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策略性知识的策略性知识
介绍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How to study / How to think)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它是如何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前面两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未来的成功者必须是会学习的人,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
2.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的知识指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重在解说介绍;程序性的知识指事物所起的功能和作用,重在逻辑推理;策略性的知识指事物所引发的一系列潜在反应,重在内在价值。
比如你买了一本书。陈述性知识会这样:你买了一本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白色的书皮,一共有三百页,它讲述了一个钢铁般的人如何用坚强的意识去克服种种困难的故事。
程序性知识:你买了一本经典名著,读完这本书,你会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深深打动,从而使你的精神也变得饱满,从中学会坚强。策略性知识:针对你本来就懦弱、胆小怕事,承受一点点困难和打击就流泪、逃避、自暴自弃,你买的这本书,用他人的事迹教你如何坚强的面对苦难,对你今后的人生的发展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个人理解如此,希望对你有帮助/。
3.程序性知识学习包括的三个阶段是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
自动化阶段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陈述性知识获得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使用自己已有的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效方法,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这一技能的各项条件及行动形成最初陈述性特征的编码。(2)联系阶段(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原先指导行为的知识将发生两种转变:第一,最初对技能所作的表征将慢慢转变为特殊领域里的程序性知识;第二,构成这一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间的联结将得到增强。(3)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整个程序本身将得到进一步的精致和协调。
4.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要求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且在具体实施时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特别注意。
1.策略性知识与情境 任何一个策略性知识的应用和展开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而策略性知识的展开与组织又是个体行为,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要由以往对策略性知识的探循向策略性知识的情境化和个性化转变。
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可以称其为已经掌握了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应用是个体对自己内在认知过程的调节活动,具有内隐性,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
但是它们可以在个体的认知系统中得到反映,从这一角度来说,它又有外显性。策略性知识的个性化和情境化是将策略性知识转化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在短时间内采取大量突击练习的办法。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学习每个策略时,给予充分的消化、理解时间。
掌握策略性知识是一个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某种策略性知识之后,要经常使用,使学过的策略不断得以运用和巩固。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运用与深化的情境。
2.策略性知识与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的人使用策略性知识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目的和不同的学生类型需要不同的策略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研究者发现,同样一个策略性知识,年长的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效果就不一样。
阅读时写提要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但对儿童则可能很困难。另外,策略性知识本身也有层次差别,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策略性知识,不仅有一般的策略性知识,还有非常具体的策略性知识,每一个人策略性知识的构成也不尽相同,这必然会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
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要考虑到年龄差异,要因人而异。3.策略性知识与自主建构 策略性知识需要学生去自主建构,学生在策略性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能领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识地去发现策略、总结策略,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策略。
学生自己如能生成策略,也就标志着他们真正掌握了策略性知识──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性知识。学生在应用学习策略时,要自觉对认知进行反省,这样效果会更好。
这种反省认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策略的概括和保持是非常关键的。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在情境中运用策略。
策略不应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学,而是要作为实际学习任务的一部分来学。策略学习和应用同样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内容。
研究表明,越是学生熟悉的内容领域,学生越是能应用高效的策略。如果学生对英文阅读很熟悉,那么他就能应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理解中的各种问题。
在英语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习者使用阅读和写作的策略后如果大大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这样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确实提高了自己的成绩,则可能受到激励,将更加自觉地应用策略。
学生会明白,优秀的成绩是应用正确策略的结果。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自主建构,教学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4.策略性知识与评价 学生是否掌握了策略性知识,要通过评价策略性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来了解。是不是一个人知道不少学习策略,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我们就认为他学习策略的水平就高?当然不是,关键是看他是否会应用策略知识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从智力测量学的观点看,不仅要从人们“怎么说”看他们有没有策略,而且要从人们“怎么做”看他们有没有策略性知识,其中包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策略性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
因此,它是用产生式贮存和表征的。“产生式”这个术语来源于计算机科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西蒙和纽厄尔认为,人体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计算机之所以具有智能,能完成各种运算并解决问题,是由于它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的缘故。
人经过学习,头脑中也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施Y”,即当一个产生式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
许多产生式可组成产生式系统,通常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作业需要许多产生式,它们构成了产生式系统。策略性知识用产生式的方式贮存,并用其作为表征,我们就可认为他已经获得了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的掌握需要三个阶段。一是了解阶段。
在这个阶段,策略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学习者首先需要理解有关的概念、规则、事实和行动步骤等意义,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阅读一些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书籍,全面理解学习策略等。二是转化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应用有关策略性知识,使策略的陈述形式向策略的程序形式转化。就某一策略来讲,学生通过问读有关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