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恢复高考的诗

1.恢复高考的回忆录

从“鸭蛋滚滚来”到“桃李朵朵开”――三十年前参加“文革”后第一次高考阅卷忆趣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 夏传寿这是30多年前的两张珍贵的全家福。

每年六、七月份,都是考试、阅卷的大忙季节。每到此时,我总会拿出这两张旧照片看了又看,边看边想,想想自己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的往事――十年动乱后的一九七七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虽然我是“文革”前已经考入大学的“老大学生”,但是从祖国命运和前途着想,从千百万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的角度着想,自己还是兴奋得夜不能寐,欣然赋诗――中央决定复高考,知识青年拍手笑。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

一颗忠心红又红,两种准备牢上牢。身居乡村小茅屋,心怀四化大目标。

于是,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因刚刚拨乱反正,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全国统一进行,而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

我们安徽省集中在江城芜湖的一座农业学校的校园统一封闭式阅卷。笔者当时在皖南山区广德县誓节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有幸被抽调参加这一神圣的工作。

当时我虽大学毕业后教书已近十年,可参加高考阅卷还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当时所在的学校也是第一次有幸派员参加这一神圣而又神秘的工作。

所以,自己和学校的领导、同事的自豪感和高兴劲溢于言表。妻子替我精心准备了行装,还奢侈地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特意买了条当时流行的毛料裤子给我换上。

临走的那天,她挈女将子,送了又送,叮嘱了又叮嘱,惹得同事们笑话我,笑得我和妻子都面红耳赤。学校的老师还特意用全校唯一的一台“海鸥牌”120相机给我们拍下了这两张全家福,留下了那难忘的岁月印痕,留下了留下了我和妻子青春的身影,留下了我们一双儿女稚气的笑容,也留下了妻儿和我依依惜别的深情……到了芜湖,我们就被“关了禁闭”,吃喝拉撒睡和阅卷工作都在一个地方。

那年头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手机,连固定电话也不多见。好在有来自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数以百计的男女老师朝夕相处,倒也不觉得寂寞和孤单。

阅卷的揭幕仪式――动员大会上,省教育厅领导给我们讲了许多思想重视、注意保密等“大道理”,有关专家和负责人又讲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小细节”。在阅卷场所,我见到了一些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我们上班时间紧张地阅卷,茶余饭后便轻松地交谈阅卷中遇到的奇闻趣事。记得我被分工批改作文,你知道吗,10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可占70分哦(还有一小段文言文翻译10分和现代文内容20分)。

因为是取消十年后第一年恢复高考,全国各省市命题专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30个省市光作文题就有五六十道(有的省市拟了两道甚至三道)。我们安徽省那年的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是两道(考生任选一道):1、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攻关诗》)谈起(1977月7月刚开过全国科技大会。)

2、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华国锋接班。)那年的作文题虽多,但大同小异,政治色彩比较浓,大多是紧跟形势,大唱高调的。

其他省的作文题有不少都类似安徽的作文题。口碑较好的是浙江的题目:《路》。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浙江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在网上又以高票紧随全国卷I《摔了一跤》位居榜眼。不过咱们安徽的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夺得探花。

那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村户口的则回乡务农。

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 ,来跨越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乎,考生的年龄和文化以及反映在答卷上的水平都参差不齐。

一天,理化组的阅卷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今天改到一份卷子,上面一个题也没答出来。不过这位考生倒也颇有自知之明,自己已在卷子上画好了一个大鸭蛋,而且画得阴阳面分明,立体感很强。

更有趣的是鸭蛋旁还题了两行字:阅卷老师辛苦了,送个鸭蛋来慰劳!又一天,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在一份卷子上发现了一首题为《答卷有感》的打油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我来。考试干瞪眼,鸭蛋滚滚来。

此诗一经传出,迅速传开。有的教师还欣然命笔,和诗凑趣。

现录步其韵者两首,以飨读者诸君:其一 《答某考生》小子尚有才,无才写不来。回去好好学,明年重新来。

其二 《阅卷有感》老朽本无才,头头逼我来。若无好酒菜,明年不再来。

十多天的阅卷生活是紧张的,也是愉悦的。令人遗憾的是和谐的乐章中也有不和谐的音调。

阅卷开始几天后的一天,阅卷场所突然引起一阵骚动。只见有些老师从阅卷教室出出进进,空手出去的老师回来时都背着个草绿色军用布包,里面装得饱鼓鼓的。

其他老师好奇地一看,原来里面有酒和茶叶。听背包的老师说,这是他们县有关领导专门。

2.弹指一挥间恢复怎么描写高考四十年唯美句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要到来了,回想四十年前的今天(1977年6月6日),我正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呐,正在做好准备,准备投入紧张的三夏麦收呐,农谚说:芒种三天见麦茬,在京津冀一代每年都是6月10号开镰收麦子。

紧张的麦收结束后,村里决定放我们知青几天假,放我们回北京休息几天。一到了北京我们就赖着不走啦,到了学生放暑假的时候我就听到了要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这下就更有理由赖着不回村啦,一直在家“复习功课”备战高考,一直到了11月底才忙忙带着一本十一大文献汇编赶回村里参加高考,12月10号一早和另外一位同村的知青骑着跟老乡借来的铁管子自行车赶到了离村10里的青云店小学考点,一共考了四门:数学、语文、政治、理化(相当于现在的理综)。

考完扭头又跑回北京赖着不回啦,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最要好的同学给我传来了参加体检的消息,我们那年是先考试后体检的,280分过体检线,也就意味着基本上就没问题啦,容易吧?平均每门才70分就可以考上大学了。翻过年来的1978年的三月初我就自己扛着行李到位于南京东郊孝陵卫的“华东工程学院”(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报到来了。

这就是我当年参加高考的经历。我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今天那些1960年以前出生的下岗工人要自动放弃这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机会呢?是不是他们的觉悟很高要把这个改变命运的好机会让给我们这些能考上的同龄人呢?要不然就是他们就是为了今天能够下岗失业贫困潦倒才放弃这个机会的吧?否则,就算是你的运气级差赶上了全员下岗,今天找工作再就业的时候也不至于连刚毕业的大学生都竞争不过吧?。

3.恢复高考的回忆录

从“鸭蛋滚滚来”到“桃李朵朵开”――三十年前参加“文革”后第一次高考阅卷忆趣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 夏传寿这是30多年前的两张珍贵的全家福。

每年六、七月份,都是考试、阅卷的大忙季节。每到此时,我总会拿出这两张旧照片看了又看,边看边想,想想自己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的往事――十年动乱后的一九七七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虽然我是“文革”前已经考入大学的“老大学生”,但是从祖国命运和前途着想,从千百万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的角度着想,自己还是兴奋得夜不能寐,欣然赋诗――中央决定复高考,知识青年拍手笑。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

一颗忠心红又红,两种准备牢上牢。身居乡村小茅屋,心怀四化大目标。

于是,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因刚刚拨乱反正,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全国统一进行,而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

我们安徽省集中在江城芜湖的一座农业学校的校园统一封闭式阅卷。笔者当时在皖南山区广德县誓节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有幸被抽调参加这一神圣的工作。

当时我虽大学毕业后教书已近十年,可参加高考阅卷还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当时所在的学校也是第一次有幸派员参加这一神圣而又神秘的工作。

所以,自己和学校的领导、同事的自豪感和高兴劲溢于言表。妻子替我精心准备了行装,还奢侈地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特意买了条当时流行的毛料裤子给我换上。

临走的那天,她挈女将子,送了又送,叮嘱了又叮嘱,惹得同事们笑话我,笑得我和妻子都面红耳赤。学校的老师还特意用全校唯一的一台“海鸥牌”120相机给我们拍下了这两张全家福,留下了那难忘的岁月印痕,留下了留下了我和妻子青春的身影,留下了我们一双儿女稚气的笑容,也留下了妻儿和我依依惜别的深情……到了芜湖,我们就被“关了禁闭”,吃喝拉撒睡和阅卷工作都在一个地方。

那年头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手机,连固定电话也不多见。好在有来自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数以百计的男女老师朝夕相处,倒也不觉得寂寞和孤单。

阅卷的揭幕仪式――动员大会上,省教育厅领导给我们讲了许多思想重视、注意保密等“大道理”,有关专家和负责人又讲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小细节”。在阅卷场所,我见到了一些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我们上班时间紧张地阅卷,茶余饭后便轻松地交谈阅卷中遇到的奇闻趣事。记得我被分工批改作文,你知道吗,10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可占70分哦(还有一小段文言文翻译10分和现代文内容20分)。

因为是取消十年后第一年恢复高考,全国各省市命题专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30个省市光作文题就有五六十道(有的省市拟了两道甚至三道)。我们安徽省那年的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是两道(考生任选一道):1、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攻关诗》)谈起(1977月7月刚开过全国科技大会。)

2、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华国锋接班。)那年的作文题虽多,但大同小异,政治色彩比较浓,大多是紧跟形势,大唱高调的。

其他省的作文题有不少都类似安徽的作文题。口碑较好的是浙江的题目:《路》。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浙江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在网上又以高票紧随全国卷I《摔了一跤》位居榜眼。不过咱们安徽的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夺得探花。

那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村户口的则回乡务农。

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 ,来跨越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乎,考生的年龄和文化以及反映在答卷上的水平都参差不齐。

一天,理化组的阅卷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今天改到一份卷子,上面一个题也没答出来。不过这位考生倒也颇有自知之明,自己已在卷子上画好了一个大鸭蛋,而且画得阴阳面分明,立体感很强。

更有趣的是鸭蛋旁还题了两行字:阅卷老师辛苦了,送个鸭蛋来慰劳!又一天,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在一份卷子上发现了一首题为《答卷有感》的打油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我来。考试干瞪眼,鸭蛋滚滚来。

此诗一经传出,迅速传开。有的教师还欣然命笔,和诗凑趣。

现录步其韵者两首,以飨读者诸君:其一 《答某考生》小子尚有才,无才写不来。回去好好学,明年重新来。

其二 《阅卷有感》老朽本无才,头头逼我来。若无好酒菜,明年不再来。

十多天的阅卷生活是紧张的,也是愉悦的。令人遗憾的是和谐的乐章中也有不和谐的音调。

阅卷开始几天后的一天,阅卷场所突然引起一阵骚动。只见有些老师从阅卷教室出出进进,空手出去的老师回来时都背着个草绿色军用布包,里面装得饱鼓鼓的。

其他老师好奇地一看,原来里面有酒和茶叶。听背包的老师说,这是他们县有关领导专门。

4.问一下各位,78年恢复高考时,下乡的知识青年想去参加高考时,经常

因为当时农村有文化的人真的不多,要是知青都走光了,所有需要知识的工作都没人干,就算有人干也会干不好,所以一般都不想知青走,好的给好处挽留,不好的就暗中使绊。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