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什么的必读书

1.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一本书

其实必读之书应该是四书五经,不止一本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2.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一本书

其实必读之书应该是四书五经,不止一本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3.,何时被列入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今年在盛夏期间,我到中山大学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宣传部理论处曾处长知道消息之后,一定要我再来跟广州朋友见见面,就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一些意见。

刚才张部长已经说过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四书》,还有《五经》,《诗》、《书》、《礼》、《乐》、《易》,还有《春秋》,孔子整理出的史书,留下了一部春秋的历史。“四书五经”可以称之为儒家的最基本的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名著。

一提到《四书》,我们就会想起元明清三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书,也可以说是元明清三代知识分子读书时基本的教材,都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但后来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代对他们的评价中,认为他们宣传了封建思想,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头脑,使得我们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封建时代后期的知识分子缺少创造性。

对《四书》好像还是否定的。原来《论语》《孟子》是单独成书的,《大学》《中庸》两篇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朱熹把他们放在一起,而且一块来进行注解,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注解这四本书,他称之为《四书》。实际上原来不是,原来只是两本书,加上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来朱熹把它称之为《四书》。

用这么多的精力和这么长的时间,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对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也可以有一定的启发。至少有两点可以启发我们,《四书集注》是朱熹做的,起码体现了一个道理,也就是融合中外文化,当时的外,主要是指印度的佛教,将印度佛学中某些思维的方式、思维的方法,和我们儒家的两本最重要的经典结合起来,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孟子》,而且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基础,然后加上佛学的理论思维以及推论的方法,使得《论语》《孟子》经过朱熹一解释之后,好象充满了活力。

我们还可以从《四书集注》中看到,文化的传播要和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要和编写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有效。

朱熹编的《四书集注》,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教材,后来元明清三代读书人从年轻时候起,就必须读这四本书。过去我们可能对教材注意不够,一说起来就好象是某某专著比较多,今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发表之后,就特别提到我们今天欠缺的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研究还不够,要补上去,而且我们对教材建设注意不够,今天我们把教材编著提到重要的地位。

看看南宋那一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怎么编著教材,这么精心花了四十年的时间,编著了几本教材,改了又改,力求向精品方面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恐怕这两点,也是我们要探讨《四书》的一个重要意义。至于说封建社会的衰败,到清朝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简单的《四书集注》造成的,那样就将问题简单化了。

四书就是四本书,一本书就是《论语》,《论语》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集。学生问孔子老师一些问题,孔子来回答,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发表一些意见,汇集起来。

所以也叫做孔子思想,以及他的弟子们发挥老师思想的一个言论集,随时记录下来的。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后,弟子们将平时听讲的东西汇集起来,汇集起来之后就是听讲的记录了,古代给它一个名词,叫“论”。

我们今天有论文、论说,将这些言论集中起来,就叫做“论”。学生们系统的整理孔子平时的话,学生也发挥孔子思想,大体上孔子逝世之后,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一个定型的东西。

后来随着版本的变化,我们就不去繁琐的推论它了,大体上成型了,孔子死后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将《论语》里重要的内容大体上整理出来了。孔子的出生年是公元前511年,到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

春秋末期还有一个大的思想家,也就是老子,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说一说老子的《道德经》。《论语》影响中国这么长,不管你赞成还是不赞成它,反正它存在了二千多年。

还有朝代全盘否定它,但是否定不了,否定之后,到了一定时间又起来了,有一定的道理,究竟为什么?这个火焰还扑不灭,不想让它在社会上发生影响,不可能,一定会在社会上起影响。《论语》也就是一万二千七百多字,我们今天的博士论文还写十万字呢,《论语》消灭不了,完全否定不了。

还有《孟子》,这是孟柯写的,孟子出生是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是战国中期了。他是孔子第四代的弟子,是周国人,今天的山东周乡,孔子也是山东曲阜人,所以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山东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孟子对儒家学术很有修养,希望儒家的思想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当时中原有很多小的诸侯国,他游说各诸侯家希望能够采取他的思想,但是没有一家采纳。

后来他回到家乡写书宣传孔子的思想,并且加以发展,后来就有了《孟子》。《孟子》的字数就比较多了,三万五千字,完全是对话体,通过对话,朋友们可以去看,孟子头脑的细密,那种语言的犀利,还有对问题的敏感性,今天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孟子》书里着。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