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的治理地理知识

1.产生水华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基本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低水平的制造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流失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高密度水产养殖遗留的剩余饵料,以及在航运、旅游等水上活动产生的一些污染物,都造成了富营养物质大量输入湖泊。

湖泊生态系统本身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如水草、芦苇、沉水植物、湖畔湿地等都是天然的净化器。而现在由于人类对湖泊的围垦,湖泊沿岸的水利工程等都破坏了湖泊的自净系统。

从而造成营养源的输出途径减少,营养物质大量过剩,最终形成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蓝藻水华的爆发。

蓝藻是水中的浮游植物,当水中的氮、磷等有营养盐浓度大量增加后,为其快速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适度的温度光照等条件,形成蓝藻爆发性生长,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形成水华。大量的蓝藻水华堆积死亡后,还会分解产生对人体及水体生态系统有害的藻毒素,蓝藻水华的爆发直接危害到滨湖城镇的供水。

90年代初,太湖北部紧邻无锡市的梅梁湾因水华大暴发而导致100多家工厂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

我国的巢湖、滇池、阳澄湖、淀山湖、洪泽湖等都发生过严重的蓝藻水华爆发。大量的湖泊因水质恶化而导致原本并不缺水的地区,也发生水质性缺水。

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主要是控制污染源,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建造生活污水处理厂,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 但是西方国家以这一套思路和技术治理成功的湖泊都是深水湖,对于浅水湖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就是浅水湖泊的内源污染没有得到控制,而浅水湖底泥容易被风浪等搅动发生悬浮、释放,并再次成为新的污染源。我国曾在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滇池草海等湖泊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湖底清淤,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应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控制点源面源污染;第二阶段以控源加生态修复,重视湖中源内污染的治理;第二阶段应强调流域管理,包括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内容,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实现流域及其湖泊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请问,什么是水华现象,如何防治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要防治,主要是减少排入水体的氮、磷。

3.地理论文《长江三峡工程· 弊》

三峡工程有弊的一面: 灌溉、蓄洪、通航、养殖、发电,随便拈一样,都吸引我们的眼球,牵我们心动。

单发电带来的实惠,足以让我们的脸绽开一朵朵菊花;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更让我们一次次翘起大拇指。可我们是人类,倘若只沉溺于受惠得益,那笑脸一定狰狞,那开怀一定自私。

曾几何时,我们一面警醒,一面又善于忘记;一面拼命叫喊保护生态环境,一面又悄悄进行新的破坏。至少在目前情况下,还没有跨过临界,走向正值。

中国有句古话,叫其利大,其弊也多。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三峡工程如斯巨大的利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弊。

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水库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态,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给洄游鱼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白鱀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因大坝阻挡,不能回游,生存受到巨大影响,长江的生物链以受到巨大破坏。

长江流域曾是洄游鱼类理想栖息地,因为它给洄游鱼类生活提供了繁殖场、育卵场、产卵场和洄游通道。三峡水库落成后,长江中上游激流变成缓流,使适应激流性鱼类失去生存环境。

而修建鱼道成本大,难度高,效果如何,也有待论证,加之认识不统一,目前我国所修大坝都没有考虑鱼道。媒体曾报道过许多洄游鱼类撞死在坝堤上的惨剧。

2006年六国组成一支长江考察团,经过38天寻觅,也没见到白鳍豚出没的踪迹。而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内,鲟鱼、鲥鱼已大为减少,中华鲟、白鲟、胭脂鱼,都明显受到冲击,即使连最普通的青鱼、草鱼、鳙鱼、白鲢等具有半回溯性鱼类,由于河流生态变化,也产量锐减。

人类在获利于水库工程时,鱼类最先遭殃,对此我们是否应该有点悲悯情怀。再说水库虽有巨大水面,但水深温寒,却不适宜养殖鱼类。

2)山体滑坡及淤泥的隐患 三峡库区,由于长时间浸泡,高水位落差,会造成山体滑坡,形成消落带,大量崩岸涌浪高达数十米,范围十余里,而这也将带来很大隐患。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

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

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如果,专家的预测正确,那100年后我们的子孙看到的三峡工程只是一个耗费了900亿元的大型“堆土场”,而长江下游的上亿人民又只有望泥兴叹呀!而由于泥沙的沉积又回使三峡水库的库容大大降底,随之而来三峡工程引以为豪的防洪、发电效益也会大大减弱! 3)对通航的影响 库区每天形成的大雾天气,极不利于通航。

虽然从理论上说,河道深了,通航条件好了,会增加通航能力,但由于长时间大雾弥漫,实际通航能力,并不像我们当初想得那样如意。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

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

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4)对气候的影响 带来气候性影响。

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断言,天府之国近几年来冬干春旱的反常气候,与水库有多大关联,但至少不能排除此影响。我们不能不满腹狐疑,向来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何以在水库落成之后,频频遭受气象性灾害。

而处于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水位也连续跌至历史最低,许多渔民无业可做。07年湖北沙市水位也跌至140年来最低,湘江水位也接近历史的枯水期,这些因素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气候,因为气候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

5)文化遗产方面 我们生活在三峡地区,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我们却不能在把这些留给我们的子孙。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如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如川江号子几乎绝迹。

6)其他方面的影响 江水文环境的大变,致使近年来洞庭湖鼠灾泛滥,农作物几乎绝收。少数脑活乡民,向广东贩卖鼠肉,以减少损失。

其中隐患让人想到03年SARS,不寒而栗。库区水面垃圾成岛,水华频增,污染严重,使治理成本加大,已高于世界7%。

我国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损失已占GDP15%,远远高于发达或其他发展中国家。

4.2010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应注意什么

2010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提醒一、几个值得关注的点:关注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在近几年全国卷中每年都出现,而对这部分内容考核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几个特点:由静态考察向动态考察变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察;从全面向局部的变化,即呈现材料不在以完整的一幅光照图来呈现,而是注重局部和细微处的信息呈现,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面到线和点的变化,主要关注切点、交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交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及这些点的空间运动变化的规律;由光照图到模拟图变化,不再以学生熟悉的图形作为命题背景,而是另辟蹊径由书本抽象出一种变式图式来考察。

要密切注意文图和图文之间的转换,把所给图形或文字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利于解题。遇到光照图的变式要多考虑,记住尽可能缺图补图、变式图还原,努力实现图图转换和图文转化或文图转化,这样变不熟悉为熟悉,许多问题不难解决。

关注气候:气象和气候是高考考察的又一个钟情点,气象现象和气候要素的变化要善于从成因角度去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必然事出有因,影响因素要从现象的有无地带性规律性去思考,地带性规律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而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多由地面状况造成,而其中地形因素是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有些现象要从所给的材料中去寻找答题依据,而不是单纯靠记忆来完成的。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一般笼统地说成是“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但要注意这主要指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受西风的影响,有的地区要考虑地形的影响,如南美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对一些小知识的放大考察是高考重要特点,如热力环流、如天气系统等,如果单独考察难度不大,而命题者往往把这类小知识放在大的解题背景中去考察,如考察大气环境问题中就可能会把热力环流、反气旋、锋面逆温等嵌入其中,往往不易发现解题点(或者得分点)。

关注人地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人地矛盾的加剧必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对这类问题要注意从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生物等)、对策(法律层面、意识层面和措施层面——从原因方面找,尤其关注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去考虑。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方面去寻求答题的依据(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际协调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业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社会稳定)。

对于资源问题分析思路与环境问题相似,要注意资源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和人为;时间和空间)、影响(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和水)、对策(开源和节流、区际协调等)。关注区位分析和区际协调:区位思想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区位因素是区位分析的关键,区位的两层含义要清楚,区位因素的实质就是影响因素,强调一定区域内部各种要素与核心事物的关系。

区位思想要注重区位的比较分析和区位的综合分析,关注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类题型,一类重在区位因素的分析,从理论上确立区位思想。另一类重在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区位因素的比较较各自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例如,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产业转移问题等,其实质就是区位分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关注区位思想、关注区位分析方法和区位分析具体案例。对于某些人类活动(自己比较陌生的)首先要进行归类,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

如07年江苏卷,要求依据所给资料分析江苏风能发电的有利自然因素?首先要确定风能发电是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再依据影响工业生产地自然因素区分析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但事实上许多考生只能回答出风能资源丰富,而对材料中滩涂广却视而不见。区域发展过程中区际协调发展是现代生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区际协调主要包括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有:生产协作、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关注台湾问题:台湾大选及两岸三通揭开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新篇章,台湾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台湾及其相关问题成为09高考应该重点关注的时事地理,宝岛丰富的物种、宝岛的自然地理特征等可以通过一幅带有经纬线的地形图就可以完成资料的提供,宝岛与大陆的关系中重点要关注闽南经济区的建立问题,区位分析理应成为重点,两岸关系的改善对台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有必要关注。

二、谈谈应试:应试心理:《羿射不中》的故事。故事中后羿平日箭无虚发,可一天,夏王指着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靶子对他说:“请射吧!射中赏你万金,不中削掉你千户的封邑。”

后羿听后射不中。其实高考也像后羿射箭,如果你患得。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