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关于力的知识

1.高中物理于力的100个知识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类 (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下滑力、分力:合力、动力、阻力、冲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重力 (1)重力的产生: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1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9.8米/秒2,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2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重力是矢量.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时,重力的大小仍是mg 7.弹力 1.产生条件: (1)物体间直接接触; (2)接触处发生形变(挤压或拉伸). 2.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如下: (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3)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沿杆.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1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k为劲度系数,由本身的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决定,x为形变量,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L与原长Lo的差:x=|L-L0|,不能将x当作弹簧的长度L2一般物体所受弹力的大小,应根据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律计算,例2小车的例子就说明这一点. 摩擦力 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它们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是相近的.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2.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即与引起该摩擦力的弹力的方向垂直),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斜面)向上. 注意:相对运动是以相互作用的另一物体为参考系的运动,与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不同,故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其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静摩擦力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即物体将要开始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2)滑动摩擦力与正。

2.有关力的知识

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是通过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等效果来认识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见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有其施力者,施力者可以通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使受力者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之间由于互相拉、推发生了形变而产生弹力.施力者也可以不通过直接接触而通过“场”使受力者受到力的作用,如地球通过重力场对物体施以重力作用.总之,力的作用是离不开施力者的.这叫力的物质性.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者,必有施力者.同时,施力者必然同时受到受力者的力的作用.如果把受力者受到的力叫作用力,则施力者所受到的力便叫反作用力.可见力是成对的,即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这叫力的相互性.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作用方向作用位置有关.所以,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即作用位置))叫力的三要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完全遵从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

总之,力的物质性,力的相互性和力的矢量性是一切真实力的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3.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 min h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 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摩擦力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四、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

4.初二物理—力 的概念及公式

力是物质(物体)与物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或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公式:

F=ma(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G=mgg为重力加速度,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约为9.8牛(受纬度影响)

f=μFNμ为动摩擦因数,FN为压力

扩展资料:

应用范围

它在许多场合非常准确。经典力学可用于描述人体尺寸物体的运动(如陀螺和棒球),许多天体(如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一些微尺度物体(如有机分子)。

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经典力学非常实用,虽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遇见高速运动(光速级别),因此,我们还是会以经典力学解释各种现象。

但是在高速运动或极大质量物体之间,经典力学就 “ 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也正是现代物理学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力

5.物理 关于力的,有哪些是特别重要的

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①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有力作 用时物体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正确使用:①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②调零;③应是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易错点】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7、力的表示法:⑴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⑵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8、弹力 ⑴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⑵作用方式:直接接触 ⑶方向: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例如拉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

⑷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9、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竖直是指垂直于水平面,而垂直是指垂直于某一平面) 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注意】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运动和力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 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伽科略斜面实验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实验加推理)2、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为0,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不为0,运动状态改变(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1)静摩擦 (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

6.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表格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概念汇总 力学部分 50.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任何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1)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1、调节平衡螺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2)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5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kg/m3,通常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一般不变,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会查密度表。 要测物体的密度,应首先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密度值。

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1L=1dm31ml=1cm31g/cm3=1000kg/m3。 52.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

53.密度的应用:(1)利用公式ρ=m/V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公式m=ρV求质量。

(3)利用公式V=m/ρ求体积。 54.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国际主单位是m。

55.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56.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用公式表示:v=s/t,速度的主单位是m/s。 5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符号是N。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器。

弹簧测力器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弹性范围内) 58.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要会画力的示意图。

5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60.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N/kg。 61.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

若有二力为F1、F2,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F=F1+F2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若两力方向相反,则合力为F=∣F1-F2∣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6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63.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64.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则物体可能是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66.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表面垂直。

压力并不一定等于重力。 67.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是“N/m2″,通常叫“Pa”。1Pa=1N/m2,常用的单位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68.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

69.公式p=ρgh常适用于液体。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形状等无关。

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垂直距离。另外,该公式对规则、实心均匀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固体也适用。

70.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茶壶、锅炉水位计都是连通器。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71.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对浸入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1654年5月,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

7.物理 关于力的,有哪些是特别重要的

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①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有力作用时物体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正确使用:①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②调零;③应是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易错点】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7、力的表示法:⑴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⑵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8、弹力⑴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⑵作用方式:直接接触⑶方向: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例如拉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

⑷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9、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竖直是指垂直于水平面,而垂直是指垂直于某一平面)应用——重垂线、水平仪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注意】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运动和力一、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伽科略斜面实验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实验加推理)2、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为0,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不为0,运动状态改变(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1)静摩擦(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