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包括如下方面:第一方面,尊重生命,促成身心健康发展。
即体育运动对人进行生物学改造,能改善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的作用;体育运动对促进人心理发展的作用,不仅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方面,关心他人,形成博爱宽容胸怀。
具体来说,体育文化的核心层面即体育精神文化,其中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在促进人们的交流,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走出各自狭小的个人利益,以体育运动的协作精神来培育大学生的博爱宽容胸怀。第三方面,培养意志,发扬顽强拼搏精神。
即体育运动昭示着一种顽强纷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奋力拼搏的人生信念,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第四方面,完善人格,塑造高尚道德情操。
即利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平台,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校园体育文化的洗礼,完善人格、追求美好的愿望以及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五方面,教育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亦即体育是将体格、品德、性格磨练有机融为一体的最佳教育手段之一,而“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大学体育,不但具有体育功能,更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第六方面,融入群体,追求和谐发展。
即体育活动能够将身心和精神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促使身体、意志、精神在内的各方面协调发展。也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团队精神。
第七方面,体验运动,提高审美情趣。体育文化是对大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中,用身心去体验运动,感受运动的激情和魅力,在运动中培养美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
第八方面,开拓创新,培养开放意识。亦即把握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在和谐统一中形成一种体育的融合,同时将西方先进的体育理念,融进自己的体育发展之中,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开放意识。
望采纳。
2.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
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医乃仁术”,中医教育素以人文和科学教育并重著称。
中医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养的科学大师,如李时珍的成就其实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是人文科学给他启示了方向。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培养学生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是儒学文化,其本身就是以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伦理文化和德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
知识层面的拓展 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创造力从哪里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
中医学的理论本来就与中国古典哲学同属于一个体系。像沈括作为一个“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式的人物,他同时又是一个多才的文学家。
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质的同时又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显然哲学就可以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是不同的哲学体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也曾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
“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医科学的研究意义尤为重大。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和表现于中医学,还直接参与了有关概念、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古代哲学的直接应用。
它用哲学的“阴阳”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传统文化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被引进到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中。
事实上,传统中医教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典范。传统中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等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所以有人断言“孔子仁学造就了古代名医”。
既然如此,传统文化在塑造当代名医方面必然有其特殊的功用,这是值得现代中医教育认真挖掘的内容。惟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
要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医学,就必须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 思维模式的转变 科学思想是具有一个内在规律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系。
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其意义在于探求中医药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系统,构建中医药科学的观念体系,为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寻找理论的支撑和突破口。 思维模式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素质的表现。
人的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与外现中推进的。而作为素质的东西,实质上就是去掉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潜藏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
中国人在没有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的试验做支撑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揭开了如此众多的科学的奥秘,使古代中国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呢?就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来说,它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如今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其根本,破解其中的奥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大家了解我们古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是学习中医药学的要道。
4.艺术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我曾经写过一个短文,可以供参考:
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于人的素养,关乎民族的文化提升。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点儿艺术?除了经常听到的答案——除了“考个好大学”之外,也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掌握了一门艺术技巧,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或许是有用的。
其实,艺术教育的意义还不止这些,甚至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一个现象来分析:从古到今,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著名的人物多才多艺,甚至他本来就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倒过来说:在许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甚至军事家!
一种现象出现多了就可能证明其中存在一种规律性,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想说,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受教育者在艺术学习与实践中学会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维,并在对美的感知、感受中形成完善的人格,进而有更好的比较、判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更强的表达、表现能力。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更优秀。
现代教育思想讨论中经常听到“通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等说法。是否有人意识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才多种能力的结构中,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有艺术感觉和美学素养,才能做得更好。达芬奇、亚里士多德、曹雪芹。..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
乔布斯说,苹果“是人文科学与尖端技术的结合点”;贝律铭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我们的生活中,最受使用者欢迎的日常用品,不仅需要有实用性,最好本身就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我们应该想到:一个成功的作品,设计和制造它的人,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具备艺术素养,往往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尽善尽美的追求。
所以我说: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优秀的人格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