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马原知识

1.人民的名义中有哪些法律常识

《人民的名义》开播至今,该剧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该剧的播出高度关注,刊发各类报道逾百篇。其中,《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认为,“该剧中触目惊心的反腐画面,正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甚至连国家广电总局都罕见地发文表扬了该剧。

一、蔡成功将大风厂公司股权质押给山水集团的行为是否有效?法院能否将股权直接判给山水集团?

股权质押,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也就是说蔡成功作为大风厂的股东有权利将其所持有的大风厂的股权质押给山水集团,但是蔡成功却是将大风厂全部的股权都质押给山水集团,而大风厂的股份中有40%的股份是属于大风厂的职工的,蔡成功只拥有大风厂60%的股份。

从《物权法》的角度来说,对于工人拥有的那大风厂40%的股份,蔡成功未经工人授权,是无权处分的。同时,剧中多次提到,蔡成功如果不能按时归还借款,大风厂的股权就归山水集团所有,如果蔡成功和山水集团的质押合同中约定了此约定,那么该约定属于典型的流质,根据《物权法》第211条之规定,该约定无效的。

而从《公司法》、《担保法》的角度来说,用股权质押的,当债务清偿期届满,设质人无力清偿债务时,就涉及到质权执行的问题,《担保法》第71条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质物。因此权利质押的质权人也可以与出质人协议转让质押的权利,或者拍卖、变卖质押的权利。无论协议转让质押的股权还是拍卖、变卖质押的股权都会发生同样的结果,就是受让人会成为公司的股东。《担保法》规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于《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而《公司法》关于股份转让的规定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和部分出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因此,蔡成功想以大风厂全部股份做质押不仅要征得持股员工的同意和授权,从程序上还得召开股东会,并经过半数的全体股东同意才可以。而蔡成功一没有大风厂持股员工的真实授权,二没有召开股东会,因此蔡成功将大风厂公司股权质押给山水集团的行为是无效的。

既然蔡成功将大风厂公司股权质押给山水集团的行为是无效的,那么法院就不能股权直接判给山水集团。倒退一万步讲,即使蔡成功将大风厂公司股权质押给山水集团的行为是有效的,法院也不应直接将股权判给山水集团,只能确认质押合同有效,要求蔡成功履行协议。至于质权执行问题,不是法院审判阶段所能解决的。质权执行方式,质权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质物。因此,法院不能将股权直接判给山水集团。

2.当今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进行了种种调整。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程度增强的趋势;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愈加集中,垄断程度更高,国际垄断资本统治和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向全球深化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扩展为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与世界经济无计划、无秩序的矛盾;原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和消费领域生产过剩与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也扩大到全世界,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增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3.2019考研政治马原必知的知识点有哪些

政治作为公共课的三大巨头之一,却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大部分经验贴对于政治的规划都是不要急于准备,可是往往落得一个擦线的结果。

2019考研er,想拿高分,政治该如何准备呢?下面我们从政治的理解难点–马原为你剖析。 考研政治初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

包括5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考试占比24分。

马原科目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4.90年代文坛的争论主要有

语境中的90年代文学转型 ⊙ 张 霖 90年代文学之所以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与它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口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现代化」以丰富的物质形式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发生在90年代的「现代化」现实却与80年代知识份子的想象之间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个偏差迫使知识界开始重新思考许多在80年代已经提出的问题,同时,90年代文学也积极投入了对80年代文学乃至思想的重新认识,并由此发生了文学的转型. 鉴于90年代文学转型与80年代文学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将以80年代文学作为参照系,通过比较的方法,从文学发生语境、作家身份和文学核心问题三个方面,展现90年代中国文学变化的路径.为了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连续性,本文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和文学论争并不以1990年为上限,因为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先锋小说形式试验的开始,文坛内部就已经传达出文学转型的信息. 一 文学发生语境的变迁:从想象的「现代化」到现实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与80、90年代文学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在这两个十年中,作家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80年代初,「现代化」一词具有神圣的号召力,它不仅是彻底解决中国问题的整体性方案,又是中国人未来生活的理想形态,并且成为衡量中国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步程度的指标.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领域,同样要搭上「现代化」的快车,当时的作家们都热衷于思考「文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于现代化的推进,「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1 与此同时,流行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3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被作为「现代化」的美学代言引进了中国文坛,并借助「现代化」的光环占据了非常有利的理论高地.以至于在80年代初,「现代派」、「现代主义」和「现代化」这几个概念往往被当作可以相互涵盖的术语来看待.即使是对西方现代派的文艺主张持谨慎态度的学者也认为,「我们将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并且到时候将出现有我们现代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也就是「建立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两结合基础上的现代派文艺.」2而冯骥才就直接将「现代派」与「现代化」并举,他兴高采烈地呼吁:「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代派』?」3 然而,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80年代中国文坛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关系的理解存在严重的误读.实际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生是以人类对工业化(也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激烈反抗为前提的.但在80年代,当人们在谈论「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时,往往单方面强调它是现代化的历史产物,却忽略了现代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存在深刻的文化矛盾.也就是说,8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非但无意于反抗现代化,反而是以现代化的名义取得其合法地位,并使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创了独立的审美空间. 有趣的是,中国文坛虽然臣服于「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但是它从现代主义思潮中吸取的怀疑精神却对包括「现代化」在内的一切具有神圣性的权威话语保持了某种直觉的警惕.80年代后期,莫言创作了构思相当精巧的中篇小说《筑路》(1986年)和短篇小说《飞艇》(1987年).但它们却一直没有引起批评界足够的注意. 《筑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文革中的故事,一群犯有过失的农民被集合在一起,以革命的名义日复一日地参加惩罚性的筑路劳动.他们既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也不知道要修到何时.终于,在小说的结尾,一辆轰鸣的压路机在厌烦与绝望的农民面前停下来,一个青年人跳下驾驶舱,带来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的消息,并宣布他将作为新一任队长领导他们继续筑路. 《飞艇》是一个颇具荒诞色彩的作品.它的内容很简单,是说一艘装载炸药的军用飞艇在一个以讨饭为生的村子里坠毁,这给贫穷的农民以强烈的心理震撼.他们头一次见识了飞艇爆炸的威力,头一次吃到了空军的免费大餐,头一次为一颗未清理的炸弹而感到恐惧和亢奋.莫言用一种激动的语调描写出农民内心的焦虑,「这一夜全村里都响着一种类似钟表跑动的 嚓声,大家都忐忑不安、又是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一声巨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作品被忽略并非偶然.在《飞艇》中,作者让代表「现代文明」的飞艇突然从天而降,以绝对出人意料的方式闯入仍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在叫花子眼中,「飞艇爆炸」既给他们的卑微的讨饭生活带来了不同凡响的美感,也给他们的饥饿处境带来了切实的物质利益.飞艇的巨大威力和空军的富足与村民的愚昧、贫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将飞艇所象征的「现代文明」在前现代中国的异质性暴露无遗.正如小说结尾所暗示的,「现代文明」就是那颗遗留在村子里的「美国定时炸弹」,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它怀有某种恐惧.而《筑路》则是一篇寓意更为深刻的小说,在故事的结尾处,那几个农民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变革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借助文学的隐喻,作家辨认出「现代化」与「革命」一样,不过是某种神话和想象,并以独特的文学方式向读者传达出他对「文化革命的金。

5.政治必背马原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马原部分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时间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2017考研政治真题解析马原部分内容

这是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马原部分,由文都教育提供,仅供参考。

考完试的大家可以看下哦,打算考研的同学也可以研究下。沪江考研预祝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2014考研政治试题中马原部分从考察内容上看,依然是哲学一家独大,4道单选中2道为哲学,4道多选中亦是2道哲学,占了选择题的半壁江山。

34题分析题依然是单独考察哲学部分,而且是考察哲学部分中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没有涉及今年特别受关注的历史唯物主义。这已经是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五年马原分析题单独考察哲学,而且只考察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了。

这样的命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马原的命题相对稳定,很少受社会热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不可从时政的角度反推马原的命题;第二,马原中的哲学部分,尤其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是考察的重中之重,得此二章得马原。 从考察风格上看,马原亦延续了往年的风格,即选择题部分,哲学部分主要为案例型试题(从具体到抽象)、关系型试题(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政经部分主要为关系型试题,而科社部分主要为知识再现型试题。

分析题部分第一问是从具体到抽象,答题方法是罗列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原理,第二问是从抽象到具体,问“启示”,答题方法却不是联系实际,依然为罗列原理,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主观题答题技巧讲义》4-5页) 。

7.马哲知识回答简述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满足社会需要所作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以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现实的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本质上是统一的.1、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人,其人生在对社会、对他人具有价值意义的同时,都毫无例外地对自我也具有价值.2、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个人以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服务性劳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需要,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人生的物质价值不仅仅指个人和社会的物质消费价值,而且包括物质生产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精神价值,是个人以他创造的精神产品及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满足社会和自我的精神需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