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黄梅戏的知识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
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
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
2.黄梅戏的知识
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它以美妙动听的曲调,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全国新兴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后与民间歌舞相结合。清道光年间,传人安庆、怀宁、宿松、望江一带,汲取了民间音乐、岳西高腔、青阳腔及徽调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黄梅戏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醇,优美动听。唱腔分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抒情与叙事;花腔大多是民间歌谣与小调。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后又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肪等。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3.谁料皇榜中状元教案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谁料皇榜中状元》教案
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 李芳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得以增强。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能专注地听赏黄梅戏选段。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产生探求的欲望,在听、赏、唱、演等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3、感悟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
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女驸马》选段的唱腔特点,了解戏曲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感受黄梅戏:
师:“老师给同学们听一段戏曲音乐,请你们听后说说,它属于什么剧种?叫什么名字?注意它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可以跟随其轻声哼唱旋律。(老师放PPT)
生: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大家还》,演唱形式:对唱。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 。
4.黄梅戏的一些常识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 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它曲调。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征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2)花腔: 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
《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
这些唱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还保留着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其调式,宫、商、角、征、羽皆有,但以征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
介于平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它既用于花腔小戏。
如《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送绫罗》等,与歌体的花腔小调联用,也有自己的数板、对板和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以向板腔体曲调演化,在正本戏中运用。唱腔由启、承、转、合式的4个乐句组成,征调式,一板一眼,2/4记谱。
(3)仙腔、阴司腔: 此为一小调,属专用曲调。这类专用曲调建国后已打破使用界限,故有人也把这类唱腔列入主腔范畴。
仙腔: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征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近。
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
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曲调为商调式,上下句结构,一板一眼,记谱作2/4。
旋律低沉优美,凄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在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数板、迈腔等附加乐句。
建国后,它已被广泛运用于抒情的地方,并发展创作了对板、二行、三行等板式。 二、语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
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三、伴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
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
5.黄梅戏的知识
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
它以美妙动听的曲调,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全国新兴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后与民间歌舞相结合。
清道光年间,传人安庆、怀宁、宿松、望江一带,汲取了民间音乐、岳西高腔、青阳腔及徽调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黄梅戏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醇,优美动听。唱腔分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抒情与叙事;花腔大多是民间歌谣与小调。
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后又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肪等。
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100字是不是太少了些呀?。
6.谁料皇榜中状元教案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教案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 李芳教学目标: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得以增强。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能专注地听赏黄梅戏选段。
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产生探求的欲望,在听、赏、唱、演等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3、感悟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女驸马》选段的唱腔特点,了解戏曲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感受黄梅戏:师:“老师给同学们听一段戏曲音乐,请你们听后说说,它属于什么剧种?叫什么名字?注意它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可以跟随其轻声哼唱旋律。(老师放PPT)生: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大家还》,演唱形式:对唱。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 。
7.关于黄梅戏的所有知识,急需,谢谢啦O(∩
新的灿烂……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8.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的 教案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全国许多地方都拥有自己的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荣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这次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开场白) 活动目标: 二、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 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制定活动计划; 2、师生收集相关资料;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4、指导排演戏曲唱段。
四、活动安排:设计四课时,(一)指导搜集材料;(二)戏曲知识漫谈(三) 戏曲知识竞赛;(四)戏曲演唱比赛。 第一课时 指导搜集材料 一、布置活动安排: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目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手段搜集有关中国戏曲 的相关材料。 三、学生分组,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四、教师要参与指导好活动计划的制订,协调人员安排、落实责任, 指导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 第二课时 戏曲知识漫谈 本课时拟采用师生以佳宾访谈的形式进行。
一、介绍下列戏曲知识: 1、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几种较常见的戏曲种类(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3、京剧(行当、脸谱、唱腔); 4、戏曲名剧、名家等。 二、戏曲名段赏析 1、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2、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4、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第三课时 戏曲知识竞赛 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 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基础分100分,每答对一题加10分。
根据答题成绩记活动得分。 附:竞赛题目 一、小组必答题 第一组:1、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 (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 昆剧(昆曲) 3、我国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4、发源于湖北,发展壮大于安徽庆安一带的戏曲剧种是—— (黄梅戏) 5、京剧“四大名旦”是指——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第二组:1、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中国剧种是—— (京剧) 2、中国戏曲发展中“南戏”的形成是戏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请问“南戏”产生于哪个年代?—— (宋代) 3、中国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据统计,中国现有戏曲剧种大约是多少?—— (360多种) 5、“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唱的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什么特点? (脸谱) 第三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 功。
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 (京剧) 2、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 (手、眼、身、法、步) 3、京剧有哪两种主要唱腔? (西皮、二黄)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是戏曲表演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在台上表现大场景的演出特点,这些演员被称为—— (龙套) 5、到了十三世纪的金代,表明说唱艺术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发展成熟的作品是—— (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 第四组: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几种艺术形式? (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2、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的剧种是—— (越剧) 4、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 (代表忠勇,含褒义) 5、古代的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优”是指—— (古代帝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 选答题: 1、说唱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2、“参军”是曹操创建的一种官职的名称。魏晋南北朝多设置“参军”一职,是一种相当县一级的重要幕僚。
著名诗人陶渊明和鲍照都做过“参军”。参军戏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是继承古代的“优”的滑稽戏谑、巧言善辩的传统发展而来的。表演发展到由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请问:表演中被戏弄的角色是—— (参军) 3、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今存一百多种)和优秀剧作家,你能说出作家中最杰出的是谁吗?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生写有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有很高的国际影响。)
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赞“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是? A《西厢记》 B《窦娥怨》 C《汉宫秋》 B 5、唐玄宗时大力鼓励戏剧,在宫中设立了“优伶”习艺班。
9.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的 教案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全国许多地方都拥有自己的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荣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这次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开场白)活动目标: 二、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制定活动计划; 2、师生收集相关资料;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4、指导排演戏曲唱段。
四、活动安排:设计四课时,(一)指导搜集材料;(二)戏曲知识漫谈(三)戏曲知识竞赛;(四)戏曲演唱比赛。 第一课时 指导搜集材料 一、布置活动安排: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目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手段搜集有关中国戏曲 的相关材料。 三、学生分组,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四、教师要参与指导好活动计划的制订,协调人员安排、落实责任, 指导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 第二课时 戏曲知识漫谈 本课时拟采用师生以佳宾访谈的形式进行。
一、介绍下列戏曲知识: 1、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几种较常见的戏曲种类(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3、京剧(行当、脸谱、唱腔); 4、戏曲名剧、名家等。 二、戏曲名段赏析 1、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2、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4、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第三课时 戏曲知识竞赛 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 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基础分100分,每答对一题加10分。
根据答题成绩记活动得分。 附:竞赛题目 一、小组必答题 第一组:1、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 (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 昆剧(昆曲) 3、我国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4、发源于湖北,发展壮大于安徽庆安一带的戏曲剧种是—— (黄梅戏) 5、京剧“四大名旦”是指——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第二组:1、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中国剧种是—— (京剧) 2、中国戏曲发展中“南戏”的形成是戏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请问“南戏”产生于哪个年代?—— (宋代) 3、中国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据统计,中国现有戏曲剧种大约是多少?—— (360多种) 5、“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唱的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什么特点? (脸谱) 第三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 (京剧) 2、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 (手、眼、身、法、步) 3、京剧有哪两种主要唱腔? (西皮、二黄)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是戏曲表演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在台上表现大场景的演出特点,这些演员被称为—— (龙套) 5、到了十三世纪的金代,表明说唱艺术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发展成熟的作品是—— (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 第四组: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几种艺术形式? (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2、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的剧种是—— (越剧) 4、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 (代表忠勇,含褒义) 5、古代的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优”是指—— (古代帝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 选答题: 1、说唱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2、“参军”是曹操创建的一种官职的名称。魏晋南北朝多设置“参军”一职,是一种相当县一级的重要幕僚。
著名诗人陶渊明和鲍照都做过“参军”。参军戏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是继承古代的“优”的滑稽戏谑、巧言善辩的传统发展而来的。表演发展到由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请问:表演中被戏弄的角色是—— (参军) 3、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今存一百多种)和优秀剧作家,你能说出作家中最杰出的是谁吗?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生写有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有很高的国际影响。)
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赞“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是? A《西厢记》 B《窦娥怨》 C《汉宫秋》 B 5、唐玄宗时大力鼓励戏剧,在宫中设立了“优伶”习艺。
10.有关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