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水的科学知识
多的是了,大哥,给个范围吧?
物理方面的
水同其它物质一样,受热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纯水在摄氏零度时密度为999.87千克/立方米,在沸点时水的密度为958.38千克/立方米,密度减小4%。
在正常大气压下,水结冰时,体积突然增大11%左右。冰融化时体积又突然减小。据科学家观测,在封闭空间中,水在冻结时,变水为冰,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力可达2500个大气压力。这一特性对自然界和工业有重要意义。岩石裂隙在反复融冻时裂隙逐渐增大就是这个道理。地埋输水塑料管为防冻坏,一般要求一定的埋深(大于冻土层深度)。
水的冻结温度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30个大气压,水的冻结温度降低1摄氏度。水的这种特性使大洋深的水不会冻结。
水的沸点与压力成直线变化关系。沸点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
水的热容量除了比氢和铝的热容量小之外,比其它物质的热容量都高。水的传热性则比其它液体小。由于这一特性,天然水体封冻时冰体会级慢地增厚,即使在水面长其封冻时,河流深处可能仍然中液体,水的这种特性对水下生命有重要意义。水的这一特性对指导灌溉也有意义,如进行冬灌能提高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低温冻害。
2.水结冰、水蒸发的科学概念是什么
水结冰 在水结成冰时,水分子的运动不能破坏氢键,氢键起主要作用,它把水分子结起来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结构,在一个晶格中,四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顶点上,一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这样,使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且保持一定,因此水结成冰时体积变大.而在水中分子运动既能破坏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束缚而又不使分子作剧烈运动导致分子间频繁碰撞,各分子间可发生相对滑动而相互交错,这样就会互相填补空隙~因而体积变小~ 蒸发(evaporation)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气象上指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现代汉语中,常形容人或物反常地呈现出近乎消失的状态。
3.有关水的科学知识
多的是了,大哥,给个范围吧?物理方面的水同其它物质一样,受热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纯水在摄氏零度时密度为999.87千克/立方米,在沸点时水的密度为958.38千克/立方米,密度减小4%. 在正常大气压下,水结冰时,体积突然增大11%左右.冰融化时体积又突然减小.据科学家观测,在封闭空间中,水在冻结时,变水为冰,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力可达2500个大气压力.这一特性对自然界和工业有重要意义.岩石裂隙在反复融冻时裂隙逐渐增大就是这个道理.地埋输水塑料管为防冻坏,一般要求一定的埋深(大于冻土层深度). 水的冻结温度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30个大气压,水的冻结温度降低1摄氏度.水的这种特性使大洋深的水不会冻结. 水的沸点与压力成直线变化关系.沸点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 水的热容量除了比氢和铝的热容量小之外,比其它物质的热容量都高.水的传热性则比其它液体小.由于这一特性,天然水体封冻时冰体会级慢地增厚,即使在水面长其封冻时,河流深处可能仍然中液体,水的这种特性对水下生命有重要意义.水的这一特性对指导灌溉也有意义,如进行冬灌能提高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低温冻害.。
4.水结冰理论 谁知道
从生物作用方面来看,水要结成冰,水中需要许多结晶的中心,生物实验发现,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
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水温在100℃以下一点)中繁殖比冷水中快,这样一来,热水中的“结晶中心”比冷水中的多得多,加速了热水结冰的协同作用,围绕“结晶中心”生长出子晶,子晶是外延结晶的晶核,对流使各种取向的分子都流过子晶,依靠晶体表面的分子力,抓住合适取向的水分子,外延出分子作有序排列的许多晶粒,悬浮在水中,结晶释放的能量通过对流放出,而各相邻的冰粒又连结成冰,直到水全部结冰为止。
5.水和冰物理知识
冰是水的固态
水是液态
由固态转向液态需要吸收热量
水的物理性质 1.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无嗅的透明液体。 2.水在1个大气压时(105千帕斯卡),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为固体(固态水),0摄氏度为水的冰点。从0℃~100℃之间为液体(通常情况下水呈现液态),100摄氏度以上为气体(气态水),100℃为水的沸点。纯水在摄氏零度时密度为999.87千克/立方米,在沸点时水的密度为958.38千克/立方米,密度减小4%。在摄氏4度是密度最大,为1000千克/立方米。 殊的冰 热冰:除了前面提到高压下形成的热冰之外,重水(D2O)在3.8℃时结冰,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热冰”。 一般被称为干冰的物质实际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与水没有关系。 水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它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在4℃以上,液态水遵守一般热胀冷缩规律。4℃以下,原来水中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出现一种像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缔合分子,叫做”假冰晶体”。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假冰晶体”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密度,这就是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低于4℃密度又要减小的秘密。 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八种冰的晶体。但只有天然冰能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其它都是高压冰,在自然界不能稳定存在。 天然冰中水分子的缔合是按六方晶系的规则排列起来的。所谓结晶格子,最简单的例子是紧密地堆砌的砖块,如果在这些砖块的中心处代之以一个假设的原子,便得到了一个结晶格子。冰的晶格为一个带顶锥的三棱柱体,六个角上的氧原子分别为相邻六个晶胞所共有。三个棱上氧原子各为三个相邻晶胞所共有,二个轴顶氧原子各为二个晶胞所共有,只有中央一个氧原子算是该晶胞所独有。 由液体变成固体,放热
6.水为什么放在冰箱里结冰,请讲清楚点,用科学方式解答谢谢了,
水结冰的时候,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是不变的,因为结冰的时候无论是冰还是水的温度都是0度,而温度是衡量分子平均动能的,温度不变,平均动能也不变.所以不能说是分子运动变慢了.而水却还是变成了其他的东西了,既然动能没变,那变的只有势能了.根据水结冰释放热量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断,水结冰的时候势能是降低了,而降低的部分就是释放出来的热量.当然分子势能和分子之间的距离不是绝对的正相关,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不单调的分段函数,在某些区段里面就会出现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变小的异常情况,水结冰就正好在这个区段里面,所以体积就会变大了.我们在课本上学到,当温度降到0℃时水就会变成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自然界中的水不是纯净的水,里面溶解了很多物质,水的凝固点降低,水需在0℃以下才能冻结;另一方面,当温度刚好由零度以上降到0℃时,水是不会结冻的,因为结冰时放出的潜热很大,如果正好是冰点,刚生成的冰晶又会很快融化掉.所以,一般温度在零度以下河水才出现冻结现象.静水结冰需要较甚的过冷,实验室里曾经记录到蒸馏水过冷到-20℃还不见冰晶出现的数据.一般静水冷却到4℃后,水面继续降温,仅能使表层发生冷却,底层在较长时间里还是维持在4℃的温度,所以静水冻结是从水面开始的.初冬时节河流淌凌是河流开始结冰的最初阶段.河水是汹涌流动的,流水结冰过程与静水很不相同.流水由于处在流动状态,紊流扰动强,不仅表层冷却迅速,就是底层也同时降温,水面和水内几乎可以同时结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河流结冰是同时在水面和水中发生的.理由是河流混合作用强,在结冰前河水上下都能达到大体相同的温度,只要有结晶核,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结冰.底冰的存在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河流封冻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从岸边开始,先结成岸冰,向河心发展,逐渐汇合成冰桥,冰桥宽度扩展,使整个河面全被封冻.还有一种是流冰在河流狭窄或浅滩处形成冰坝后,冰块相互之间和冰块与河岸之间迅速冻结起来,并逆流向上扩展,使整个河面封冻.当大地回春,气温升高的时候,河流里的冰开始化解,分解的冰块随着河水向下流动,河流开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河冰都这样斯斯文文地解冻,让河流顺利开河,有时候解冻来得很快,特别是气温猛升或水位暴涨,大块冰凌汹涌而下,这样就容易造成冰凌.科学家们给这两种河流开河方式起了很有趣的名字,对于慢慢的解冻的开河方式叫“文开”河,对于迅速解冻容易引起冰凌的开河方式叫“武开”河.由南向北的河流特别容易发生武开河.当上游已是春光明媚,下游还是冰封千里的时侯,融水带着冰凌顺流而下,时而阻塞,水位抬高,时而溃决,横冲直撞,使下游冰层遽然胀破,于是形成巨大的冰排,向下猛冲,对桥梁堤坝危害严重.冰凌对桥墩威胁最大.春季淌凌时出现大冰排威胁桥墩时,需要用飞机或其它措施把冰排炸碎.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叫做凌汛.黄河上游从宁夏到内蒙的河套段和下游在山东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段北流,经常出现凌汛.凌汛期间易出险情,一是凌汛来势猛烈,二是地冻未消,取土抢险困难.据统计,解放前,黄河改道后的百余年间,仅山东境内因凌汛决口就有35次之多,给沿岸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