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物进化的知识点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进化的本质: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隔离,选择共同进化: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另外,拉马克的进化观点: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是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人类进化方面的知识
人类进化过程: 1、地球史及生物的演化 追溯人类的起源,就必须从地球上出现生物以及生物的演化来开始,谈到生物的演化又一定要涉及到地球的历史。
据宇宙学家估计,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50亿至200亿年。按照现代人们所承认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50到200亿年前,宇宙的物质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密度极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使这些物质的温度日趋上升,结果这一紧密的物质爆炸了。
宇宙大爆炸使得宇宙中的多有物质,都向四面扩散。形成了基本粒子,并开始形成原子核。
随着体积的不断膨胀,温度由高到低,宇宙由辐射状态变为物质状态,于是生成了上千亿的银河系,难以统计的星体,恒星、卫星、行星等等。一个银河系大约包含一千亿的星体,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星体,我们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九个行星中的一个。
太阳系是大约50亿年前形成的。地球形成约在50到46亿年前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大部分时间只有无生命的物质。
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随着地球表面的不断冷却和水气的增加,大地开始出现了水并逐渐汇集得越来越多。
约在3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海洋。几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机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在太阳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机质形成了蛋白质。在随后的几亿年中,这些蛋白质越来越复杂,终于在34或33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了。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为五大阶段,也就是五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距今40~25亿年)。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
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核生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但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地球表面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
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
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节肢动物和腔肠动物了。 古生代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这一时期还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
许多地方都布满了茂密的森林。 中生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
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
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luo)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恐龙和最早的鸟类——始祖鸟。
新生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
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兽类大量出现,从中分化出了一支灵长类,从灵长类中又进化出了猿类。
第三纪是哺乳动物繁盛时期。第四纪便进入到了人类的时代。
灵长类也开始出现,并从中逐渐发展出了最早的猿类。猿类头盖骨低平,颅腔很小,骨壁很厚,眉嵴特别粗大,颏部后缩。
它具有较复杂一些的脑、肠,较广阔的胸和扁平的胸骨。生活在大约1400万年前的古代猿类(类人猿),就是人类的远古祖先。
2、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人类起源于古猿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呢?19世纪之前,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经历过传说、假说和学说三个阶段。世界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天地开辟传说,包括解释宇宙、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的起源;另一类是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包括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例如,神话宗教的解释女娲氏和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泥土造人。 19世纪中叶,人类学和考古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提供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科学证据,提出了从猿到人的假说和学说。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对植物学很有研究。他出版了《动物种志》,建立了“双名命名制”,即把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对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影响很大。
他又根据花的雄蕊数目的位置作了认为的分类法。林奈最初认为植物的“种“是永恒不变的,但在他的另一不著作《自然系统》最后一版中,删去了“种。
3.进化有哪些理论知识
人类自从开始研究自然就注意到,生物的身体构造都非常适合它们的生活方式。如鸟喙的形状很适合啄食种子,而牛羊的嘴则适合咀嚼草类。物种的这些差异并不是专门制造出来的,而是物种逐渐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过程就叫作进化。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物种可能多达3亿~10亿。这么多的物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进行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进化过程。
进化的理论
数千年多,人们对众多生物的来源迷惑不解,提出了种种解释,最终认识到生物是通过不断进化而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观察到动物进化得愈高级,它的生理机能也就愈高级。然而,直到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学哲学》一书,提出了他的进化学说,才奠定了现代进化论最初的基础。最重要的阐明生物进化的理论则是19世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学说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进化论,唯物地阐明了生物进化的机制,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随着遗传学和生态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深入到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进化论有那些主要内容
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野外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由于宗教信仰偏见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终证实了达尔文这一远见卓识。所以,这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
三,自选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自然选择的存在,是已被无数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但是,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使用范围并不象达尔文设想的那么广泛。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即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的机制,对于非适应性的进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机制。也就是说,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考虑到适应性进化是生物进化的核心现象,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也是成立的。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较有争议的部分。在达尔文在世时以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部分生物学家,特别是古生物学家,都相信生物进化是能够出现跃变的,认为新的形态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跃变,而不是微小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缓慢而逐渐地累积下来的。包括赫胥黎在内的一些古生物学家由于强调生物化石的不连续性,而持这种观点。在遗传学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早期遗传学家们由于强调遗传性状的不连续性,也普遍接受跃变论。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综合”学说将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成功地结合起来,渐变论逐渐占了优势。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古生物学和进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进化过程很可能是渐变和跃变两种模式都存在的,跃变论又有抬头的趋势。不过,进化论所说的跃变,除了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形(例如植物经杂交出现新种),并非是指在一代或数代之间发生的进化,而可能经历了数千年、数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只不过以地质年代来衡量显得很短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