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归纳

1.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

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目的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两大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导火线1914年6月 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爆发爆发时间1914年7月

爆发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加入国家德国和英、法、俄很快卷入战争。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后来,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而后中国也加入协约国)

转折点1916年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结果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结束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本句中的“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

“一粒火星”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2.世界大战的知识总结

(1)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

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

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

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

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

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

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

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

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

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

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

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

3.一战和二战的知识点

一、二战的转折点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北非是阿拉曼战役;苏德战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影响和评价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

2、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3、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三、绥靖政策影响1、法西斯侵略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2、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四、雅尔塔体制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扩展资料:1、三国同盟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2、三国协约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4.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结列表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为首)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英国为首)

性质;帝国主义非正义掠夺性质战争

爆发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

影响;战场由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结束标志(结果):1918年德国投降,历时四年的世界大战结束,

意义1: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意义2: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

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四大帝国的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6.历史2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过程: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战火扩大标志: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战火进一步扩大,大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战争的转折点: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结束标志:1945年5月,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影响:⑴前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范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也是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

⑵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7.归纳一战,二战,冷战,冷战后的相关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1914年8月1日,德国首先向俄国宣战 “一战”爆发。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1914年8月1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开宣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I或Second World War,简称WWII或WW2)简称二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球战争。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7年至1991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标志事件是由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苏联入侵阿富汗、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等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8.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次大战、一战,或称欧战;英语: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法语: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发生在欧洲的大战,然而战火最终延烧至全球,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这场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于欧洲大陆,故此20世纪早期的中文经常称之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属于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战争的导火线是发生于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包括塞尔维亚对奥匈、保加利亚作战的巴尔干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线最为惨烈。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约6,500万人参战,约2,000万人受伤,超过1,600万人丧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严重的人口及经济损失,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除美洲与亚洲外,欧洲各国均受到重创,特别是战败国如德国等等还要面对巨额赔款,埋下第二次大战的种子。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