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冠状动脉造影术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1959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1] 。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图1),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沿降主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图2、图3)。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近年自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技术(IVUS)、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OCT)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2.冠状动脉造影指的是什么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使冠状动脉在X线下显影的方法。即用特制的心导管经股动脉送到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少量造影剂充盈全部冠状动脉血管及其各级分支血管,可以清楚观察到0.2毫米粗的微细小分支,同时以光盘记录造影检查资料。
这样就可选择性地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它分支得到清楚的显影了。医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诊您是否患有冠心病,并根据您的病情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整个检查过程是在有高度分辨率的心血管造影机下进行,只需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的皮肤,患者完全清醒并且没有痛苦。
3.冠状动脉的造影是什么
冠状动脉造影应该说是非常常规的手术,在西方国家门诊做,在中国要住一、两天院,从手上动脉插一根血管,然后打药,看什么地方狭窄了,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有多重,狭窄性质多长,是符合的还是单纯狭窄,知道这些以后,我们才能决定这个病人用什么治疗方式比较合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之后才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给病人最好指导,我们说冠状动脉造影是做一个金指标,如果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给患者一个正确的咨询服务。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病因由于血脂代谢异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逐渐沉积于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管腔变窄,引起心脏缺血。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等。
冠心病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症状、心电图、血脂、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脏超声等作出诊断,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如植物神经紊乱、心肌肥厚、心肌炎等原因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引起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冠状动脉狭窄到相当大的程度(大于75%)才可能引起不适和心电图改变,常规的诊断手段会造成很多的冠心病人漏诊。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医学界称其为“金标准”。
检查方法是通过外周动脉血管送入直径为2毫米的造影导管至冠状动脉造影开口,注入少量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可准确显示血管情况。它的检查创伤轻微,检查一般仅需10~20分钟,根据血管情况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案。
这跟从病人在X线的帮助下,一直进入心脏的冠状动脉,通过造影剂对左右两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检查,即可清晰分辩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与左心室的功能情况。对于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及中、老年患者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畸形,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对无症状但运动试验显阳性(ST段压低≥0。
2mv),特别是对运动核素心肌灌注亦阳性者,以及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者,亦应进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以明确诊断。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应指导病人:1、训练床上大小便;2、病情允许时淋浴,更换病服;3、术前2小时可禁食,胃肠症状严重者禁食4至6小时;4、保证良好的睡眠;5、进入介入室前排空膀胱;6、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以解除其焦虑的心理。
冠状动脉手术后护理人员就应指导病人:1、伸直造影术侧下肢,卧床12小时;2、饮温开水1500ml以上,促进造影剂排出;3、禁食易消化食物;4、出现胸部疼痛时要立即报告医护人员。而术后护理人员则要定时每半小时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和渗血,注意足背动脉搏情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精神状况改变。
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如翻身、大小便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
虽然心电图等其它检查亦可诊断冠心病,但有时并不准确,最准确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
临床意义(1)明确冠心病诊断:对于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及中、老年患者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或畸形,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2)用于指导治疗:对临床上确认的冠心病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不佳而考虑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必须先进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左心室的功能情况,以正确选择适应症,制定治疗方案。
4.冠状动脉造影是什么
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造影发现与临床表现不成正比。
但有报道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随硬化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 1加,当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为70%〜80%时,痉挛发生率最高。病情分析—’、诊断变异型心绞痛可根据发作时ST段暂时性抬高而诊断;如果 |未能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而临床又怀疑此症时,可行激发试验 |协助诊断。
二、预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能度过急性发作的活动期和起病后最初6 j个月内的心脏事件,5年生存率较高(89%〜97%)。主要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心肌梗死和反复发作心绞痛伴严重的心律失常。
5.什么是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指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一特制塑料导管从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上臂的肘动脉,插入到主动脉根部的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导管向冠状动脉注入高比重的造影剂,对左、右面冠状动脉进行检查,即可清晰分辨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狭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左心室功能情况等。
这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直接、最可靠、最特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适应证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是确立有无冠状动脉疾病、确立治疗选择和判断预后。(1)对不典型胸痛:无创性检查难以确诊且疗效不佳者。
(2)冠心病患者:当考虑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必须进行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程度和左室功能,以便正确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 ①稳定型心绞痛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药物疗效欠佳者。
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拟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或急诊PTCA术者,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导致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顽固的心肌梗死合并心绞痛。③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需手术切除者。
④CABG和PTCA后心绞痛复发,需再次手术者。 (3)非冠心病者:心脏手术前有以下情况应做冠状动脉造影。
①需行瓣膜置换术的中老年(>45岁)瓣膜病患者。②中年以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伴典型胸痛者。
③伴胸痛的中老年患者,在行肺、纵隔等重大手术前。④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出现心肌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