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古诗词必备知识点
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4、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现手法
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8、描写(写景)方法—— 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不同感官、比兴。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 怀古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前加“咏”,或后加“怀古”、“咏怀”等。)
2、思想内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2、写法是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边塞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有“塞”、“征”、“军”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表现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感叹光阴易逝;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求
考纲解说 自2002年起,高考取消了对现代诗歌的考查,把诗歌鉴赏纳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
但在2002年高考中古诗又以新的测试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第一次以主观笔答题的形式测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直到2008年这种简答的考查方式在高考命题中基本没有什么改变,可见稳定性相当强。 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求明确为: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考查时通常设置这些问题: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点?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属于什么类型?……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就是既要知其“表”,又要知其“里”。
命题方式一般是填空题或简答题。 重点难点 解题方略 1.遵循诗歌形象鉴赏考题解答的一般规律:①看清题干;②整体阅读;③筛选信息;④比较确定。
2.明确诗歌形象鉴赏考题解答的基本要求:①把定其表;对诗歌中的景与物,我们要抓住形、色、声等作具体分析,从而把握景与物的特点;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感知。②深入其里: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表达特定情趣和意味的意象,要熟悉其特殊的内涵;把景、物与人联系起来理解,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
③知人论世: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诤歌的风格,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④运用术语: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 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
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 切不可望文生义。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情色彩、语境语意) 要结合诗境考虑。
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更要从全诗入手, 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 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 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 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 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 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 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 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 还是发“大我”情怀。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 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 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 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 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 乌啼”、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 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
3.求
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内容方面、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借事(折柳、雁,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起到了什么作用、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山河沦丧的痛苦、简洁洗练、沉郁顿挫;4;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王昌龄,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抑扬、对比昭应。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内容、方法。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渲染、衬托、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精神内涵的词或字)、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辞藻华丽、委婉含蓄.分析重点:景物特征、动静、对比,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或抨击社会现实: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即。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2..写法特点;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关山月》,多借古讽今,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语言;局部,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久居边关的乡愁。常用比喻、象征,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内容特点:咏物言志。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②咏(题、赠、赞)+物象2,代表人物是王维、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拟人、夸张,有山水田园诗派、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发展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战争为题材的诗、浑厚雄壮、多用口语,参照内容,明确类别;③忧国伤时;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保家卫国的决心。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技巧、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日暮思归):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孟浩然,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少年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二)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托物传情(月、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内容特点、托物言志、象征、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景物、思想、中心。2.捕捉意象、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从军行》等;2.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萧瑟、凄凉: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建立功业的渴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整体)、登高、凭栏;3,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情怀)答题过程、正侧、虚实、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发展到唐代,或感慨个人遭遇,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语言特色、语言风格。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三)。
4.高中所有古诗的内容
必修一 赤壁赋 陈情表 项脊轩志 报任安书 必修二 李白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丢 杜甫诗四首 兵车行 登岳阳楼 登高 旅夜书怀 琵琶行(并序) 诗六首 登幽州台歌 终南山 燕歌行 石头城 李凭箜篌引 锦瑟 鸿门宴 淝水之战 段太尉逸事状 崔杼弑其君 必修三 诗三首(一) 八声甘州 鹊桥仙 声声慢 诗三首(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州歌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曲五首 正宫·醉太平刺世 越调·天净沙秋 双调·大德歌春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双调·夜行船秋思 诗六首 兰亭集序 阿房富赋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滕王阁序(节选) 必修四 《诗经》四首 氓(卫风) 伐檀(魏风) 无衣(秦风) 鹿鸣(小雅)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诗三首 短歌行(其一) 白马篇 归园田居(其一) 劝学(节选) 师说 与膏司谏书 原君 必修五 论修身 论民本 神游物外 祸兮福兮。
5.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是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例如: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不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6.高中古诗作者归纳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高考诗歌鉴赏技巧归纳一下啊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8.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高中语文第二册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9.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基础知识
我是刚刚高考完的学生,语文题比较难所以考了130分,谈谈我的经验吧。
诗歌鉴赏要抓:语言风格、意象、炼字、作者的情感、手法。
语言风格:如唐诗的浑雅蕴藉,宋诗的生新瘦硬,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还有清音自然、亦庄亦谐、大气雄浑之类。
意象: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世俗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还还是注意书本上的意象。
炼字:抓诗眼、体味作者心情。
情感:高考题中的情感在课本中一定有体现,弄懂课本中故事的情感。
手法: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注意:1.课本为主
2.关注诗歌的注释,高考试卷没多余的话,写注释一定有用。
3.搜近几年高考题,总结考什么。
4.学会答题,答法都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