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考的是什么意思

1.公共基础知识的是什么

行政能力测试主要考五大能力,主要包括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

三类试卷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均为100分钟,各满分100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主要测查应考人员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快速反应能力。

数量关系:重点测查应试人员对数字排列顺序或排列规律的掌握,对数学运算方法、策略的运用能力。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客观事物的演绎、归纳、判断等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考察应试者所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为单向选择题、多向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试题中法律、应用文写作、科技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时事政治各部分所占比例约为30%、25%、25%、10%、10%。

2.公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是考什么

1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2. 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3. 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4. 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5. 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6.公文中的词语应含义确切

7. 公文要选择适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级行文

8. 若需向外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我国领导人任职、重大政治活动的祝贺表示答谢亦须选用公告。

9. 规定性文件是兼有行政公文和法律的性质

10.公告在撰写时要求行文郑重、用语规范。对公告中涉及国家、地区、机关要使用通用的规范名称;词语符合现代汉语的局面语言规范;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1. 在公告的总体结构中,有标题、正文、成文时间,没有主送单位

份号适用机密公文、绝密公文公文。

12. 我国法定的公布性文件包括通告、公告。

145. 有领导被领导关系的机关行文时可采用的行文方式有逐级行文、越级行文、多级行文

13. 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它必须以科学分析为手段、以叙述、描写为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14. 撰写纪要应遵循的要求是要有专人在会议召开时作好会议记录、纪要写成之后,要送会议主持人审核修订

15. 需要在首页标注签发人的公文文种包括请示、报告

16. 下列几组公文,既是行政机关正式公文,又是上行文的是报告、请示、请示、工作报告

17. 收文处理标志所包括的项目有以下收文机关的名称、收文编号、收文时间档号几种

18. 拟写和制作公文、包括会简、审核、签发等

19. 收文登记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掌握公文运转办理的情况、为查阅公文提供线索和论据、作为公文交接的凭证

20.公文对语句的基本要求是含义明确、清晰、完整、便于准确理解无歧意、句子成分搭配得当

21. 重要公文的签发者应是机关正职领导、主持常务的副职领导

22. 属于收文处理过程的是拟办、批办、注办

23. 文件的特征通常表现在作者、文种、时间、地区等等方面。

24.工作报告的标题应包括的内容是发文机关、针对时间、内容、文种

25. 区别正文各层次的标注方法,常见的有用数量词标示、用小标题标示、用惯用语标法

26. 应在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撰写的有概述调查对象的情况,给读者以概貌的认识;告诉读者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给读者展示前景,发出号召;以议论、提问的方式揭示全文主题

27. 公文处理精简原则的内容包括在保证有效的前提下努简化公文的格式与语言表达;简化公文处理的程序、手续与方法;反对形式主义与文牍主义

28. 文件的签发主要有代签、会签、核签、正签

3.写作知识总结

【作文写作要点】 一、确定文章主题有哪些原则?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主题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停留于表象,应深刻地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这主要是指作者必须熟悉与了解写作对象,作者要有起初的感受和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炼主题要做到: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

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

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识角度(表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三、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

主题在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并得到确定,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2、材料是表现深主题的手段,主题由一定的材料来表现或证明。

3、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的制约。在主题未形成时,材料对主题提炼起决定性作用;主题一经确定,又成为取舍或安排材料的最主要的依据,材料的取舍、详略、变换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防止材料与主题相脱节。

四、选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

2、要真实、确凿。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一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

材料的确凿指材料既准确无误,又用得恰当贴切。3、要典型。

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

4、要新颖、生动。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的特点(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

五、结构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完整性。文章各局部应组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各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各个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

2、连贯性。指文章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衔接与合理过渡,文脉不可紊乱与断隔。

3、严密性。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可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关。

全文具有内在凝聚力。4、灵活性。

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不死板、呆滞。 六、试述结构的基本原则。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记叙性文章结构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秩序性密切相关,形成符合客观过程原来秩序的时空概念;议论性文章体现了认识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全体、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其结构常是提出问题、得出结论。

2、符合作者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运行的路线。

作者的思维过程要遵守人们思维的共同规律,又凝结着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3、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4、适应文体特点。结构受文体制约,记叙性文章以时空为序写人记事,议论性文章偏重于横向分类或纵向深入。

七、综述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的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三大方面。

层次是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和步骤,是表示意义的结构单位;段落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段落要保持段意单一性、内容要完整、长短要适度。

过渡是指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常用的过渡方式有:用关联词语,用过渡名,用过渡段。

需要过渡的情况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内容转换时,一是在表达方式改变时。照应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

常见的照应情况有三种:开头与结尾照应(又可分为点题照应与解题照应两种),引文中互相照应(又可分为远照应和近照应两种)。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灵活致密,文脉贯通,强化关键内容。

文章好的开头的作用:有利于表现主题、拓展思路;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开门见山,交代写作背景或动机,曲折入题等几种。

文章好的结尾的作用:绾结全文;令人回味。议论文结尾方式主要有:归结或重申论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形象化结尾。

八、文章结构有哪些类型? 记叙型,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异常式两种。论证型,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

可分为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几种。说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

综合型,常以一种结构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 九、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比较。

第一人称以当事的口吻来叙述,它便于作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4.事业单位公告上写着考综合知识是指什么

综合知识测试内容:

(一)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二)法律知识:法律基础理论,常用法律、法规知识等。

(三)管理知识:管理基础理论,公共管理基本知识,社会管理创新,非营利组织理论等。

(四)道德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五)语文知识和公文知识:现代汉语知识,通用公文格式、规范,公文处理及事务性公文写作。

(六)经济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七)科技知识:基本科技常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等。

(八)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

(九)社会事业知识:事业单位及其改革,从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工作必备的专业基本常识。

(十)时事政治与基本常识:近一年来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事件、重要会议、社会热点问题及自然、人文、生活、安全等常识和国情省情等。

这是江苏的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仅供参考。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