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科学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说明船上的人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这四句诗描写雨后天晴的自然环境。
“曜”是照耀之意,这里的“青春”是指可爱如春的青春大地;“时雨”就是及时而降的雨,“静”是使之静止、压住的意思;“辟炎景”是说驱除了炎热。诗的大意是:太阳发出白光,照耀着青春大地,及时的落雨压住了飞扬的飘尘,寒气驱走了炎热,凉风徐徐吹到我身上。
飞尘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其颗粒直径约在0.1~10微米之间。由于气压、温度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撞击,使这些灰尘颗粒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一般来说,在农村,每升空气中约有8万粒灰尘,在大城市则可达30万粒,甚至多到70万粒。所以,城市的空气就显得很污浊。
雨后的天空,飞尘顿消,洁净如洗,空气格外清新。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原来,下雨时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将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进行了加工,有的分子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有的分子则得到电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
地球是一个带有大量负电的巨大的带电体,由于静电感应,它能够使每个下落的雨滴的底部带正电而顶部带上等量的负电.对这样一个急速下落的雨滴来说,空中的正离子很难与它接近。这是因为,雨滴下部的正电荷要排斥正离子;而在雨滴上部,由于上升气流的影响又把正离子吹开。
只有空中的负离子,才容易受到雨滴下部正电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因此,下落的雨滴往往带上很多负电荷。
大家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样,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通道附近的飞尘就被吸引到带电雨滴上,正像带电的橡胶棒吸引纸屑一样,于是飞尘随着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
假如你在刚下雨时,把一个干净的脸盆放到院子里,过一会再去看,脸盆底就沉淀了一薄层沙土,它们是粘附在雨滴上,随雨滴一起落到盆中的。这就是古诗名句“时雨静飞尘”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及其慎重,为了避免费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
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自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
《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
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
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作柴禾。
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
开花传粉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第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植物器官。
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采集豆荚,剥去果皮以后,得到豆,作为食物。
而植物体上的其它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上。
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古人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豆”呢?表面上作者是职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迫害得如此紧急。
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
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的大豆(Giycine max L.Merrill)的种子和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它各色豆。
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iycinesoja Sied.et Zucc),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
19世纪后期传入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豆科植物的根非常特殊,上面长满了米粒至黄豆大小,圆球形或长枣形,各种形状的小瘤状突起,统。
2.有关科学知识的诗句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宋.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
古诗词与科学知识: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3、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赤道线速度和公转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地垂直气候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5.许多古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下表中的古诗文与所蕴含生物科
①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特性.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和真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③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故表中的古诗文与所蕴含生物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