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体系结构图
他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70年代,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的外资经济 ,从这个方面讲,191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 激进派,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1901年的清末”新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和进一步发展,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 二.斗争史,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专制,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是开始在制度层面进行探索,20世纪初立宪派的”预备立宪”. 3.资产阶级,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未取得制度的改变、教育近代化(近代化的开端):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9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2.地主阶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维新派,因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三.探索史,1898年戊戌变法 。
近代中国有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规模的侵华史几乎没有 斗争探索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到1919年:洋务运动–经济,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二大制定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近代化历程,标志是无产阶级的登台(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 一.侵华史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4.无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后来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注,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革命派、军事,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洋务企业): 鸦片战争时期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及其实践: 1.农民阶级: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文化近代化. 五.经济成分,1899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 (如果斗争是针对侵华的话,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目标和中心任务,不要答辛亥革命 :1898戊戌变法:提出三民主义,提出君主立宪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华史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斗争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历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98年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 思想近代化 经济成分状况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
2.民族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内外对文化结构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讨论,众说纷纭。我国民族学界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民族文化结构的分类,由早期一般主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二分法,发展为主张民族文化分为3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三分法,进而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划分为基础结构(包括生态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价值结构,又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把民族传统文化分为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6个门类。
对少数民族文化结构众多的分类,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实际上精神文化总是要体现、依托、主导着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总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因素确实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就文化诸因素的形态、功能、作用、性质来说,又不完全一样,而且确实是可以区分的。把民族文化的诸因素仅仅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过于简单,实际上很多文化因素的内容是综合的。如宗教这个文化因素,如果仅从信仰和有神论角度,可以把它看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即精神文化。但实际上,宗教并不简单地只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既包括了人们的认识、信仰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了活动场所、制度规范、人员构成、各种仪式等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再如语言这个文化因素,一般将其归入精神文化,这种划分也显得牵强,因为语言并非一般精神文化,它以语音显示其存在,又是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和符号系统,并无一般精神文化的阶级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也不应将其完全和仅仅归属于精神文化范围。
至于有的学者将少数民族文化诸因素分为基础结构和价值结构两部分,虽有可取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把产生文化这种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的某些因素,如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生态环境等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因素混同起来,使一部分明显属于非文化性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哪怕是用文化的“基础结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的概念,也有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即文化产生的基础与文化本身相混之嫌,使读者分不清产生人类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反映这种基础的、由人创造出的文化因素之间本质的差别和因果关系。
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之间也并非都在一个层次,某部分文化因素可能对另一部分的文化因素有较大影响,如思想意识、价值标准等对许多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都起重大作用。此外,如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对其它文化部分,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主导文化对民族文化中的其它部分等,也都会发生很强烈的影响。
3.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体系结构图(侵华史.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历程.)
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华史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斗争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历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98年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 思想近代化
经济成分状况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和进一步发展。
近代中国有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规模的侵华史几乎没有
斗争探索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到1919年,从这个方面讲,他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4.什么是民族结构
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
民族结构的构成形式,由于各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传统以及民族发展的总进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民族结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但是有机的系统结构
民族基本结构的内容:
从人类自身生产,也就是民族繁衍的方面看,包括民族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等.
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看,包括民族经济结构.
一定时代的民族的经济结构,是该时代民族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的历史基础.
民族的政治结构包括民族的政治制度或者叫政治体制,社会机关,社会组织结构等等.
民族的文化结构包括科学技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教育结构等等.
民族意识结构一定意义上是民族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民族的思维方法,审美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等等.
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
民族结构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中内耗最小,能够产生既有结构水平中的最大的能量或能力值.
民族结构是民族的静态存在形式.
5.中华民族的结构是什
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少数族群未必是炎黄子孙),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汉人或海外华人(未必有中国国籍)。
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
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6.我国的民族结构特点是
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局面。
一方面是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都有或多或少的汉族居民;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又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又聚居或散居有少数民族,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即使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除有汉族居民外,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全国90%以上的县、市、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少数民族分布,只有西藏比较单纯,基本居民是藏族,整个自治区藏族241.11万人,占总人口的92.2%;汉族占5.9%,其他门巴、珞巴、回等各族占1.9%。比如上海、江西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少的两个省,但江西也有11.28万少数民族分布,占其总人口的0.27%;上海有10.41万少数民族分布,而且上海拥有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3个,仅缺阿昌族和德昂族。
而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内,汉族居民还是占多数,比如内蒙古有汉族1882.39万人,占总人口的79.24%,蒙古族402.92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其他少数民族90.23万,占总人口的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主体民族维吾尔族以外,还有12个民族与之杂居,有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俄罗斯、塔吉尔、乌孜别克、锡伯、塔塔尔、达斡尔、满等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占总人口的61.66%,其他少数民族占38.34%。
除主体民族壮族以外,还有11个民族与之杂居,有汉、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