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与法制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与法制的区别:
1、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2、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3、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是靠人们的自觉来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许的。
5、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6、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
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扩展资料: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法律
百度百科-道德
2.道德与法制观后感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我认真地听完了这次报告会的内容,给我的感触很深.做这个报告会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员,不仅如此,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轻青年.他们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法律意识,首先应组织未成年人系统学习法律,多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宪法》、《刑法》、《刑诉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条文,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板块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
(1)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①目睹校园欺凌现象选择走开,这是不对的,是对自己及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没有正义感的表现,应进行劝阻或报告老师.②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说明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说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是对的.(2)本题考查学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的角度是“如何做”.可从心理角度、道德角度、法律角度、国情角度几个方面来说明做法.故答案为:(1)(2分)①( * )、②( √ )(2)从心理角度看,因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原因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应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从道德角度看,容易为一点小事走极端羞辱他人,应学会宽容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做到尊重他人.从法律角度看:①对同学实施暴力的欺凌行为,且认为“自己年龄小,即使违法犯罪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处罚”是错误的,应增强法律意识,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认识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规范每一个公民的行为.②家长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带来不良影响,应依法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保护.③有的同学起哄围观,有的同学默默走开,应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有正义感的人.从国情角度看: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人人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关于《道德与法制》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难点,说是难点,一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系列的道德困境,二是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长期性,三是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建设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民主法制等多个方面,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道德建设的成效。 我想阐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社会,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
先谈第一个问题: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 战国时期,司马错对秦惠王讲:“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要成为强国,只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富裕的生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优良的道德,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
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打牢扎实的社会基础。下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社会。
第一,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 道德属精神的范畴,不仅表现为民众的行为规范,而且表现为民众的价值信仰与精神。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道德精神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持,一个民族或国家同样要有价值理想和精神信仰。缺乏道德精神,就会导致社会成员精神匮乏,就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影响社会安定和秩序,使民族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导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沉沦与分裂。
这在历史是有例可鉴的,古罗马帝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价值理念,国家成为少数人获取最大利益的工具,道德瓦解,整个社会陷入庸俗、奢侈、内耗中,丧失了进步的动力,最终烟消云散。 所以我们说,道德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保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公共财富。
第二,道德对和谐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取向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了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道德能促使人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形成与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准则”。这种由人们共同遵守的“要求”与“准则”主要表现为两个统一:一是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强调新型义利观,强调以义统利、义利统一。这种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有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集体主义的内涵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既重视个体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尊严和价值,又强调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能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道德环境。 第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调控力。
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调控。从社会学角度讲,治国的根本在于“治人”,在于通过文化的塑造和道德的调控,使民众摆脱“本能”的行为状态,成为具有自觉道德意识的文明人。
任何一个社会的有序与协调、凝聚与强盛,都离不开一定道德的引导与约束。人性既有积极光明的一面,也有消极阴暗的一面,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沿着健康的方向调控人性,引导和保护人性的积极方面,限制和打击人性的消极方面。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风俗影响人们的行动,影响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是非标准,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所认同的善恶理念,按照人们所确认的“应当”原则参与社会活动。 第四,道德在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行为主体必须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融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各种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市场经济的运作,使得市场的交换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根本规律,由道德问题产生的“市场综合症”,正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良性发育。《贵阳晚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敢吃什么”的文章,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不道德的现象:蔬菜里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工业酒精被勾兑成白酒,大米用石蜡抛光,白面里有大量的增白剂,馒头用硫磺薰蒸,猪肉牛肉注水等等,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已经偏离了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道德法则。
再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多少造假现象?假奶粉制造大头娃娃、假酒毒人致死、假报警器造成矿难,。
5.道德与法制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与法制的区别:1、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
即具有阶级意志性。2、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
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即具有理念性。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3、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是靠人们的自觉来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
而触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许的。5、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
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
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6、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
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
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
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扩展资料: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律百度百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