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物理知识的小装饰

1.有那些物理原理的装饰

光栅板——光栅也称衍射光栅。是利用多缝衍射原理使光发生色散 (分解为光谱)的光学元件。它是一块刻有大量平行等宽、等距狭缝(刻线)的平面玻璃或金属片。光栅的狭缝数量很大,一般每毫米几十至几千条。单色平行光通过光栅每个缝的衍射和各缝间的干涉,形成暗条纹很宽、明条纹很细的图样,这些锐细而明亮的条纹称作谱线。谱线的位置随波长而异,当复色光通过光栅后,不同波长的谱线在不同的位置出现而形成光谱。光通过光栅形成光谱是单缝衍射和多缝干涉的共同结果。

光栅板工艺原料内容:

1.栅距 柱镜光栅指的是一个弧的弦长。 光栅栅距即光栅栅线的宽度。光栅栅距的标称方法有很多种,有用光栅宽度毫米(mm)来标称(常见于国产光栅板)、也有光栅密度(lpi)来标称(常见于进口光栅)。还有利用写真机或打印机的打印点 pixel 来标称的。 三者的换算关系为: (1lpi)=25.4/(1 mm ) (1pixel)= 打印机分辨率(dpi)/(1lpi) 光栅在工厂进行加工时,由于含有热压冷凝的物理过程,导致实际光栅栅距与其出厂标称值有一定偏差。其次,众多类型的打印机或印刷机的输出精度不可能达到其理想的精确度。必然会导致光栅成像输出画面与光栅板(尤其是在做大幅图片时)不吻合。因此,在特定的输出设备上(打印机或印刷机)上测试特定的光栅,并用打印点(印刷点)数量 pixel 来表示。这样,无论光栅板出厂标称值误差有多大、输出设备的误差有多大,都能确保光栅成像输出画面与该光栅板完全吻合。 2.线数 线数是指每英寸内所包含的栅距的个数。1英寸=2.54厘米。 线数=每英寸/栅距=2.54/XX 3.像素 像素是指每单位内所包含的点数(所做图像的分辨率),即像素/英寸或像素/厘米。 4.光栅 光栅就是指附在画面外面的能够使人利用两眼视角差和光的折射原理看到生动的立体画像的一种利用印刷或压制技术所制成的材料 5.视场角 视场角就是指眼睛通过光栅材料能够清晰看到立体画面的最大有效角度。 6.视变角 视变角就是指眼睛通过光栅材料观看立体画面,画面从一幅画面过度到另一幅画面眼睛所需要移动的角度。 7.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每单位内所包含的点数(像素)。是做一副图像,在PHOTOSHOP中所设的分辨率,即图像的分辨率,单位为像素/厘米或像素/英寸。 做立体画对分辨率有严格的要求,主要为一下几点: 1)栅距和线数 栅距和线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栅距决定了线数(线数是每英寸内所包含的栅距的个数)。 2)层数 在做图时所要表现的图像的个数,也可以指PHOTOSHOP中的层数,但前者的说法更确切。 3)聚焦厚度(即介质厚度) 光栅聚焦所需要的介质的厚度。 4)打印方向 打印方向指在打印时打印小车的移动方向,当小车的移动方向与画面的纹理方向平行时我们称之为横向,相交时我们称之竖向。 5)观看距离 观看距离为我们观看画面时,我们距离画面的距离。光栅材料不同所适合的观看距离也不同。

2.带有物理小知识的小游戏

1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

2、潜水人

潜水人是穿了水下防护用具在水下作业的人员,这里制作的小玩具能在

我们手的控制下在深水中自由沉浮。

所需材料和工具包括:旧的玻璃眼药瓶、及时贴彩纸或不干胶透明胶条、深的直口标本瓶、水。

制作方法如下:

向直口标本瓶中倒入清水,使水面距瓶口约6 厘米。取小眼药瓶,用手

指堵住下出水口,向瓶内倒满清水,把挤眼药的胶皮帽扣紧,这时药瓶内的

水不会从下口流出来。把这个眼药瓶放在标本瓶内,它自然会下沉到底,用

手按眼药瓶上的胶皮帽使瓶内的水从下口滴出,水滴出去以后瓶的上部就会

出现小的气室,气室越大浮力越大,不断挤出水,不断放在标本瓶里试浮沉,

当小瓶内的气室大小,刚刚能使小瓶垂直浮在水平面上,就是调试完成了。

这时如果用手掌按住标本瓶口,用力向下一压,小眼药瓶便会缓缓下沉,再

加压力它会直沉到底,如果把手掌稍微松一点力,小眼药瓶又会从水底上升,

小瓶在水中上下浮沉很像潜水人在水下工作。试验成功以后,用彩色及时贴

纸(即不干胶彩纸)为小眼药瓶美化装饰,使它变成个潜水人形,如果没有

及时贴纸,可用白纸包粘画成人形,再用透明胶纸包粘,起到防水作用也可

以。做成人形的眼药瓶在水中沉浮,会更好玩更好看些。

在正常环境中,大气的压力是一致的,眼药瓶内的小气室内的空气是在

正常情况下留出的,它的气压和正常环境中气压一样。

2、水上浮字

这是一项小的表演项目,在一个白色水盆里能浮起各种毛笔字。

本实验需要材料和工具:白色脸盆、清水、毛笔、墨汁、竹板、大葱。

制作方法如下:准备一块竹板,把竹皮表面打磨光洁,把大葱撕开,用

葱白有葱汁的部分在竹板的光洁面来回擦几次,将葱汁涂在竹板表面,稍干

后用毛笔蘸浓墨汁在涂有葱汁的竹板处写字,写什么字体都可以,稍干一会

儿以后,把竹板平按入水中,按竹板时慢些,不要带起水波纹,然后慢慢地

把竹板从水中斜向抽出来,黑字便一一漂浮在水面上,不散不乱。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葱汁有粘性,在竹板上形成一层薄膜,能托住毛笔

字浮在水面上。

3.关于物理的一些小妙招

一、利用小制作来预习

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对物理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书里都是生活中知道或见过的事;陌生的是:里面又有哪些物理知识呢!这时如果教师布置小制作,学生就会参照书上所述,自己动手去完成,这在无形中就预习了课本,待到上课的时候,教师结合学生的小制作再分析物理原理,学生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例如学习“声的传播”时,让学生制作“土电话”;学习声音特性时,制作“水瓶琴”;以及小孔成像照相机、万花筒等,学生自己制作,收获一份成功,当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时又多了一份惊喜,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上物理课,是怎样的期待呢,当然想立即知道原理是什么了!这比教师做好了给学生演示效果显著得多。

同理,还可以布置个性实验报告,比如研究烧开水;调查环境噪声的产生及防止;调查节约用水的报告等等。教师有指导性的布置,学生拿着自己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用小制作来预习,真妙!

二、利用小动画来引课

在这个网络时代,教师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收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来引入新课,动画片也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所爱,从中还能发现物理问题,也让他们更加发现物理的确来自生活哟!例如,在电学学习的第一节课上,有一部小熊猫的动画片,其中有手机、有雷电等与电现象有关的知识,学生看完之后,因情节而大笑不已,教师再话锋一转,“有哪些物理知识在里面,你想了解现这些象是怎样产生的吗?”。这样的引课能用上几次,学生就会有深刻的印象,知识点也在无形中记在了心里。

三、利用小故事来上课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其体系的建立凝结了无数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这里面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每一个现象的发现,每一个定律的得出,都有背后的故事。教师如果注意收集,就能在上课过程中巧妙地穿插进来,达到和科学家一起探究一起学习的效果,不仅学生乐于去听故事,也让学生无形中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更有趣的是有些在无意中的发现,令学生若有所思,树立了自己“也能”的信心。例如在学习望远镜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最早的望远镜是一个小男孩在无意中发现的,他在爸爸的眼镜店里,拿着镜片玩,无意中将两个镜片前后放置,突然发现远处的景物发生了变化,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就有了现在各种用途的望远镜。学生们有的羡慕,有的惊叹,他们的心里一定会想,我又能在生活中发现什么呢?

四、利用小实验来突破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实验效果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里尤其要提到“小实验”的作用,是指那些能就地取材,信手拈来的实验,更是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用“塑料尺和头发摩擦起电”;用“放大镜”和墙壁模拟照相机成像;用气球和乙醚演示汽化和液化等等,学生也能参与进来,材料就在手边,这比用组装的专业实验仪器更有亲近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复杂的仪器往往在介绍仪器原理上就得花费不少时间啊!用小实验省时省力来突破难点,岂不更好!

五、利用小测试来巩固

花一节课的时间来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周期长;课前提问,覆盖面小。斟酌之下,课前5分钟的小听写,效果不错。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效果却也出乎意料,本想督促学困生能记一点是一点,却没想到对学优生作用更大,学优生中的一部分也往往忽视平时的复习巩固,等到考试前才看书,而小听写就使得他们课课不放松,知识点堂堂清,到了单元测试时,复习量小了,也有更多的精力花在总结梳理上,成绩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