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都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认知并且被之束缚生活着的,那就叫做现实
一般人是不可能看破绝对真理的。
只有如老子,庄子,释伽牟尼这些求道者,他们也许已经无限的接近于真理。
人是活在自己的意识中的,但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就是人的意识构成,是一直在发展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你受到的教育,你学习到的知识,你经历过的生活,都会让你对于世界的认识有所改变 。
现实,或者说真相,从来只有一个,但是我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实 ,这个真相,导致了我们对于同一件事,都会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当我们局限于自己的知识认识的时候,我们看我们自己是对,看别人就是错。
但是跳出自已知识认识局限的求道者,他们看事物的角度又和我们不一样。
人现在还不能看破绝对真理,也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绝对真理,但我相信,真理总是离我们越来越近。
2.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议论文
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推到深谷,让它从危险中挣扎求生,这个气魄太大了。
虽然这种作风太严格,然而,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狮子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才不会泄气。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涧之后,它拼命地、认真地、一步步地爬起来。
它自己从深谷爬起来的时候,才会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力量前进’的可贵。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美国石油家族的老洛克菲勒,有一次带他的小孙子爬梯子玩,可当小孙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于摔伤的高度)时,他原本扶着孙子的双手立即松开了,于是小孙子就滚了下来。这不是洛克菲勒的失手,更不是他在恶作剧,而是要小孙子的幼小心灵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就是连亲爷爷的帮助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因为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即使你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先赋地位”是高于常人,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
因为不管怎样你终将独自步入社会,参与竞争,你会遭遇到远比学习生活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随时都可能出现或面对你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处境。你不可能随时动用你的”生存支援系统”,而是必须得靠顽强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前进!因此,我们要做生活的主角,不要将自己看做是生活的配角。
要做生活的编导,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的观众。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在生活道路上,必须善于做出抉择,不要总是让别人推着走,不要总是听凭他人摆布,而要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调控自己的情感,做自我的主宰,做命运的主人。要驾驭命运,从近处说,要自主地选择学校,选择书本,选择朋友,选择服饰。
从远处看,则要不被种种因素制约,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事业、爱情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你的一切成功,一切造就,完全决定于你自己。
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把握住目标,让目标似灯塔在高远处闪光;你得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你得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和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为,就是你自己的产物。的确,人若失去自己,则是天下最大的不幸;而失去自主,则是人生最大的陷阱。
赤橙黄绿青蓝紫,你应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特有的色彩。相信自己创造自己,永远比证明自己重要得多。
你无疑要在骚动的、多变的世界面前,打出自己的牌,勇敢地亮出你自己。你应该果断地、毫不顾忌地向世人宣告并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风采、你的气度、你的才智。
自主的人,能傲立于世,能力拔群雄,能开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认同。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学会控制自己,规范自己的情感,善于布局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对待求学、择业、择友,这是成功的要义。
要克服依赖性,不要总是任人摆布自己的命运,让别人推着前行。
3.如何解释“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归结于自我的认知”
如果没有人,就不会有思想,就不会有文字,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知识”。物质世界存在着,一直存在着,不需要人去定义,也不需要人去诠释,更不需要人去改变什么。所以,知识这个东西,只是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定义、推测,是我们思想的不断变化产生的结果。这是从自我诠释世界,是不完全的唯心主义观点,其正确的地方就在于强调了人本身的能力和作用,其缺陷就在于,自我认知的来源没有解释清楚。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可以举例:
1、马路边上的小贩摆摊——对于小贩来说,这是维持生计的手段;对于城管来说,这是破坏城市形象,违反相关规定;对于顾客来说,是便捷的购物渠道;对于路人来说,是造成拥挤的原因。
2、哥德巴赫猜想——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命题猜想,是值得攻克的科学堡垒;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励自我的目标;对于路人来说,完全是个屁。
这两个例子,同一个现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原因就在于都归结到自我认知,人们总是从自我来认识。试想,如果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子,没有统一的规定,没有大多数人认可的准则,是否还有社会?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不能割裂与他人的联系,有些知识,即便你不认知,也会发生其本身的作用,正如法盲不懂法,就可以不受法律制裁?所以,不要总是把知识都归结到自我的认知,可以归结的知识大都是已经被他人认知过的,如果没有生活经历,你的自我认知又从哪里来?一个初生的婴儿,你指望他了解1+1都不可能。
4.人们的自我认识决定外界对自己的态度的事例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
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 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