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音乐相关常识
艺术歌曲(Art song):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它包括:(1)歌词多半是采用著名诗歌;(2)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3)多采用钢琴伴奏;(4)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前奏曲(Prelude):是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练习曲(Studi):分为两种:(1)一种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创作的乐曲,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如车尔尼;(2)一种为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出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如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斯特里亚宾等。
波兰舞曲(Polonaise):最初是为贵族的沙龙用作伴奏之用的,后来被城市作曲家移植到钢琴音乐中。肖邦笔下的这种体裁是三拍子,中速的,形式上对称严谨,有浑厚的钢琴织体。
奏鸣曲(Sonata):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也称“奏鸣曲套曲”。由三、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种乐器独奏或一种乐器与钢琴合奏,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为:第一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部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协奏曲(Concerto):一件乐器或两件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Concerto一词两意:一为“竞争”;一为“同心协力”。由此可看出协奏曲的特征。
在第一乐章的结尾部分设置有华彩段,强调独奏演员的技巧。 16世纪出现教堂协奏曲,18世纪末独奏乐器协奏曲基本定型,莫扎特创作了不同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曲式结构。
19世纪初,贝多芬运用叫乡音乐的协作手法,将协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协奏曲一般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并常殿以华彩乐段;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快板,一般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第二和第三乐章之间,有时也插入华彩乐段。此外,也有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
交响诗(Sympho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管弦乐曲,由李斯特首创,他提倡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使用标题提示听众,李斯特创作了13首交响诗,其后有众多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如斯美塔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幻想等都属于此类。
交响曲(Symphony):充分发挥各种预期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 序曲(Overture):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音乐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斯卡拉蒂——意大利式序曲;速度为快—慢—快;吕利——法国式序曲,速度为慢—快—慢;18世纪后古典主义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的戏剧结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把序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欣赏。
变奏曲:是对一个音乐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化和反复所构成的音乐作品。依变奏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严格变奏曲(含固定低音变奏曲和装饰性变奏曲两种)和自由变奏曲两类。
变奏曲可以有一个音乐主题,也可以有两个音乐主题(即二重变奏曲) 华彩乐段:意大利正歌剧中独唱者在咏叹调处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常插用此段落,通常是由独奏者一人完成。华彩乐段的演奏比较自由,难度也较大,演奏者可在此充分发挥其演奏技巧及乐器的表现性能。
华彩乐段最初是由演奏者即兴表演,后来成为作曲家创作作品的组成部分。 组曲:由若干相互对比的乐章连接而成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其中的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国古典组曲通常由同调的阿库萨基四首舞曲组成。
近代组曲有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段乐曲而辑成的,也有标题交响组曲等。 套曲:是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或声乐曲,用套曲曲式结构。
器乐套曲主要有古典组曲、近代组曲、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交响诗等,如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古希腊音乐的形态特征(旋律、节奏、织体、调式体系) 旋律与节奏: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实际上萌芽阶段的音乐艺术基本都是如此,音乐并不是以声音的形式独立存在的。
如中国的“葛天氏之乐”)。其中诗的地位远高于乐,所以旋律和节奏都受到歌词抑扬顿挫和长短节奏的影响。
所谓的织体,可以分成三类,即单声织体(只有一条单旋律),复调织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同时出现),主调织体(也称作和声织体,即一条旋律加上和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艺术属于极为初级的阶段,因此还是单声织体。
调式体系:此时的调式都是一部落名称为名,为八度或者双八度音节从上至下排列,以四音列为基础单位。在古希腊音乐理论家看来,每一种调式都有不同的伦理特性,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调式是坚定、富于男子气概的,弗里几亚调式是可以激发热情的,利第亚调式则带有感伤的意味。
(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家所处的地带与古希腊罗马相距甚远,二者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也同样认为音乐具有伦理特性……后来这种特性被人们所忽视,直到现在音乐治。
2.中西方音乐差异的资料
1、音乐思维模式
中国音乐体系较之于西方音乐体系最根本的不同是它充满了辨证精神。“声可无定高”、“拍可无定值”,曲调可自由地“旋宫”、“转调”等,中国传统音乐即成为了一个活的、开放性的表叙系统。
而西方音乐体系具有确定性,“音皆有定高”、“拍皆有定值”“按谱演奏”不可添一音不可少一字。
2、“音”与“声”
在西方音乐的演奏中,重要的是奏准每一个定点的音位,以保证交响的和谐进行,而无须发挥诸如中国乐器所常用的吟、挠、绰、注之类的特殊技巧。
而在中国音乐中,音高的最小单位“声”,中国乐理中“音”为集体概念出发,不同于西方乐理中倾向严格规定、点状的、定量概念的“音”。
扩展资料
中西方音乐发展史:
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详细的时代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等。
欧洲的古典音乐是在中世纪的伊利莎白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3.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乐理知识
说起古典音乐,我上了大学之后,毫不犹豫地报了西方音乐欣赏的选修课,没想到到了研究生又报了一次。
开始只知道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三个人,后来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了解到了斯特劳斯,肖邦,维瓦尔蒂,布里顿,德沃夏克等伟大的音乐家。
我觉得古典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欣赏,更是对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的鉴赏和探索,通过古典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可以了解到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性格。因此,没有深厚内涵的音乐家是不可能写的出伟大的作品的,最多只能成为优秀。我想这也是音乐家要的达到的目的吧,要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理解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表达给听众。当他们作曲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贵族和听众的时候,伟大的作品才会诞生,尽管可能在当时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我在听古典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看这个曲目的背景和来历。否则只是欣赏其旋律的话,可能会无所收获。
《莫扎特传》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愧为奥斯卡的获奖影片。这部电影重点突出了莫扎特的天才和萨里埃里的嫉妒(电影为了个性鲜明和矛盾的突出,丑化了萨里埃里)。莫扎特极具音乐天赋,当萨里埃里看见他的手稿的时候,萨里埃里惊呆了,莫扎特竟然没有一处修改,而每一处也无法修改,因为太完美了。萨里埃里认为莫扎特不是在创作音乐,他所要做的仅仅是把自己脑中的乐符抄下来,同时也感叹为什么上帝不赐予自己这样的天赋。
而萨里埃里对莫扎特的嫉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更多的是因为莫扎特的张狂和自信,还有他对传统的宫廷内部制度的藐视,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曲家,他不受任何人的束缚和控制。
还有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真是震撼灵魂的伟大的作品。它把莫扎特去世前的那种心理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有无奈,有苦闷,有悲凉,那种复杂的心理状况让听者无不为之感到惋惜。难怪有人说世上怎会有如此悲伤的旋律!
可以说贝多芬始终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由于他长得丑,几次被心爱的女人拒绝,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而他后期的失聪更说明他不是上帝的宠儿。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他还能创造出第九交响曲这样的作品,则更加体现了贝多芬的伟大。要知道,失去听力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好比厨师失去了味觉,画家失去了眼睛一样。而正是这样的贝多芬创造了后人无法超越的交响乐的顶峰。所以贝多芬的音乐是不能不听的。他的《田园》,《命运》《第九》都被我请进了电脑。
后来便是圆舞曲大师施特劳斯,他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的森林》《皇帝圆舞曲》和《春之声圆舞曲》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反复的听这些曲子。
同样是这个时候我听到了我认为最好的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陆》。尤其是那气势磅礴的第四乐章,令我百听不厌。
总之,我对自己能够接触到古典音乐而感到庆幸,也感谢古典音乐给我带了快乐,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与分享这些快乐。
你也喜欢古典音乐嘛?想和你叫个朋友!~
4.西方音乐概述有哪些内容
西方音乐概述: 一、古希腊到中世纪音乐 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希腊与罗马。
当时的音乐比较简单,主要是 单声部形态,基本上属于民间艺术的风格。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很发达,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音乐有所阐述。
为了战争和军事的目的,古罗马人发明和发展了一些铜制管乐器以炫耀军威和鼓舞 士气。 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天主教成为音乐文化的垄断者,当时的圣·马蒂亚勒等修道院 成为了音乐活动的中心。
最能代表早期中世纪音乐风格的音乐体裁是格列高利圣咏。 11世纪后半叶中世纪音乐进入了成熟时期。
世俗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方言歌曲, 现知最早的方言歌曲是“英雄业绩歌”,产生于11世纪后半叶的《罗兰之歌》是现存于世的 最著名的英雄业绩歌。 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的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最著名的 是法国南方著名诗人文塔多恩,他的代表作品是《我看见云雀扑打翅膀》。
在11~12世纪之间,宗教礼拜音乐由单调音乐向复调音乐扩展,13世纪达到高峰, 出现了最为重要的复调体裁——经文歌。 复调音乐的出现,促成了声部谐和的对位准则,推 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
“新艺术”原是法国诗人、音乐家维特里写的一本关于新的作曲法的书名,后来用以指 14世纪法国、意大利新的复调艺术风格,而有别于巴黎圣母院的“古艺术”。 新艺术音乐的 重要特征是音乐创作与宗教礼拜分离,法国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物是玛绍,他是西方音乐史 上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
中世纪的乐器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有里拉琴、竖琴、索尔特里琴、管风琴;管乐 器有竖笛、横笛、肖姆管和短号等。 二、文艺复兴音乐 15~16世纪这两百年,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音乐中的文艺复兴是从 英国和欧洲大陆偏北地区发起的。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是声乐复调,尤其是无伴奏的多 声部歌唱是其主要风格样式。
早期文艺复兴的主要音乐流派有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后者的音乐成就更甚。 迪 费是布艮第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最近玫瑰开放》《脸色苍白》是其代表作。
佛兰德乐派大 约盛行于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有奥克冈、若斯坎等。若斯坎被誉为“音 符的主人”,《步行向我袭来》《圣母歌》是其代表作。
佛兰德作曲家高超的复调技巧在这一 时期名扬整个欧洲。 16世纪是文艺复兴音乐成就最高的时期。
除了宗教音乐外,世俗音乐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16世纪法国尚松(即歌曲)和意大利牧歌就是这种音乐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晚期,音乐的 中心逐渐转向意大利,罗马乐派的帕勒斯特里那的无伴奏声乐复调将文艺复兴宗教音乐推向 顶峰,而威尼斯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则发展成庄严宏大的、带有器乐伴奏的合唱 音乐,它预示着欧洲音乐在未来阶段发展的趋势。
三、巴洛克音乐 17~18世纪中叶是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艺术史上用巴洛克一词称呼17~18世纪 中叶西方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新的风格特征,即雄伟、奇异、夸张。
歌剧的诞生,乐器的发展,亨德尔、巴赫的艺术创作,是这个时期杰出的艺术成就。 历史上有乐谱的第一部歌剧《优丽狄茜》是由意大利佛罗伦萨学派的佩里和卡契尼创 作的,由于这部歌剧产生于1600年,历史上就称这一年为“歌剧年”。
巴洛克音乐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器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器乐第一次与声乐处在了 平等的地位。 这一时期器乐的重要体裁有奏鸣曲、协奏曲、组曲等,乐器也有很大的改进。
提琴为代表的拉弦乐器成为主导乐器,取代了文艺复兴时期弹拨乐器的地位;键盘乐器也有 长足进展,管风琴、古钢琴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巴洛克晚期,产生了两个西方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德国作曲家巴赫和亨德尔。
巴赫始终生活在德国,全部音乐可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除歌剧外几乎涉及了巴洛克时 期的所有音乐体裁。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巴赫既是复调 音乐的大师,又是近代主调音乐的先驱,他与拉莫一道最终确立了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 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 亨德尔在他 近六十年的音乐生涯中,共创作了四十多部歌剧,另外还创作有大量的清唱剧、器乐曲等。
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犬的声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一起, 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古典主义音乐 18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音乐进入“古典主义”时期。 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与 古典时代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巨匠支撑起古典时代的 音乐天空。
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交响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这一时期的音乐庄重高雅, 充满世俗生活的欢娱。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弦乐四重奏是海顿创立的一种器乐体裁,代表作品 有《云雀》《皇帝》《太阳》和《俄罗斯》等,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室内乐创作史上的大师地位。
海顿创作了108首交响曲,被称作“交响曲之父”,代表作品有《告别交响曲》。
5.中西方音乐差异的资料
1、音乐思维模式中国音乐体系较之于西方音乐体系最根本的不同是它充满了辨证精神。
“声可无定高”、“拍可无定值”,曲调可自由地“旋宫”、“转调”等,中国传统音乐即成为了一个活的、开放性的表叙系统。而西方音乐体系具有确定性,“音皆有定高”、“拍皆有定值”“按谱演奏”不可添一音不可少一字。
2、“音”与“声” 在西方音乐的演奏中,重要的是奏准每一个定点的音位,以保证交响的和谐进行,而无须发挥诸如中国乐器所常用的吟、挠、绰、注之类的特殊技巧。而在中国音乐中,音高的最小单位“声”,中国乐理中“音”为集体概念出发,不同于西方乐理中倾向严格规定、点状的、定量概念的“音”。
扩展资料中西方音乐发展史: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详细的时代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等。欧洲的古典音乐是在中世纪的伊利莎白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6.关于音乐的一些知识
音乐上的简谱在何时何地首先被使用?->十七世纪法国
音乐中的过门又称什么?->间奏->
音乐中能独立存在,能表达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是什么?->乐段->
音乐中,C大调配?->C小调
音乐中,两音间的距离称什么?->音程
音乐之城—维也纳是哪国的首都?->奥地利
音乐之都是指哪个城市:->维也纳
音乐五线谱是于何时何地发明的?->十一世纪意大利->
音乐人很少有作曲、编曲等全能的,谁创下台湾歌手第一位全能纪录:->庾澄庆
音乐城在哪个国家 ?->奥地利
音乐城在哪个国家->奥地利
音乐家巴赫是哪国人?->德国
音乐家聂耳出生在:->昆明
音乐家肖邦是哪国人?->波兰
音乐家莫扎特生前所做的最后一首乐曲是什么?->安魂曲
音乐家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人?->德国
音乐家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人?->德国
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反映的是我国哪里的美丽风光?->无锡惠山
音乐术语“SOLO”是什么意思?->独奏
7.西方音乐简介
欧洲音乐史中的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更准确的说是始于1600年而结束于巴赫逝世的1750年。这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中的第一个伟大时期。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 一词。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规则的珍珠”;二是“荒谬的思想”。
显然,用这一词语来概括1600—1750年这一段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带有贬义的。当时人们确实认为“巴洛克”的音乐是“怪异”、“夸张”甚至是“畸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贬义,而成为专门指代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特点的专有名词了。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声乐、器乐以及综合的音乐体裁如歌剧(包括正歌剧、喜歌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包括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奏鸣曲(包括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及独奏奏鸣曲)等都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1567—1643),意大利音乐家,与1607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歌剧《奥菲欧》。 ¯代表作品:《奥菲欧》(歌剧);《波佩阿的加冕》(歌剧)。
威瓦尔第 安东尼奥·威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四个乐章:《春》、《夏》、《秋》、《冬》)。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臣,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优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称为音乐的里程碑。 ¯代表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出自《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b小调弥散曲》;《马太受难曲》;《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布兰登堡协奏曲》(共6首)。
亨德尔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出生于德国的著名英籍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水上音乐》(交响组曲);《焰火音乐》(交响组曲);《弥塞亚》(清唱剧);《哈雷路亚协奏曲》。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中,从巴洛克时期结束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了。 古典主义音乐与巴洛克音乐相较而言,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对称美,而非巴洛克时期的非对称;巴洛克音乐更注重表现宗教题材而古典主义音乐则偏向于用音乐来表现重大社会题材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风貌;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和声乐还未完全分离,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已经完全独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分之;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有了很大发展,而进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却进入了从复调织体向主调织体转变的过程;另外,古典主义较之巴洛克音乐而言,其对器乐色彩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
此时期中,德国出现曼海姆乐派,为古典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首先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同时对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及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创新。他们的这些成就为其后出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定了基础。
此外,法国的指挥家、作曲家戈塞克以及法国歌剧作家格鲁克在音乐艺术中的实践活动也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要提到的就是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在古典主义时期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了。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年代正值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科学、经验、个性解放、权利均等、反对神权、封建特权及封建等级制度。
这些进步的思想对三位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还给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深刻的转变。
概括的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的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 一、古典主义萌发阶段 格鲁克 克里斯托福·威利巴尔德·旺·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1),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尔西斯特》(歌剧)。 戈塞克 弗兰克斯·约瑟夫·戈塞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第一交响乐》。 二、维也纳古典主义学派 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代表作品:《伦敦交响乐》(共12部);《第94(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唐璜》(歌剧);《后宫诱逃》(歌剧);《魔笛》(歌剧);《G小调弦乐小夜曲》。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代表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
8.西方音乐有哪些
威尔第等人。
(4)电子音乐,瓦列斯(美)、约翰-凯奇(美),可以分为历史的三个时期、反印象主义和反浪漫主义)。作家有:萨蒂(法)、奥涅格(法)、内容清楚,和声与复调很新奇。
(勋伯格与威勃恩又是无调性音乐的开创人、拉威尔(法)、杜卡(法)、雷斯庇基(意)。 (3)表现主义(主张用音乐表现人们内心的下意识激动或欲看、弗朗克(法)、奥里克(法)。
浪漫乐派音乐家们,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创造了很多秤文体形式,如:无言歌、夜曲、小品套曲,音乐会序曲、交响诗、抒怀歌曲。 (3)具体音乐(初期的电子音乐)。
主要作家有:谢飞尔(法)、鲍罗丁。 (5)磁带音乐:米约(法),有严格的次序原则。
其和声用音也依此序列原则、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施托克豪森(德)、斯特拉文斯基(俄)。 (2)偶然音乐(“不断定音乐”、“机会音乐”)。
主要作曲家有、理查·施特劳斯、形式完美、昔响和谐与逻辑严密。曲风大都浑厚,又找不到明确的出路,倾向自由、民主和人造主义。
作品着重体现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精力面貌。主要作家有:普罗耳菲耶夫(苏),俄国的柴可夫斯基也属浪漫乐派;在近;时期) (1)原始主义(重视民间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及歌剧作曲家格鲁格等人,无所谓”三和弦",前期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诺诺(意):艾默特(德),施托克豪森(德)。
作家有、布列兹(美)、贝里奥(意),,可以用音乐表现客观事物,但反对用音乐表现主观思想的感情),只用自然音响,完全脱离古典的美学传统。假如将它们按出现和流派的先后分类:贝里奥(意)。
(6)图谱音乐(反序列主义),又能表现本民族的性格、愿看和生活的音乐作品、穆索尔斯基等五人)及捷克的斯美塔那、幻觉、梦魇等),东欧、北欧和俄罗斯作曲家在汲取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经验的同时,着重民族音乐的建立和发展,名目繁多,总的趋向是从多调性走向无调性。现将各时期的主要流派和各流派的代表作曲家罗列如下,以便懂得二十世纪欧美音乐概况、莫扎特与贝多芬被称为",器乐曲多是无标题音乐。
赋格曲、奏叫曲式、严厉、稳重。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先锋派音乐”) (1)序列音乐(序列主义、拉赫玛尼诺夫等人,他们可以说是浪漫乐派的最后几个代表人物。
浪漫乐派著名的作曲家还有往诺。“xx主义”、“xx音乐”。
浪漫乐派“浪漫”(Romance)二字是译音,它源于中古时期描写神话、好汉与美人的文艺作品;同时期和中期的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人,精力苦闷,于是在文学的影响下,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也走向浪漫主义。作品倾向于以古代传说和神话、理想故事为题材,或着重于生活现象的刻画、个人生活感受的过细体现。
音乐着重感情的抒发和心理的刻划,而不象古典主义着重理性。他们以为文艺有共性,廊以提倡诗歌。
再次出现时、比才、约翰·施特劳斯、圣-桑等人。民族乐派十九世纪中叶、声乐套曲等;):1.从十九世纪末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可称”近代音乐”时期) (1)晚期浪漫主义。
作家有。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础持续古典音乐传统而加创新,主张用音乐反响社会主义)。
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们努力创作既具有本国民族音乐特色;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则着重主调音乐的写作,其中贝多芬更着重主观豪情的表现,重视器乐的标题性。
其中除了仍有持续古典–浪漫音乐传统进行创作(包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曲家外:勋伯格(奥)、贝尔格(奥)、布列(法):理查·施特劳斯(德)、马勒(奥)、拉赫玛尼诺夫(俄)。 (2)印象主义(主张用音乐刻画从外界得来的瞬息印象,重视和声色彩)。
主要作家有:德彪西(法),十二个音同等重要。无所谓“调式”、“调性”和“主音”,十二个音任意先后排列;亨德尔用主调与复调、交响曲。
主要作家有。他们在创作伎俩方面则重视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音乐节奏比之古典主义更加复杂而过细,和声伎俩更加丰富:勋伯格(奥)、贝尔格(奥)、泰勒费(法)。
(5)十二音主义(又名“十二音体系”,追求原始性的神秘色彩和野蛮风格、罗西尼。主要作家有:约翰·凯奇(美)、布朗(美)、施托克豪森(德),但不得重复、室内乐以及歌剧等文体和曲式均于此时期奠定了完美的基础。
其中巴赫主要进行复调音乐写作。十八世纪德国文学常以此为题材。
到十八世纪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 (3)新古典主义(反对着重感情表现的浪漫主义,主张回到右典主义,其音乐创作力图摆脱教会和封建宫廷的束缚、兴德米特(德)。
主要作家有、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5芬兰的西贝柳斯等。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则兼属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
现代乐派“现代乐派”这个名称是十九世纪未到现在的音乐艺术的各种流派的总称。创作方法讲究乐曲的结构严谨,而和声则是现 代的)。
主要作家有:巴尔托克(匈)、斯特拉文斯基(俄)。 (2)新即物主义(夸张“音乐即音乐”、米约(法),,乐曲的节奏力度等也序列化)。
主要作家有:梅西安(法),音乐富于客观性)。主要作家有:斯特拉文斯基(俄)、兴德。
9.西方音乐的种类有哪些
西方音乐分为以下8个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
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 西方音乐美学史 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 西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
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 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
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受到基督教影响很大,音乐多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以功能为重,例如格雷果圣歌。 歌词多是采自圣经。
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小,缺乏和声基础,表现朴实。对中世纪音乐贡献最大的是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公元390年左右,安布罗斯推行对圣歌的双声合唱,引入和声,并准许非僧侣、教士的俗人参与演唱。是教会音乐得以发展和普及。
公元590年-604年在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编出一套用于庄严礼拜的曲目,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在祈祷仪式中必须有音乐,形成一整套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宗教创作的典范,后来又发展出记谱法,虽然尚没有小节线和五线谱,但使用高低位置记谱的方法为五线谱的发明提供了基础,这种记谱法只有四行线,每行前面有三个菱形谱号,结尾有一个菱形谱号提示下一行音高,基本是五线谱的雏形,但不能表示节奏。还成立了培养歌手的学校,在教会势力范围内大力推行音乐,使教会音乐在10世纪以前成为欧洲的主要音乐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
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 尼德兰乐派 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
创作内容多为弥散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汴舒阿、奥凯格姆等。
威尼斯乐派 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
代表人物有维拉特、A.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 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创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
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G.M.纳尼诺、F.索里亚诺等。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
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耀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呈现出炫耀的音乐以及不凡的气度,以营造愉悦气气氛。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
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
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致。
数字低音及即兴创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 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
乐团编制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