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的基本知识

1.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一颗普通恒星, 银河系中共有约1亿颗这样的恒星。

直径: 1,390,000 千米. 质量: 1.989e30 千克 温度: 5800 开 (表面) 15,600,000 开 (核心)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物体. 它拥有全部太阳系质量的99.8% (木星具有剩余的大部分质量)。 太阳在许多神话中被人格化: 古希腊人称它为 Helios, 而古罗马人称它为 Sol。

太阳的质量由75%氢和25%氦组成(原子数量的92.1%为氢,7.8%为氦); 其他物质 (”金属”)的数量总合仅为0.1%。在太阳核心区氢转化为氦,而这些量的改变很慢。

太阳外层有不同的自转周期:赤道面25.4天自转一周;两极地区则达到36天。这个奇特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太阳并不像地球一样是一个固态球体,类似的情况在气态行星上也可看到。

因此在太阳内部,自转周期也不同,但太阳核心区仍像实心体般自转。 太阳内核的状态是惊人的,温度达到15,600,000开,压力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

内核的气体被极度压缩以至于它的密度是水的150倍。 太阳释放能量为3.86e33尔格/秒(即38600亿亿兆瓦),它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

每秒大约有700,000,000吨的氢原子被转化为大约695,000,000吨的氦原子并放出5,000,000吨(=3.86e33尔格)的以伽马射线为形式的能量。由于射线向球体表面射出,能量不断地被吸收和散发,使得温度不断接低,所以才有内外巨大的温度差和基本的可见光。

由对流输出的能量至少比辐射发散的能量高20%。 太阳的外表面被称作光球,温度约为5800开。

太阳黑子属于太阳上“凉爽”的地方,仅为3800开(它们之所以看起来比较暗是因为与周围地区比较的缘故)。太阳黑子可以很大,直径可达50,000公里。

太阳黑子的产生是由于复杂且目前又不为人所掌握的来自太阳磁力区的作用所产生的。 处在光球之上的一个小范围被称作色球。

在色球之上即阔又稀的物质称为日晕,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但它只有在日食时(左图)才能被观测到。日晕的内部温度超过1,000,000开。

太阳的磁场作用力极大(按地球标准)并且十分复杂。它的磁层范围甚至大大超过了冥王星。

除了光和热,太阳也发散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多半为电子和质子)形成太阳风,以450公里/秒的速度在太阳系中传播。太阳风和高能量粒子在太阳上闪光时发射,会对地球上的潮浪及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并会由此产生极光。

最近从Ulysses号飞船上传回的数据显示由两极发散的太阳风移动速度翻了一倍,达750公里/秒,在低纬度区也有此现象。两极区的太阳风组成也不同,而且太阳磁场区看来也是惊人的不稳定。

更多的有关太阳风的研究将在最近上空的Wind,ACE和SOHO飞船协助下完成。它们将利用动态稳定的优势,直接处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离地球1,600,000公里的地方。

太阳风使得彗星产生了彗尾,有时甚至在飞船的轨道上产生可测量的效果。 壮观的环圈突起物,日冕,也常在太阳边缘部分显现。

(左图) 太阳的能量输出不是稳定的,太阳黑子活动的数量也一样。太阳黑子活动在17世纪后半叶有一个周期异常微弱,称为 the Maunder Minimum,它正好与当时北欧不正常的低温期巧合(小冰河时期the Little Ice Age)。

太阳形成至今,能量输出已增大了40%。 太阳已有45亿岁了,从诞生至今它已用去了内核中一半的氢原子了,它仍将“温和”地辐射50亿年左右(虽然那时它的光亮度将是现在的一倍),但最终它将耗尽所有能量。

那时它将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随着状态的变化终会将地球一同毁灭(有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行星系)。太阳的卫星 一共有九大行星及大量的其他小物体围绕太阳公转。

(确切的说,规定行星及小物体的标准有一场争论,说到底只是个定义的问题) 行星 距离 (公里) 半径 (公里) 质量 (公斤) 发现者 发现日期 水星 57,910,000 2439 3.30e23 金星 108,200,000 6052 4.87e24 地球 149,600,000 6378 5.98e24 火星 227,940,000 3397 6.42e23 木星 778,330,000 71492 1.90e27 土星 1,426,940,000 60268 5.69e26 天王星 2,870,990,000 25559 8.69e25 赫歇耳 1781 海王星 4,497,070,000 24764 1.02e26 Galle 1846 冥王星 5,913,520,000 1160 1.31e22 Tombaugh 1930。

2.关于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扩展资料:

太阳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太阳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22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表面和大气层中的活动现象,诸如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日珥)等,会使太阳风大大增强,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

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增强还会严重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及航天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卫星上的精密电子仪器遭受损害,地面通讯网络、电力控制网络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命构成威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

3.太阳的知识

在茫茫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

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开。

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

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近日,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发射的两颗太阳探测卫星STEREO运动到了太阳两侧相反的位置上,首次从前后两面拍摄下了完整的太阳立体图。

STEREO团队成员Angelos-Vourlidas表示,这是太阳物理学的重要时刻,STEREO第一次确认了太阳是一个球形。

4.太阳的知识,

英文名称:

sun

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0.15~4.0微米之间。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 0.475微米处。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

长波辐射。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5.有关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6.关于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太阳系中,会发光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心(银河系的中心)运行(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从化学组成来看,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

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最接近的一颗是红矮星,被称为比邻星)。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由于氦燃烧产生的能量比氢燃烧产生的能量多,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

当转向新燃料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这时由于太阳质量的下降,这两颗行星将会离太阳更远)。

7.太阳的相关知识

太阳的内部,从里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 ,从内向外分为光球 、色球和日冕3层(见图)。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日面许多现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产生于对流层。而外层大气里的一些剧烈活动(耀斑、冲浪、日珥的变化等)及太阳风等的动力也来自对流层。

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等离子体球。它的年龄约50亿年,现正处于“中年阶段” 。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8*108千米 。太阳主要的参数是:半径为6.96*105千米,质量为1.989*1030千克 ;表面有效温度为 5770K ,中心温度约1.5*107K ;平均密度 1.409*103千克/米3 ,中心密度约1.6*105千克/米3 ;辐射总功率3.826*1026瓦 。太阳辐射覆盖很宽的波长范围,从γ射线到X射线 、紫外线 、可见光、红外线直至米波段的射电辐射 , 其中0.2~10.0微米波段的辐射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99.9%。此外,太阳还辐射大量的粒子流,这包括太阳风及耀斑爆发时产生的高能质子事件 。通过光谱分析,已知太阳大气内有69种化学元素,其中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次是氧、氮、碳,然后才是金属和其他非金属元素。按质量计 ,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他元素占2%。

太阳是银河系旋臂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 、离银心(见银河系)约10秒差距处 。它除了周期约27天的自转外还有两种运动 ,一是以大约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转动 ,二是速度为19.7千米/秒的本动 ,本动的向点坐标是银经56°,银纬+23°。

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绕它公转。地球的环境特征乃至地球上的生命都强烈地依赖于太阳。其次,作为大量遥远恒星的代表,太阳离地球很近且光度很强,我们能观测到它的物理结构细节和微小的光度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有关太阳大气结构,日面活动客体及太阳风等的物理状态及其变化。我们可以以太阳作参考来检验恒星的构造和演化理论。太阳集特殊的温度、密度分布和极大的特征尺度于一体,使它成为具有特殊物理条件的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因此,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无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还是对研究恒星、宇宙以及对基础理论学科向外,由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三个层次组成。

8.了解太阳的知识

太阳对太阳系而言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并占支配地位的天体。它的直径达一百四十多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百多倍;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九十九点八。要用一百多个地球才能填满太阳的圆面,而它的内部则能容纳大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摄氏一千五百万度,在那儿发生着氢-氦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每秒钟要消耗掉约五百万吨的物质,并转换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释放着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

太阳已经近五十亿岁了,它还可以继续平静地燃烧约五十亿年。五十亿年后,太阳的亮度会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体积也将不断膨胀,水星、金星和地球都将进入它的大气。在经历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耗尽所有能源而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并通过向宇宙空间抛射物质而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