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特性的知识梳理图

1.七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特性知识要点

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 热,又利用压缩机使气态冷凝剂液化向外 (放)热,而将热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

17、升华:物质从(固态) 直接变成(气态) 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 直接变成(固态) 的过程。

升华要(吸) 热,凝华要(放) 热。

18、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 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19、严冬,冰冻衣服变干是(升华)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固) 的结果,它往往出现在玻璃窗的(内) 表面。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 成杀虫的气体。

20、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的一种微粒) ,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分子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说明分子(很小) ,比细胞还要(小) 很多。

2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其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 。

22、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且温度越高,分子(越剧烈) 。

23、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 的,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温度升高,蔗糖的溶解能力(增强) 。

24、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

25、油不易溶解于(水) ,但易溶解在(洗洁精) 等物质中。

26、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但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弱) ,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7、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物质(如 氢氧化钠)温度会升高,要(放出) 热量;

有的物质(如硝酸铵 )温度会降低,要(吸收 )热量。

28、酸性物质: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其它还有(水果)

29、碱性物质: 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等,其它还有(洗洁精,肥皂)

2.七上科学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知识要点 (随要是做了这一张我给50分)

七上科学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要点 姓名 张中华 班级 8 1、熔化:物质从固态 变为液态 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 液态 变为 固态 的过程。

2、下图1、2中属于晶体熔化图像的是A ,图中AB段物质处于 固 态,BC段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CD段物质处于液 态,熔化过程是图中的BC 段,图中晶体的熔点是 B 。 晶体熔化过程温度 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 上升 ,共同点都要 热量。

D B C A 图1 图2 3、晶体与非晶体根本区别:晶体有熔点 。写出晶体、非晶体各四种: 晶体 食盐 石英 。

非晶体 。 4、几点说明: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 不变 ,冰的熔点为 0c ,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 ,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 特性 ,处于熔点时物质的状态可能是 吸热融化 。

非晶体无 熔点。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 凝点 ,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相同 。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③晶体熔化要 吸 热,凝固要 放 热。

5、晶体熔化的条件有:(1) 温度到熔点 (2) 高于熔点的热 6、汽化:物质由 液态 变成气态 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 气态 变为 液态 的过程。

7、汽化分为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 8、蒸发:在 任何 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 表面 进行,且不剧烈。 9、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 温度 ② 空气流动的速度 ③ 表面积 。

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蒸发要 吸 热,可以导致周围物体温度 下降 。

10、沸腾:在 一定 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 内外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有:(1) 温度 (2) 热量 11、液体沸腾时要 吸 热,但温度 不变 。 12、沸点:液体 沸腾 时的温度。

不同液体的沸点 不同 ,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升高。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 13、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 气化 时 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15、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1) 沸腾 (2) 蒸发 。譬如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都是通过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

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 缩小 ,便于储存和运输。 16、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 热,又利用压缩机使气态冷凝剂液化向外 放 热,而将热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

17、升华: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成 气态 的过程。凝华:物质从 气态 直接变成固态 的过程。

升华要 吸 热,凝华要 放 热。 18、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 凝结 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 凝固 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 凝聚 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 液化 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 液化 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 凝固 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19、严冬,冰冻衣服变干是 蒸发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 凝华 的结果,它往往出现在玻璃窗的 外 表面。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 生化 成杀虫的气体。

20、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微粒 ,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分子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说明分子 很小 ,比细胞还要 小 很多。

21、分子之间存在 空隙 ,其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 大 。 22、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分子在 不断运动 ,且温度越高,分子 运动越大 。

23、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 有限 的,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 变化 。如温度升高,蔗糖的溶解能力 变强 。

24、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不同 。 25、油不易溶解于 水 ,但易溶解在 洗洁精 等物质中。

26、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但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弱 ,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7、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物质(如 )温度会升高,要 热量; 有的物质(如 )温度会降低,要 热量。

28、酸性物质:酸: ,其它还有 29、碱性物质:碱: 等,其它还有 30、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方法:用 ,能使石蕊变 的为酸性溶液,使石蕊变 的则为碱性溶液。(它们属于 变化)。

31、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酸碱度)的方法:用 ,具体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被测液体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 对照,所得到的pH值就能表示酸碱性的强弱。 32、pH值表示的范围: 1-14 之间。

pH=7,溶液呈 中 性; pH7,溶液呈 碱 性,数值越 大 ,碱性越强。 33、物理变化:没有 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的变化。

举出两例: 化学变化:生成 的变化,举出两例: 。一般来说: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 34、化学性质:在。

3.七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要点

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 热,又利用压缩机使气态冷凝剂液化向外 (放)热,而将热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

17、升华:物质从(固态) 直接变成(气态) 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 直接变成(固态) 的过程。

升华要(吸) 热,凝华要(放) 热。 18、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 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19、严冬,冰冻衣服变干是(升华)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固) 的结果,它往往出现在玻璃窗的(内) 表面。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 成杀虫的气体。

20、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的一种微粒) ,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分子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说明分子(很小) ,比细胞还要(小) 很多。

2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其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 。 22、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且温度越高,分子(越剧烈) 。

23、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 的,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温度升高,蔗糖的溶解能力(增强) 。

24、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 25、油不易溶解于(水) ,但易溶解在(洗洁精) 等物质中。

26、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但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弱) ,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7、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物质(如 氢氧化钠)温度会升高,要(放出) 热量; 有的物质(如硝酸铵 )温度会降低,要(吸收 )热量。

28、酸性物质: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其它还有(水果) 29、碱性物质: 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等,其它还有(洗洁精,肥皂)。

4.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一、熔化与凝固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固。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根据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把固体分为两类: 、。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即有无熔点。 3、晶体举例:金属、食盐、海波(大苏打、硫代硫酸钠)、明矾、石膏、水晶、冰……。

非晶体举例:松香、塑料、橡胶、玻璃、蜂蜡……。 4、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 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熔点是晶体固液两态的分界温度:当物质的温度大于熔点时为 态,当物质的温度等于熔点时为 态,当物质的温度小于熔点时为 态。

8、记住几种晶体的熔点:冰 、海波 。 二、汽化与液化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液化(也称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汽化。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 、。

3、两种汽化方式的比较: 汽化的方式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温度条件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相同点 都是由液态变成固态;都是吸热的过程。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5、液体沸腾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

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 6、沸点是液体 时的温度,不同的液体沸点 ,因为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表面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 ,所以同一液体的沸点在不同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7、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酒精的沸点 。 8、液化的两种方法: 、。

9、液体蒸发可降温,气体液化可供热。试举例说明: 三、升华与凝华 1、物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完成物态变化过程图: 3、自然现象中水的物态变化: 云: 、雨: 、雾: 露: 、雪: 、霜: 冰雹: 。

请说出除云雨外的现象发生的季节: 4、请描述云雨形成的过程: 四、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注意:物质并不是全由分子构成) 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

(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 2、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处于不停的 之中。 3、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空隙的大小(水例外)和扩散速度的快慢。

4、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都能发生该现象,只不过快慢不同, 最快 最慢。

5、扩散现象能说明:一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二是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6、分子运动的快慢与 温度 有关,物体的 温度 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7、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1)对于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2)一般物质不同状态时微粒之间的空隙关系:固 液 气。 (3)汽化、升华都是一种扩散现象。

五、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 1、溶解是一种扩散现象,它的结果是形成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物质的溶解能力称为溶解性。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①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②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③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④某些物质在水中可能不能溶解,但可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⑤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但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4、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5、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例: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例: 6、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的高低、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溶质溶剂的量。 六、物质的酸碱性 1、酸性物质:酸、其他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碱、其他碱性物质。 2、强酸、强碱都具有 性,例如: 。

3、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1)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 记忆口诀:溶液酸中碱,石蕊红紫蓝。

(2)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 。 (3)溶液的酸碱度用 表示,它的范围为 。

酸性越强 ,碱性越强 。 (4)酒精、水、食盐水、蔗糖水为中性物质。

洗涤剂、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具碱性。醋、果酱、汽水、可乐、水果等具酸性。

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 。物质状态、形态的变化、物质的溶解等。

2、化学变化: 。生锈、腐烂、燃烧、石灰水变浑等。

3、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以不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必定发生物理变化。 4、物理性质: 。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吸水性、密度……。 5、化学性质: 。

如可燃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 注意:判断性质要从它对应的变化着手。

5.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7,离子键;碳化硅>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晶体中的微粒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传递热量晶体中各原子层相对滑动仍保持相互作用(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概念表示条件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 A B电子对给予体 电子对接受体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轨道.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

6.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归纳(一些物质的特性及性质等)

(一)钠的性质及保存 1. 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钠是一种银白色、质软、可用小刀切割的金属,比水轻,熔点97.81℃,沸点882.9℃ 钠的化学性质 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常温下缓慢氧化) 2Na+O2 Na2O2 ②与其他非金属反应:2Na+S=Na2S(发生爆炸) 2Na+Cl2 2NaCl(产生大量白烟) ③与水反应:2Na+H2O=2NaOH+H2↑ (浮于水面上,迅速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 ④与盐反应: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钠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其他金属) 2.钠的保存 由于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O2和H2O等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之中。

金属钠在空气中变质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银白色的金属钠 表面变暗(生成Na2O) 出现白色固体(NaOH) 表面变成粘稠状(NaOH潮解) 白色块状固体(Na2CO3·10H2O) 风化为白色粉未状物质(Na2CO3)(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铝和强碱溶液反应,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6H2O=2Al(OH)3+3H2↑ Al(OH)3+NaOH=NaAlO2+2H2O 总反应: (标电子转移时就必须清楚地理解铝和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 简写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三)金属与水的反应 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比较金属性的强弱 Na Mg Al Fe 与水反应 冷水剧烈 热水微弱 沸水微弱 高温、水蒸气 (一)钠的氧化物 氧化钠 (Na2O) 过氧化钠 (Na2O2) 分 类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生成条件 常温 点燃或加热 色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 Na2O + H2O = 2NaOH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与CO2反应 Na2O + CO2 = Na2CO3 2Na2O2 + 2CO2 = 4Na2CO3+ O2 与酸反应 Na2O + 2HCl = 2NaCl + H2O 2Na2O2+4HCl= 4NaCl + O2↑+ H2O 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 Na2O2有强氧化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作用。 (二)钠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 碳酸钠 (Na2CO3) 碳酸氢钠 (NaHCO3) 分类 正盐 酸式盐 俗称 纯碱、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粉末 细小的白色晶体 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Na2CO3+HCl=NaCl+NaHCO3 (CO32-+H+=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HCO3-+H+=H2O+CO2↑)开始无外观现象(因为首先生成HCO3-),随后出现气泡。

(若向足量HCl中分别滴入Na2CO3或NaHCO3,则均会立刻出现气泡。) 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CO2↑)滴入盐酸后,即刻出现气泡。

与碱反应 NaOH 不反应 NaHCO3+ NaOH=H2O+ Na2CO3 Ca(OH)2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反应的本质是:CO32- + Ca2+= CaCO3↓ NaHCO3与少量石灰水的反应为: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2HCO3-+Ca2++2OH-=CaCO3↓+CO32-+2H2O若石灰水过量,则新生成的Na2CO3可与Ca(OH)2继续反应,即:Ca(OH)2+Na2CO3=CaCO3↓+2NaOH∴过量石灰水中NaHCO3与Ca(OH)2的反应为:NaHCO3+Ca(OH)2=CaCO3↓+NaOH+H2O HCO3-+Ca2++OH-=CaCO3↓+H2O 热稳定性(运用此性质可除去Na2CO3中的NaHCO3) 很稳定受热不分解(分解温度851℃,酒精灯温度达不到) 不很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分解温度150℃) 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注意:将以上知识要灵活应用于识别、除杂及计算中。

二.铝的化合物(一)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白色难熔固体、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Al2O3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与强酸:Al2O3+6H+=2Al3++3H2O 与强碱:Al2O3+2OH-=2AlO2-+H2O 3、用途:耐火材料、制取铝的原料(二)氢氧化铝[Al(OH)3] 1、Al(OH)3的物理性质:Al(OH)3是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沉淀,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又有吸附色素的性能。 2、Al(OH)3的两性: H++AlO2_ +H2O Al(OH)3 Al3++3OH- 酸式电离 碱式电离 当与强酸反应:Al(OH)3+3H+=Al3++3H2O 当与强碱溶液作用:Al(OH)3+OH-=AlO2-+2H2O 3、Al(OH)3的制取: (1)铝盐与碱反应: 用铝盐与可溶性弱碱氨水反应制Al(OH)3:Al3++3NH3·H2O=Al(OH)3↓+3NH4+ 说明:制取 Al(OH)3也可用铝盐与强碱作用,但应严格控制加入碱的量,因为强碱过量会使制得的 Al(OH)3转化为偏铝酸盐:Al(OH)3+OH-=AlO2-+2H2O。

所以,实验室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制Al(OH)3。 4、Al(OH)3的用途:净水。

Al(OH)3胶体中胶粒有吸附水中悬浮杂质的作用,使其质量增大,沉降水底,达到净化水的目的。三.铁的化合物(一)铁的氧化物名 称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俗 称 ————— 铁 红 磁性氧化铁 化学式 FeO Fe2O3 Fe3O4 色 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 化合价 + 2还原性为主 + 3只有氧化性 + 2,+ 3 水溶性 不 溶 不 溶 不 溶 类 型 碱 性 氧 化 物 ———— 共 性 与酸 都能与酸反应 如 Fe2O3 + 6H+=2Fe3+ + 3H2O 与还原剂 都能被还原 如 Fe2O3 + 3CO=2Fe + 3CO2(高温条件下反应) (二)氢氧化物名称 氢氧化亚铁 氢氧化铁 化学式 Fe(OH)。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