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防护小知识的问题

1.疫情处理人员应如何防护

具体如下:① 诊断、采样、扑杀禽鸟、无害化处理禽鸟及其污染物和清洗消毒的人员进入感染或可能感染场和无害化处理地点,应穿防护服、戴可消毒的橡胶手套、戴N95 口罩或标准手术用口罩、戴护目镜和穿胶靴。

离开感染或可能感染场和无害化处理地点,即工作完毕后,要对场地及其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在场内或处理地的出口处脱掉防护装备,将脱掉的防护装备置于容器内进行消毒处理,对换衣区域进行消毒,人员用消毒水洗手,工作完毕要即时进行洗浴。 ② 饲养人员与感染或可能感染的禽鸟及其粪便等污染物品接触前,必须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穿防护服和胶靴,扑杀处理禽鸟和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前,应穿戴好防护物品,进行场地清洗消毒后,脱掉防护物品,衣服须用70°C以上的热水浸泡5分钟或用消毒剂浸泡,然后再用肥皂水洗涤,于太阳下晾晒,胶靴和护目镜等要清洗消毒,处理完上述物品后要洗浴。

③ 赴感染或可能感染场的人员,需备口罩、手套、防护服、一次性帽子或头套、胶靴等物品。进入感染或可能感染场,穿防护服、胶靴、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或可消毒橡胶手套、戴一次性帽子或头套。

离开感染或可能感染场,脱个人防护装备时,污染物要装入塑料袋内,置于指定地点。 用过的所有防护用品不得随意丢弃,用后要清洗消毒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最后脱掉手套后,要进行手部洗涤消毒。工作完毕要洗浴,尤其是曾经出入有禽粪灰尘的场所的人员。

④ 所有暴露于感染或可能感染场的人员均应接受卫生部门监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尽快接受卫生部门检查,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的家人也应接受健康监测,免疫功能低下、60岁以上和有慢性心脏及肺脏疾病的人员要避免从事与禽接触的工作,应密切关注采样、扑杀处理禽鸟和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和饲养人员的健康状况。

2.关于震后疫情防范的有关常识

地震发生后,疫情的预防控制成为重中之重。复旦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教授提醒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以及志愿者,对于集中性的腹泻、发烧和咳嗽这三种症状,一定要密切关注,并尽快上报,交由专业人员及时鉴别。

姜教授指出,参与救灾的工作人员,应有疾病通报的意识,对疫情要及早发现,及早鉴别。目前最担心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包括:因不卫生的水和食物引起的细菌或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尤其是霍乱;由于住大帐篷引起的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由老鼠传染的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而几乎所有这些传染病都会令人体产生腹泻、发烧、咳嗽这三种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提高警觉,对症下药,才能尽早发现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他同时强调,发现可疑症状后,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应盲目判断,而须及时找到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鉴别并采取措施。灾区的疫情信息如果能够有效传达,疫情就应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专家也指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还可以将一些简便、有效的防病方法教给灾区群众,帮助他们自我保护。例如,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往往由水源的污染引起,而只需将水烧开,就可杀死绝大多数的病菌。另外,从自然界中取得的饮用水,可先加入明矾净化,一般每桶水加入花生粒大小明矾一块,搅拌至水变清后将清水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再用少量漂白粉精片,就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同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直接接雨水,处理后烧开饮用,也比较安全。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