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整体性原理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及含义: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内涵即其本质,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表现在三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右图南方低山丘陵区。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什么是地理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发展变化的.各个要素通过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各个要素亚系统都从属于自然环境系统本身,各个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第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而得以表现的,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例如,滥伐森林、植树种草对自然地理环境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因为各个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是研究特定区域自然现象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和依据,它是建立在理想条件下的理想模式.
4.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
5.什么是地理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发展变化的.各个要素通过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各个要素亚系统都从属于自然环境系统本身,各个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第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而得以表现的,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例如,滥伐森林、植树种草对自然地理环境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因为各个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是研究特定区域自然现象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和依据,它是建立在理想条件下的理想模式。
6.地理必修一的知识框架
① ②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
7.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所有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副高压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到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高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变换位置。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地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度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
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
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
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所以,地理环境是整体性的,它们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8.简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简单来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自然地理综合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到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其特点是从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系统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