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知识导图

1.高一 物质的量 知识点整理 详细一点 谢啦

Na=6.02×10^23 就是1mol所含的物质的量

n=N/Na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单位为g/mol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量(或相对原子量)相等

n=m/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在0度和101KPa(标准状况)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Vm=V/n

2.总结一下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的量的知识点,细节要求多一点,比如

物质的量知识点小结有关概念:1、物质的量(n)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摩尔。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④ “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⑤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

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⑥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②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

3.摩尔质量(M):①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②定义公式: ,③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④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

⑤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4.气体摩尔体积(Vm)①定义: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时),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②定义公式为: ③数值: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升/摩(L/mol)。④注意:对于气体摩尔体积,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条件(标准状况,符号SPT),一个对象(只限于气体,不管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都可),两个数据(“1摩”、“约22.4升”)。

如“1mol氧气为22.4升”、“标准状况下1摩水的体积约为22.4升”、“标准状况下NO2的体积约为22.4升”都是不正确的。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22.4升/摩是特定温度和压强(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当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273℃,101kPa时,气体的摩尔体积为44.8升/摩。5.阿伏加德罗定律①决定物质体积的三因素:物质的体积由物质的微粒数、微粒本身体积、微粒间的距离三者决定。

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数的多少和分子间的距离;同温同压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基本相等,故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反之也成立。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③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适用的前提和对象:可适用于同温、同压的任何气体。

6.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其中V、n 、p、ρ、M分别代表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压强、密度和摩尔质量。)①同温同压下: ; ②同温同体积: 。

7.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密度=质量÷体积,下面我们取标准状况下1mol某气体,则该气体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摩尔体积,所以可得如下计算公式:标况下气体的密度(g•L-1)=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1)÷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1)。 8.物质的量浓度浓度是指一定温度、压强下,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的多少。

常见的浓度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分数,以及物质的量浓度。①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1升)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②定义公式为: ③单位:常用mol/L ④注意:溶液体积的计算及单位9.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及溶液密度ρ(g•cm-3)之间的关系: 10.易混淆的概念辨析①物质的量与摩尔:“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②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它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单位为g•mol-1;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相对质量,没有单位。

摩尔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相同。③质量与摩尔质量:质量是SI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kg;摩尔质量是1摩尔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g•mol-1;二者可通过物质的量建立联系。

1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配制步骤: ①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② ③溶解或稀释:注意冷却或升温至室温 ④移液:把烧杯液体引流入容量瓶。 ⑤洗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一并移入容量瓶。

⑥定容: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距离刻度线2~3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正好相切。 ⑦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⑧装瓶:(2)使用的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等。(3)重点注意事项:①容量瓶使用之前一定要检查瓶塞是否漏水;②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时,选用容量瓶的规格必须与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相同;③不能。

3.关于“物质的量”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量定义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概念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整体名词。其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简称摩。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比,即n=N/NA。它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 其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 摩(尔) 符号:mol 标准:0.012 kg 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基本单元.一般利用化学式指明基本单元,而不用汉字.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

4.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总结

1、物质的量(n)

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摩尔。

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

④ “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⑤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⑥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

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②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

3.摩尔质量(M):

①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

②定义公式:摩尔质量M=m/n

③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

④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⑤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4.气体摩尔体积(Vm)

①定义: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时),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②定义公式为:Vn=V/n

③数值: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升/摩(L/mol)。

④注意:对于气体摩尔体积,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条件(标准状况,符号SPT),一个对象(只限于气体,不管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都可),两个数据(“1摩”、“约22.4升”)。如“1mol氧气为22.4升”、“标准状况下1摩水的体积约为22.4升”、“标准状况下NO2的体积约为22.4升”都是不正确的。

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22.4升/摩是特定温度和压强(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当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273℃,101kPa时,气体的摩尔体积为44.8升/摩。

5.阿伏加德罗定律

①决定物质体积的三因素:物质的体积由物质的微粒数、微粒本身体积、微粒间的距离三者决定。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数的多少和分子间的距离;同温同压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基本相等,故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反之也成立。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③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适用的前提和对象:可适用于同温、同压的任何气体。

6.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

(其中V、n 、p、ρ、M分别代表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压强、密度和摩尔质量。)

①同温同压下: ;

②同温同体积: 。

7.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密度=质量÷体积,下面我们取标准状况下1mol某气体,则该气体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摩尔体积,所以可得如下计算公式:

标况下气体的密度(g·L-1)=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1)÷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1)。

8.物质的量浓度

浓度是指一定温度、压强下,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的多少。常见的浓度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分数,以及物质的量浓度。

①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1升)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②定义公式为:C=n/v

③单位:常用mol/L

④注意:溶液体积的计算及单位

5.关于物质的量的知识点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7个基本的物理量分别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发光强度、温度、物质的量),它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概念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整体名词。其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简称摩。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如:分子,原子等)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比,即n=N/NA。它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其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A是N的下标写在N右下方]以0.012kgC-12(请注意,此处C-12中C-12 是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的碳原子数作基准,其近似值为6.0221367*10^23mol^-1.1mol的任何物质所含有的该物质的微粒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近似值为NA=6.0221367*10^23。 注意1mol任何微粒的粒子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不因温度压强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应用阿伏伽德罗定律及理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时要满足:物质在所给温度,压强下为气体

几个基本符号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粒子数(微粒的个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相对原子质量——Ar 相对分子质量——Mr 质量分数——w 气体摩尔体积——Vm——L/mol——22.4L/mol(在标准状况下,即在0℃101千帕的条件下) 物质的量浓度——CB(B在C的右下角)——mol/L 物质的量(mol)=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B表示各种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常用单位:mol/L或mol/m3 。 气体的体积V=物质的量(mol)x气体摩尔体积(Vm)

编辑本段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关系

W=(C*1L*M)/(1000ml*ρ)*100% 拓展:C=(1000·a%·ρ)/M w(溶质质量分数) =m溶质/m溶液 =(n*M)/(v*ρ) =(M*C)/ρ 1000*ρ(密度)*w(溶质质量分数) c= —————————————————— M (”———”表示“/”)

编辑本段相关公式

n=cv n=N/NA n=m/M n=V/Vm 混合物利用平均摩尔质量求物质的量之比: (M1 M2表示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摩尔质量 M平均 指混合物质的平均摩尔质量)

6.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 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 5.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7.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HCl↑ 十、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7. 。

7.高中化学各元素的思维导图是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 :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 的水变红色。 4. 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受 :2NaHCO3△==Na2CO3+H2O+CO2↑ 7. 与 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 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 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 (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 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 1. 定义: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 。

2. 性质: ① ② 聚沉 ③ ④ 3. 提纯:六、和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 ;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 :强酸、、大多数盐;:弱酸、、水等。

3. 的书写: ① 写:写出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 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电离物质(弱酸、、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 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 、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 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 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 ④ 发生 :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 ——产物为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 ——产物为3. 氧化性:> :> 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 ,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 :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 反应( ):Fe+CuSO4=FeSO4+Cu ③ 在 溶液中滴加 :(除去 中的 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 溶液中加入 :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 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 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 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 的 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 或 、氢氧化钠,不能用 。

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 5. 氨的 :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 受 : NH3↑+H2O+CO2↑ 7. 铜与 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 铜与 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 碳与 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 受 :NH4Cl NH3↑+HCl↑ 十、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铁与 反应:Fe+S△==FeS 2. 铜与 反应:2Cu+S△==Cu2S 3. 硫与 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 与 反应:SO2+2H2S=3S↓+2H2O 5. 铜与 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 的 :2SO2+O2 2SO3 7. 与 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 二 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 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 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一、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2.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3.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4.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5.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 贝壳煅烧制取 :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② 产生 沉淀:Mg2++2OH-=Mg(OH)2↓ ③ 转化为 :Mg(OH)2+2HCl=MgCl2+2H2O ④ 电解熔融 :MgCl2通电===Mg+Cl2↑ 十二、Cl-、Br-、I-离子鉴别: 1. 分别滴加AgNO3和 ,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

8.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 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