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几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五、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
2.游褒禅山记中的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A.课时安排:三教时。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
3.游褒禅山记中的知识点
OOO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OOO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OOO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OOO省略句、判断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此余之所得也 11.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1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OOO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七)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OOO多义词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欣赏)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an)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8.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狄公有盛名(名声) OOO。
4.游褒禅山记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六、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望采纳。
5.速求《游褒禅山记》中所有“其”的用法请按课文顺序来
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指的是“我(自己)”)三、“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其院”指那个禅院.)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欲出者”指那些要求出来的人.) 四、“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五、“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6.《游褒禅山记》字词解释句式
1、省略句: ⑴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⑵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⑶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⑷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之”) ⑸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⑹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判断句: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示判断) ⑵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示判断) 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示判断) ⑷ 此余之所得也(“……也”表示判断) ⑸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