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pt

1.一份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案

一、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15分) 1、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_或_表征。

2、概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习得:_和_。 3、按迁移的性质,可把迁移分为-和_两种。

4、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_。 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_、_和_三个过程。

6、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_、_和_组成。 7、已知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某项目(是非题)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PH=0.85和PL=0.35,则该项目的难度为_区分度为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D、事例或案例 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 5、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6、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7、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 A、联结性陈述知识;B、联结性程序知识;C、运算性陈述知识D、运算性程序知识 8、关于认知策略能力的培养,得到心理学家们较一致赞同的方法是()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B、象形式训练说所主张的那样,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C、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结果;D、结合教材的内容,训练具体的策略并使之迁移 9、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A、4遍B、6遍C、8遍D、9遍 10、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对的打个“√”,错的打个“*”) 1、学生的控制点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一般来说,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 3、“理解别人”是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客观性() 4、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5、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 6、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是影响有意义习得的和机械习得的知识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7、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是一种学习现象() 8、情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习者能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学过的知识为特征的。

() 9、高创造性的学生一般都是适应良好的学生() 10、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11、观察学习是与条件反应完全无关的学习形式() 12、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的结论() 13、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处方() 14、将无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这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形式之一() 15、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触类旁通”指的是概念与规则获得后在新情境中的运用,这也是学习迁移现象() 16、社会文化期待是造成男女学生成就差异的主要原因。() 17、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而顿悟式解决问题则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18、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 19、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20、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 四、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积极聆听;2、产生式;3、变式;4、最近发展区;5、皮格马利翁效应 五、简答题(共27分) 1、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哪些要求?(6分) 2、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你有何建议?(8分) 3、根据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你认为应如何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6分) 4、对学生品德培养,你有何建议?(7分)。

2.教育心理学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较“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机能。

2、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3、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且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概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者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3.陈述性知识的教学适宜选择哪些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

1. 复述策略: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如重复、圈划重点、摘录等。

2. 精加工策略:是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如谐音、释义、自问自答、类比等。如一些顺口溜等等,在学习北印度洋季风性洋流时,一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冬东反,夏顺”,意即冬天吹东北风,洋流流向为反时针,夏季为顺时针。五个字,将该知识点的关键字一网打尽,效果不错。

3. 组织策略: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如归类、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等。

4. 比较图表:是一种用来对学科材料进行比较和分类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将知识放入一个使之变的有内在联系的模式之中,从而使学习变得有条理。

5.举例说明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该怎样教学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有关知识的名言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