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里运用的心理学知识

1.催眠大师的电影里所用到的心理学常识和原理

用弗洛伊德心理解剖学说解读电影《催眠大师》电影《催眠大师》是由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的一部华语悬疑片,所谓催眠治疗,是心理治疗师以催眠的方式进入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找到问题的根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影片特殊之处是,“催眠大师”徐瑞宁(徐峥)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有创伤的患者,剧中他的“患者”任小妍(莫文蔚)确是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医生给患者看病实际上也是相互给对方治疗,两人棋逢对手,大开杀戒,展开了心理上的角逐,进行着治疗与反治疗,催眠与反催眠,简直刀光剑影、火花四溅,两人在心理催眠上的较量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学说出发,探究《催眠大师》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本能。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相关,其中蕴藏着被压抑的本能及与性相关的情感。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严密把关,不许潜意识的本能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稽查者”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的渗透意识之中,如剧中,徐瑞宁的妻子和任小妍的男朋友,在徐瑞宁的酒驾出车祸而丧生,这一悲剧对徐瑞宁和任小妍都带来了伤害,尤其是徐瑞宁,徐瑞宁的心结就是在最后关头,他放弃了尚有一线生机的女友独自逃生,女友那似乎伸向他求救的纤手成为心底无法抹去的愧疚,也是他自残的心理诱因。他的愧疚,在于女友和好朋友死后,永远不可能听到他为自私逃生的行为说抱歉,一个无法被“原谅”的人,当然纠结于无法解脱的心理魔咒,幸存下来的他面对自己亲手造成的悲剧几近崩溃,甚至自残。

但一方面,他又非常正常,正常生活,正常工作,这是他的本能为他做出的选择,就着“快乐”原则,趋乐避苦,甚至遗忘,只是在前意识脆弱的时候,压抑的情感决堤,内疚、悲痛袭来,他恨自己,也期待任小妍和好友及妻子的原谅,甚至不惜自残来缓解这种情感的痛。这件事对任小妍的打击也是非常大,一直缺乏安全感的她在得到好不容易的爱情之后不久又突然失去,这也让她无法面对徐瑞宁,在她被治疗时,她不想面对男友的死亡,但她的无意识的动作(抚摸左手无名指)出卖了她,徐瑞宁就是通过这一微小的动作出发,挖掘出任小妍对她的欺瞒,其实任小妍在对徐瑞宁进行催眠治疗的同时,她自身也是在老师对她的催眠中,这是一种双重的催眠,两个都被催眠、都有心理创伤的人相互治疗。

总的来说,人的潜意识是行为的内驱力,它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但是在暗中波涛汹涌,从深层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成为人一切行为和动机的源泉。影片在景物的处理上也别具特色,营造了悬疑、压抑的氛围,在徐瑞宁的工作室中,螺旋向上的阶梯,菱形叠散的窗花,几何对称的地版,以及黑白相间的图画,符号性的暗示给人一种迷离又眩晕的感觉。

这在切合电影主题之余也暗示了徐瑞宁的心理问题。俩人在不断地切磋中,徐瑞宁对任小岩催眠,引发了任小妍潜意识的本能自动选择遗忘的事情发生,如在找她的身世时,梦里漫天飞舞的木棉花,旋转的摩天轮,儿童福利院,不同场景出现在一个梦里,这其实是任小妍意识里对身世的记忆,只是这种记忆被潜意识珍藏了,她不想回忆自己被怀孕的有父母再次丢弃,所以选择遗忘,这和弗洛伊德的“意识内藏有被压制的观念和情感,来自过去生活中已遗忘的事例”说法契合。

弗洛伊德在揭示梦时,说梦时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讲到,“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

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的。”任小妍在面对男友逝世事实时,在梦里只回忆她和男友相遇,相爱的过程,这也是潜意识选择性显性记忆的体现。

在被催眠的梦里,她梦见空洞的房子,空无一人的大街,迷茫的小女孩,这些都是她内心恐惧、孤独的缩影,电影是根据她的身世安排布局的,这用心理解剖学业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现实的伤害,幼小的她自动选择遗忘,但潜意识帮她收藏了起来,只有在放松的梦里,在潜意识休息的时候跑出来折磨她。所有的梦境都不是空穴来风,在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依据,梦里的场景是揭露现实,也是以往经验的预示。

电影恐怖氛围营造极其到位,配乐恰到好处,短镜头运用巧妙。既突显了徐峥角色的自身特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将莫文蔚身上的疑点放大,揪住观众的心理。

幽闭的空间、低沉而压抑的音效、诡秘的人设,配上东洋常玩的故弄玄虚、出其不意式手法,完全达到了震慑观众的效果。电影《催眠大师》作为国产悬疑片能有如此成就可谓是国产片的一大进步,通过这个电影一方面可以向世人普及科普知识,一方面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不止提高了电影的可看价值,也能创造商业价值,是一种双赢的收获。

2.催眠大师的电影里所用到的心理学常识和原理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

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一.和领导搞关系–就是要抱老板的大腿 自己人效应–面试与反面试的秘密 海格力斯效应–怨恨你的领导,会把自己逼入死角 毛毛虫效应–领导期待你说“NO” 瀑布心理效应–在嘴上安个哨兵 贝勃规律–小心!不知不觉中,已经OUT…… 布里丹毛驴效应–“庸人”成为领导的内幕 刺猬法则–永远不要和领导称兄道弟 从众效应–让公司不安的“小团体”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你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鸟笼效应–加班就是那只引人联想的“鸟笼” 巴纳姆效应–你在以领导的理想为理想吗 手表定律–好几个领导,听谁的? 紫格尼克效应–比比谁能沉住气 老鹰效应–发光要趁早,至少要让别人以为你行! 地位效应–有了职位,再提建议 踢猫效应–挨批了,再不要赔了情绪成本 反馈效应–你的沉默,会让老板很不安 视网膜效应–想升职,用脑子去观察你的领导 坐向效应–开会的时候,你会坐在哪里? 约翰逊效应–关键时刻,真正的高手会忘了自己 螃蟹效应–领导会留心的“利爪” 同态心理效应–看不透的另一面 二.搞好同事关系–从独立到相互依赖 阿伦森效应–别让别人以为你在“装” 霍桑效应–抱怨之前,先干出成绩 比马龙效应–入职,就要学会表演 晕轮效应–不怕诋毁,因为我有个人品牌 泡菜效应–和比你强的同事一起吃午饭 鲶鱼效应–小心背后的那只眼睛 圆桌效应–最和谐的会议室 安泰效应–不说我是第一,只说我们是第一 巴霖效应–轻信,被算计的开始 半途效应–他离职了,他升职了 彼得原理–别抢不属于你的骨头 成败效应–成就感,无法从“独角戏”中支取 韦奇定律–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凹地效应–干掉一切对手,给同。

3.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催眠大师 这部电影

《催眠大师》对心理咨询、治疗的定义,比较符合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误解,把它当作生理治疗一样,麻醉、手术、缝合、愈合,医生做救世主,病人出个身体了事。

然而在真实的咨询领域中,恰好相反,心理咨询、治疗中,主体是来访者、病患,咨询师作用在于陪伴他探索,不得违背他的主观意愿,野蛮催眠、治疗。假如读者遇到徐瑞宁那样不断威胁、恐吓以及发怒失控、强迫你打开内心的咨询师、治疗师,恭喜你中彩,遇到了江湖郎中。

适时的自我反思和觉察,完善真正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师永远只是一面镜子,帮助你反思自己的一切,真正的救世主永远是你自己,因此《催眠大师》作为一部心理悬疑片,让公众了解心理咨询行业的娱乐性电影很成功,但切莫讲心理咨询专业狭义的理解如此,真正的咨询,真正的催眠有着相当专业的领域,绝不是电影中简单的处理就可以草草了事的,人心是个非常复杂的功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有着自己的专业伦理和职业准则。

催眠的真谛何在?

现代心理学界对催眠及催眠状态的解释究竟是什么呢?当代的一些催眠理论,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作变更的意识状态理论。这类理论认为催眠状态与其他意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于普遍意义上的催眠状态,大家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梦游的状态。比如你将要睡着但还没有睡着的状态,这是很自然地进入的。另一种是由他人导入的,催眠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被催眠者带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

还有一类理论被称作非变更的意识状态理论又称怀疑理论,认为催眠状态与正常意识状态并没本质的区别,用通常我们熟悉的心理学知识就可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在特殊状态下让一个人的“知”与“行”分离。比如催眠师将被催眠者带入催眠状态后,你让他做加法,一加一等于多少?他当然知道等于二,但如果催眠师暗示他说,二这个数字根本不存在。那么,他只可能说出二之外的一个数字。这就是行动与知觉的分离。

在催眠状态下,主试通过不同的暗示语甚至可以让被试产生正幻觉和负幻觉。正幻觉是指让被试知觉到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如闻到并不存在的香味,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负幻觉是指让被试把本来实际存在的东西当作并不存在。

此外,“身心关系”的问题在催眠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以较为直观、较为明显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出了心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通过催眠暗示能止痛、治疗牛皮癣和去除疣。前苏联的普拉托诺夫等报告说暗示被催眠者吃了许多糖,此后他们的血糖增高了20%~30%。还有催眠暗示能引起皮肤烫出水泡。尽管有些只是来自临床的报告,还需进一步证实。但催眠情况下的心理暗示可以对生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却被大家公认。

4.《催眠大师》违背了哪些心理治疗守则

其次顾洁是车祸事件的当事人,徐瑞宁酒驾导致顾洁男朋友死亡,顾洁受到严重心理创伤。

作为车祸的受害人,她很难保持对车祸致人伤残患者的客观立场(这点不依理性转移),为避免影响治疗,她不应该答应方教授为徐瑞宁做治疗,或是将此介绍给其他治疗师。 车祸受害方、施害方,顾洁和徐瑞宁的又一层关系。

这样的双方做治疗,形成三重复杂关系,中间夹着严重心理创伤,像是发给一对仇人刀剑,将他们关进强烈余震不断的危楼里。 那么谁给徐瑞宁做治疗比较合适?答案是方教授。

作为徐瑞宁的导师,他是信任和权威的集合体,有着催眠、治疗的优越条件。清醒状态下的催眠,未必要走正步似的“三、二、一”进去,“一、二、三”出来。

催眠者可以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对方的眼睛,没有明显的提示动作和语言,进行催眠。不信?看看催眠治疗师米尔顿·埃里克森的资料,或者,去他的弟子吉里根博士的课上亲身体会一下。

5.心理学人如何看待催眠大师

催眠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学说受到许多当代研究者的支持。巴甫洛夫在研究催眠抑制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催眠时相的问题。

人类的催眠时相,当然比动物复杂得多。撒透尔曾指出:“催眠基本上与条件反射有关,有些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迷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给予在唤醒后去执行的行为的口头嘱咐——所谓“催眠后暗示”。巴甫洛夫研究所在人的催眠状态时高级神经活动研究中发现,通过催眠中的语言暗示,可以系统地改变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即消除一种反射可以同时发生另一种反射的消除);也可以单独地消除一种反射;并且脑电活动也有相应变化。

6.关于催眠和心理学

什么是催眠术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法术。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采用特殊的的行为技术并结合言语暗示,使正常的人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也可由药物诱发,分为自我催眠与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病历,病情,内心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既催眠疗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

%title插图%num