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价值人民日报

1.人民日报 我们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一

张铁

6月12日

近期,“最美”一词,再成对平民英雄的礼赞。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中闪耀人性的光辉,也触发人生价值的思索。无论是面对失控的汽车还是忍受剧烈的疼痛,千钧一发之际做出“最美”选择,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从着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唤。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却容易被“利己”俘获,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了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利己,不仅是漠视受伤孩子、倒地老人的复杂利己考量,也不仅是催生地沟油、毒胶囊的强烈利己动机,更有一种貌似无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精致的利己主义,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应该说,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倾向。主张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无可厚非。日益激烈的竞争,急功近利的风气,确实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生演变为个体福利的速度狂飙。但我们也要时时自问:这些以“自我”为圆心精心设计的生命旅程,果真增进我们的幸福了吗?如果陷入了利己的泥淖,把整个生活都设计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棋局,再“精致”也只是算了人生的小账。

说到底,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质利益来衡量。白芳礼帮助贫困孩子实现梦想时的爱意与怜惜,如何计算?杨善洲凝视曾经的荒山瓜果飘香时的满足与充实,如何计算?郭明义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中收获“吃得香,睡得着”的快乐,如何计算?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以突破一己的限制。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局限于一己之私,难免会哀叹生命的限制,裹足于小小的得失。精致的利己设计得再巧妙,也无法突破个人的狭小格局。帮助他人的快乐、承担责任的充实、坚守理想的笃定,才可能让我们拥有更丰富更完美的人生。

有外国媒体票选最快乐的人,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筑沙堡的小孩、为婴儿洗澡的母亲、挽救了患者的医生获选。跳脱利益的枷锁,放开功利的束缚,这样的快乐,可称纯粹。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俯仰,视风向转移,即便自视高明,也终究只是“俗士不可医”。

从社会的层面看,“精致”的马甲,软化了对利己思想的认识,钝化了对利己行为的敏感,弱化了对利己主义的警惕。更糟糕的是,倘若在“精致”的设计下,绝对的利己变得不那么扎眼,逐渐在社会成员中获得“理解”、得到认同甚至可以跟随,整个社会的价值难免被消解,一个时代的风尚难免被侵蚀。

要求所有人都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权利实现、全面发展,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跳脱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变成“无我的圣人”。只是说,我们可以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计算、少一些斤斤计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鸡肠的狭隘,在问“值不值”的同时,也问一问“该不该”;在考量“性价比”“回报率”的同时,也考量心灵之得、精神之获,这样或许才能拥有更饱满的意义、更珍贵的价值和更丰盈的人生。

在一个“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转型社会,在一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我们面对更为深刻的价值选择,因此更需要我们时时拷问内心: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2.【(11分)材料一:《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

(1)①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又会激发个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②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都应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体现了贡献与索取的统一。(2)材料二反映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因为: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像这些英雄模范、先进典型那样,为社会多作贡献,才能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保证。

第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我们只有像英雄模范、先进典型那样积极奉献,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个人的需要与满足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ؤ 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贡献和索取,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在正确识记、理解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的基础上结合材料逐个问题进行分析,透过材料挖掘实质内容并结合教材知识作答,切忌泛泛而谈。

3.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再谈学习重要性有何深意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媒体称领导干部重应酬轻学习会助长社交庸俗之风》,再提学习重要性,认为“领导干部减少应酬、勤于学习,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安排和精神追求,也是岗位要求和工作责任,事关社会风气的引领和干部作风的价值导向。”号召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学而不怠,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弘扬优良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不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笔者联想到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与新任市委书记座谈时,勉励他们把学习作为工作与生活的习惯,多读书少应酬,善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虚心向先进学习。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用读书助推学习习惯养成,借助读书把学习升华为精神追求,培养成第一爱好,内化为自觉行动,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读书做到“三要”很重要。

要多读书。把空闲时间用来多读书,自然就少一点时间抽根烟、喝口酒、吃顿饭。把心思和精力完全转移到读书上,内心多一份澄净,品行多一份守护,自然就少一些杂念,少一些无谓的应酬。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要有这种如饥似渴、嗜书如命的精神,让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

要爱读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养成习惯最好的保障。如果不爱读书,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对待,那么读书就成了一种附加的任务,只会被动接受,甚至会消极排斥,很难持之以恒,最终结果只能是书也不爱读,读也读不好,好也好不到那里去。

要善读书。善读书就是善于挤时间读书。有些领导干部总是感叹没时间读书,而其实就像鲁迅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是绵延不绝、毫无罅隙的,任何时候只要你去抓总会抓得到,哪怕只有一秒。善读书就是善于博览群书。要相信“开卷有益”,不论杂志还是报刊,不管小说还是散文,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读起来就会有收获。善读书就是善于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如是说。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