是:相对性原理(就是: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系中都相同。)与光速不变原理(就是:光在真空中总有确定速度,与观察者或光源的运动无关)。

从而有四个推论(运动的尺变短;运动的钟变慢;光子的静质量为零;物质不可能超过光速)和三个关系式(速度合成公式;质量速度公式;质能关系式)。

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广义相对论解释了引力作用和加速度作用没有差别的原因,还解释了引力是如何和时空弯曲联系起来的。利用数学,爱因斯坦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对质量(例如一颗恒星)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广义相对论指出,时空曲率将产生引力。当光线经过一些大质量的天体时,它的路线是弯曲的,这源于它沿着大质量物体所形成的时空曲率。因为黑洞是极大的质量的浓缩,它周围的时空非常弯曲,即使是光线也无法逃逸。]Kl1j

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建立了对一切参考系皆取相同形式的物理定律,且将引力同时空的几何性质联系起来,从而将物质、引力场和时空结合为一体,是一种发展了的引力理论。

简单的说,一个是速度与时空。一个是质量与时空

4.什么是知识

知识论(来源: 知识论 南丰公益书院 ) 知识论(英文:epistemology)来源于希腊语episteme(知识)和logos(词/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

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注。知识的定义被证实的真实的信仰关于知识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书中他发展了知识的定义。

我们知道,想要被定义为知识,它必须是真的,并且必须被相信是真的。苏格拉底认为这还不够,人们还必须为之找到理由或证明。

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被证实的真实的信仰(被相信的事物)。这个定义暗示我们不能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且那件事是真实的便说我们知道这件事。

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病人相信他很快会康复,即便日后事实如此,我们不能说这个病人知道他会好,因为他的相信在当时缺乏证实。因此知识由于证实而区别于人们所相信并且真实的事。

认识论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恰当地证实真实的相信。人们有时将这称为证实理论。

《泰阿泰德篇》中的定义认为我们可以相信一件事而不去知道它。它暗示我们可以相信一切我们所知道的事。

这样,我们知道的事是我们相信的事的子集。定义知识的麻烦在哲学史上大部分时间,知识意味着被证实有绝对真实性的相信。

任何缺乏绝对真实的都叫做可能的观点。这种观点至少在伯特兰·罗素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哲学的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中还很流行。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种观点开始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在1960年代,埃德蒙德·盖蒂尔(Edmund Gettier)批评《泰阿泰德篇》的知识定义。

他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所相信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但没有到达绝对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认为这个人并没有得到知识。先验与后验知识西方哲学家将知识分为两种:先验与后验。

先验意味着仅凭推理得到的知识(先於经验观察),而不受直接或间接经验(这里经验通常指通过感官对于世界的观察)的影响。后验指其他种类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得来和证实需要借助经验(经验观察之后),也被称作经验性知识。

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是否存在先验综合知识。概括地讲,理性主义者认为存在,因而就要面对“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反的,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经验的体现,并不存在先验综合知识。经常被认为有着首要地位(priori status)的知识领域是逻辑和数学,他们探讨的主要是抽象的、形式上的对象(客体)。

经验主义者否认这些领域有前知。两个较著名的反驳是这些知识都是通过经验得来的(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及这些领域不构成真正的知识(如休谟)。

知识与信仰知识既是真的,又被相信是真的,是交集。在详细考虑知识的定义之前,区分相信的具有轻微不同意义的两个含义是很必要的。

第一个含义是在某事缺乏足够证据时仍相信它的真实性。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可以在意识到自己找不到足够证据的情况下相信 幽灵或一些类似的现象。

一个人可能会说“我知道行公路没有坐飞机安全,但我就是不相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第二个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着认为其是正确的。

相信一件事就是单纯通过思考。哲学家们在探讨知识时运用的就是这种相信。

这里的逻辑是,一个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相信它是真的。如果有人说“我知道A,但我不相信它是真的。”

从深层含义来讲,这个人自相矛盾。知识与信仰及观点不同。

某人声称他相信一件事是事实,当然他有可能犯错误。对于知识却不是这样的。

例如,小明认为一座桥是安全的并试图通过它,不幸的是,小明的重量使桥坍塌了,我们可以说小明相信桥是安全的,但他错了。但我们不能说他知道桥是安全的,因为桥并不安全。

如果一件事想成为知识,它必须是真的。同样的,两个人可以相信相互矛盾的两件事,但他们不能知道相互矛盾的两件事。

例如,小明可以相信桥是安全的,而同时小刚相信它不安全。但他们不能同时知道两件相互矛盾的事。

区分知道与能不能做若小丽说:“自由式是最快的游泳姿势。游法是摆动双腿,及手臂向前面划出近圆状。”

依小丽的说话来看,小丽可能具有相关自由泳的知识并真的会游自由泳。若小丽的知识单是从百科全书中得来,她就没有游自由泳的技能。

换句话说她有命题性知识,却没有任何过程性知识;也就是知道理论,但不会做。证实的理论反理性主义有些试图证实知识的方法是非理性的,他们拒绝承认证实必须遵从逻辑或推理。

虚无主义开始是一种唯物主义政治哲学,但有时会被重定义为知识不可证实这一明显荒谬的理论,这一论调的荒谬之处在于它自相矛盾地声称人知道知识不可能,但也许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自相矛盾也许并不重要。神秘论 利用非理性的手段来到达相信,并认为相信的事物就是知识。

例如,根据自己的情感而认定某事的真实性被认为是认识论神秘主义,而通过推论逻辑和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则不是。一个人相信某事存在只凭个人的愿望就是一个例子。

撕着菊花。

5.什么是狭义,什么是广义,请讲的通俗些,最好举例子

什么是文化(广义与狭义)、文化的特征

fish 发表于 2005-9-17 21:26:00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繁多,大多共同揭示了文化的下列特征:

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

3.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文化是“类的存在物”,是人类“类”的生活结果。某一个体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思想、观念等,只有在为他人亦接受以后,才能称之为文化。

4.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

广义文化的基本含义:

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几乎无所不包,与“社会”、“人类”词语近义。

文化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

物质层面不是指任何物质,而是人作用和影响了以后的物质,其中不包括未经人作用的自然物;文化的中层是制度部分,它凝文化的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于一体,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各种组织、体制都在此类;文化的里层或深层是精神部分,包括知识观念、科学理论、价值规范、语言、思维方式等。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了文化的有机体。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活跃的,它变动不拘;文化的制度层面,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变动缓慢;文化的精神层面,则最为保守,它是文化结为整体的核心。

狭义文化的定义:

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它是在广义文化概念基础上剔除了“物”的成分,把文化更多的看做是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

狭义文化涉及广义文化的制度与精神层面,就精神层面而言,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知识(包括经验)、价值规范和艺术。

6.什么是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

1、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2、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3、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扩展资料:

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括培根阐述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论述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与中国曾邦哲的系统逻辑《结构论》。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方法论

百度百科-认识论

百度百科-本体论

7.什么是本体论

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扩展资料: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

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8.什么是广义的文化

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2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 、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7 、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8 、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9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0、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