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千米和吨的资料
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俗称公里,英文用km(kilometre)表示。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
吨是一个汉字,读作dūn,常常用于数学质量单位,生活中多用于计量较大物品的重量。该文字在《丑集上》和《口字部》等文献均有记载。
扩展资料:
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这源自于kilometre这个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千米
百度百科-吨
2.千米的吨的相关知识
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要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过程有质量的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真正经历并内化的时空?课中我通过互对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实践体验(步行操场4圈)——建构“1千米”的概念,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这三个主要层面的体验活动,能帮助学生较好的在体验中建构起千米的概念。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40个体重约为25千克的学生的体重来表示大约1吨,这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这一环节设计,学生可达到心里顿悟,对1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紧接着,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来作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常常用吨来作单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吨的存在。
3.关于千米和吨的资料
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俗称公里,英文用km(kilometre)表示。
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
吨是一个汉字,读作dūn,常常用于数学质量单位,生活中多用于计量较大物品的重量。该文字在《丑集上》和《口字部》等文献均有记载。
扩展资料: 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这源自于kilometre这个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千米 百度百科-吨。
4.千米的吨的相关知识
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要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过程有质量的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真正经历并内化的时空?课中我通过互对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实践体验(步行操场4圈)——建构“1千米”的概念,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这三个主要层面的体验活动,能帮助学生较好的在体验中建构起千米的概念。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40个体重约为25千克的学生的体重来表示大约1吨,这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这一环节设计,学生可达到心里顿悟,对1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紧接着,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来作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常常用吨来作单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吨的存在。
5.吨·千米是什么意思
千米和吨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 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 一道思考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
一篇 “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测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安排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
1.认识千米。 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学生: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计量很长的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讲画面中标记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南京还有98千米,地图 上的l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 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还要让学 生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练习中经常使用。
教材接着讲l千米有多长,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感知l千米,初步建立l千米的长度观念。先联系学校操场上的跑道, 告诉学生1000米就是1千米。
由于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学生对100米 已有具体的感知,所以“10个100米是 1000米,就是l千米”,既让学生对l千米 是多长有初次感性认识,又讲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继续让学生联系自己学 校的跑道一圈长是200米、250米还是400 米,通过简单的推算,算出跑道几圈的长正好是l千米,又一次充实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要注意,这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跑道一圈的长度,重点进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两个推算不必都进行。不过,重点进行的那次推算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体 会l千米,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想想做做”紧紧扣住体会1千米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第1题结合看路线图再次突出l千米就是1000米。第2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把2000米换算成2千米,为第3题作铺垫。
第4题通过选用适当的单位,体会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不同的,积累一点正确使用单位的经验。第5题以比较数的大小为基础进行长度的比较。
第6 题教学看铁路路线图,并进行有关千米的笔算和估计。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实用的技能。
教学时,不求学生估计得很精确,但要充分地交流估计的方法和 思考,激发估计的兴趣。 2.认识吨。
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学生港口码头上的大批货物、列车要装运的大 宗物品、集装箱里的货物,都要用吨作计量 的单位。
接着利用画面配合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了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讲了1吨,以及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体会1吨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搜集了一些现实的素材继续帮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40个小学生的体重、1000 棵白菜、2头牛、20包水泥、5桶油、10头 猪,它们的总重分别都是1吨。
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体验,有助 于学生产生对1吨的体会。特别要注意的 是教材还让学生从l桶水10千克推算几桶水1吨,从2块砖5千克推算几块砖1吨, 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
充分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题,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让学生再次感受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时使用的单位。
第6题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关于吨的四则计算。 练习六的前两题是知识整理,其中第l题通过填写单位,使学生明白吨和千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千米和米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长度与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单位。
第2题练习单位换算,既有本单元教学的吨与千克、千米与米的换算,还有前几册教学的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的换算,是一次对计量单位的整理活动。第 3~6题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了空间与位置、时间计算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
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好。第7~9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仍然紧扣体会1千米设计。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安排了走l千米大约要几步,大约要几分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l千 米,在l千米远的地方讲话能听到吗?这些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对l千米有更丰富的切身体验。
在“查查填填” 栏目里,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既充实活动内容,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吨就是1000千克 1千米就是1000米 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质量单位。
6.一、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
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如千米和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
因此,要建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1千米,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
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教学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学生尝试着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这样的大米会有多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1吨大米、1吨棉花大约占多大的体积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告诉学生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多少吨,告诉学生像鲸鱼、大象这些大型动物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吨。
7.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1.新课导人(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
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